差点并非只是用来说说
(2013-01-10 09:21:44)
标签:
差点高尔夫业余球友杂谈 |
“你甭让我杆,我丢不起这人,咱俩一辈子平打,谁也别让谁!”,喝着酒的老J涨红着脸大声对我嚷嚷道。
这老J,自从我开始打球时就一直和我缠斗着,5年前就主动让我10杆,拉着我去大学城C、金色河畔等球场PK,一脚泥一脚沙的,搞的我认为高尔夫球场应该是穿胶鞋而不是穿球鞋来打球。这几年PK情况有所变化,他似乎对我输多赢少。并非是我打的好,而是当我打92杆时,他打96杆;当我打102杆时,他打105杆;我打109杆时他就打111杆;当他说那天那天打了83、85、87杆时,我往往没有在现场;膀大腰圆的他认为不应该输给我这个开球距离超不过220码的家伙,所以当我半开玩笑的提出让他3杆时,老J有点急了。
往往是在这些场合听到差点二字的,当一个球友前九打的很臭时,便自我安慰道:我差点都打完了,后九应该打的好;而当一个球友前九只打了+2或+3时,同组另外球友便暗暗和我嘀咕道:这家伙后九该出差点了。我便大约记住了差点就是一个人的打球水平。一些业余比赛组织者让我报差点,我想都不想的用 95-72 = 23报了上去。看到同组球友往往和我水平差不太多,便悟出业余比赛时这差点原来是分拨用的,好的和好的在一拨,差的和差的在一拨,各玩各的。
有时翻翻类似《高尔夫大师》这样的杂志,看到美国业余球员的照片介绍下面总有打球6年,差点4这样的描述。前些年去佛罗里达游玩前,听说美国有的球场打球没差点证不让下场,便留意在十三陵北京国际蓝梯白梯上打球时,选了5张较好的成绩卡(大部分是在白梯上打的)提交后,球场便给我了一个差点是16的证明纸,被我塑封后就揣在球包里从没有用上过。
这些年天南海北和不同地区的球友同组打过几场球,感觉各地球风大不相同。
上海球友常年混迹于十里洋场,海派作风浓厚,打球亦讲究个情调和格调品位。深圳广东球友一年四季都打球,球打的好脑子也灵活,如同做生意一样要求办事效率白猫黑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而不大理会国家正规的政策法规,所以大流氓规则来源自广东或深圳便毫不奇怪了。西北乡党球友们打法彪悍,作风硬朗,你说咋打饿就咋打,怕个锤子,打起球来宁折不弯。有次陕西一球友和我PK,他 Par 3洞打了只鸟,我打了+3, 他说他们那里杆也是翻倍的,连杆带洞要收我10个单位(杆8个,洞2个),被我严词拒绝了,只给他了6个单位。北京球友见多识广,能讲会聊,球友来自四面八方,官人商人海龟文人墨客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所以出现了计哥、无岩、老詹等等这样风格迥异的博友。
平时接触的球友们都在苦练球技,学习规则,对低于自己水平的人让杆也对打不过的人讨价还价要求让杆或让梯,但对于差点如何正确体现在平时打球过程上还是有些稀里糊涂的,因为大家均不知自己的差点到底是多少。差点低的球友不大请愿多让杆,人都有二只胳膊二条腿,凭什么让你杆。差点高的要求别人让杆时亦觉得低眉顺眼不好意思的,索性躲了不和你玩了。有人是你眼中的肥羊,当你躲其他人时似乎也变成了羊。稀里糊涂的打球有时会打的球友越来越少,慢慢提不起兴趣了。同样都是苦练,由于性别年龄体格方法智力心理素质等等因素不同,打球人还是有差点的;而球场上真正PK起来,的确无性别年龄之分,只会以差点高低见分晓。
风尘子老兄不遗余力的推广R&A规则,收效不错,在很多细节上帮助我们辨明了黑白;但说实话除了参加一些组织比赛,我周边的球友平时玩,没有几个严格打这种标准的R&A规则的,总参杂些下水原地打这样的小流氓玩法。
而差点是指业余球员在R&A标准规则下打出的水平(含球场难度和打球者在该球场的成绩之二个因素),试想若大家都按照差点制度进行相对公平的PK话, 采用R&A规则的人自然会越来越多了。
一些赌侠会不以为然:我们是赌球就应该打大流氓减少争议。业余球友赌的是自己口袋里的现金,而职业球员何尝不是赌呢,他们赌的是马上到手的奖金,一杆相差几万几十万美金的,他们打的就是USGA和R&A联合制定的规则。
学习些规则基本知识,四人就可以互为裁判了,打完球喝酒聊聊球技和规则也是一种乐趣,规则会越辩越明的。看到一些球友打杆差赛时因为下水要原地打等缘由缩手缩脚在球道上用推杆推球等等缺少进攻气魄之怪异情景出现,便觉得哭笑不得;或干脆放弃比杆赛,只比洞,这样也缺少了比杆赛那种持续18洞每杆都需一丝不苟打球的乐趣。玩就洒脱的玩,该进攻时就进攻,球下水就按照规则要求罚一杆补球了。
各有各的玩法,球也会越打越简单的;我认为推广差点制度(建议官方不要搞复杂了)和R&A规则是国内业余高尔夫玩家长久玩下去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