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诸子散文——《庄子·逍遥游》讲析

(2010-12-01 01:36:28)

诸子散文——《庄子·逍遥游》讲析

                             主讲教师  王琴

一、教学目的:

了解诸子散文从语录体—对话体—专题论文的发展过程,了解诸子散文各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重点掌握《庄子》文章的独特风格。

二、教学重点

“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精神绝对自由,文中跳跃的结构与文辞及众多的寓言、重言都是为了申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无所待而游于无穷”的主题。

三、教学难点:

庄子文章用形象、瑰丽的诗性语言来显现复杂、精妙的哲理;跳跃的结构组织及行文方式与天马行空般的思维有着和谐的共振;庄子文中浓厚的自由和宇宙意识。

四、教学方法:诵读、讲授、讨论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左传》、《战国策》这类历史散文,下面我们要学习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散文。春秋以前,学在官府,没有私家的著作,没有个人的文章。春秋之后,官师之学既废,私家讲学之风大兴,百家争鸣,私家的著述、个人的文章便多起来,这就是诸子散文。诸子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语录体散文——对话试论辩文——专题论文,《论语》、《墨子》是早期的代表,《孟子》、《庄子》中期的代表,《荀子》、《韩非子》是第三阶段的代表。诸子散文中,以《庄子》一书的文学成就最高,对后来文学发展的影响也最深远。鲁迅曾以“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来评价其文学成就,郭沫若也认为秦汉以来的一部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下面我们就来了解庄子其人其文。

《史记》:“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又据《庄子》一书中关于庄子的记载,我们知道庄子大约和孟子同时,其人一生贫困、鄙薄富贵、拒入仕途、安居陋巷而不显于世。今本《庄子》共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一般认为内七篇为庄子所自作,也最能体现庄子散文的思想和特色。内七篇篇目及题旨如下:

《逍遥游》:宣扬“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所凭借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齐物论》:两层意思。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消除物我之间的界限与区别、万物平等;齐——物论,从“道”出发,人物之论平等。

《养生主》:养护精神的方法莫过于顺任自然。

《人间世》:篇中主旨在于描绘人际关系的纷争纠结,以及处人与自处之道。

《德充符》主旨在于破除外形残全的观念,而重视人的内在性,能体现宇宙人生的根源性与整体性的谓之“德。”

《大宗师》:言宗大道以为师。主旨在于写真人体道的境界。

《应帝王》:主旨在说为政当无治。所论是他的政治理想。

以上便是内七篇的大旨,下面我们学习书上所选的《逍遥游》。

2、版书课题《逍遥游》

3、分析题旨:本篇的主旨是说一个人应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尊、位的束缚,而使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这一思想用庄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就是“无所待而游于无穷”。本篇文章的结构:篇首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提出论点,为总论;以下段落则分证总论中所含的意义。

4、请学生朗读课文。

5、串讲课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之二虫,又何知?”

本篇一开始,就从鲲化为鹏说起。北海里有鱼,名叫鲲鱼,鲲不知道有几千里大,这鱼又能变化,化而为鸟,叫做鹏鸟。单是它的背,就不知有千里大,更不用说它的全身了。这鸟一旦奋飞而起,它的两翼就象遮盖天际的云。这鸟,每当海风鼓动之时,它就想乘风而起,由北海飞往南海。这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所以叫天池。有一部书叫《齐谐》,是专记怪事的。那书上说:“当鹏鸟徙于南冥时,两翼击水而起,一口气就有三千里远,顺着扶摇风向上而飞,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鹏鸟之大,固然是借着海动而行;就是细小的像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尘埃、以及天地间一切生物,无一不是靠自然的气息相吹动啊!(要求学生讨论:高飞九万里的大鹏和微小的尘埃、游气有何联系?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他们都有所凭借、有所依赖。)天色苍苍茫茫,那是它的本色吗?它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大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譬如水的积量不厚,便无力负载大舟。尝试在室中凹处倒一杯水,用小草作船,那还可以浮起;若于草船之上,再放一个杯子,那必然胶着在地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舟大。如此说来,风的积量不厚,就无力负载大翼。所以鹏鸟高飞九万里,则九万里以下无处不是风,必须有这样的条件,鹏鸟之背,可以上负青天,没有阻碍,然后才能作游南海的图谋。蝉与小鸠反而讥笑大鹏道:“我们决起而飞,飞向榆枋林中,有时气力不够,亦不过落在地上罢了,又何必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飞往南海了呢?”其实事情不能一概而论,到郊外旅行的,携带三餐的食物,当日归来,肚子还是饱饱的;要走到百里之外,头天晚上就有舂粮准备;走到千里之外,就要三个月来准备粮食,这两个小东西,又有什么知识!

(这一段先从逍遥游的反面说起,因为从逍遥游的境界来看,大鹏与蜩鸠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小知不及大知……此小大之辩也”

小智不能了解大智,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怎么知道这样呢?朝生暮死的虫子不知道一个月的时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的寒蝉不知道一年的时光,这就是“小年”。楚国南边有一支灵龟,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以五百年为一个秋季;上古时代有一颗大椿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就是“大年”。彭祖到现在以长寿而闻名于世,众人都想比附他,岂不是可悲叹吗?汤问棘也有这样的话。不毛之地的北方,有一个广漠无涯的大海,就是天然的大池。那里面有一条鱼,它的宽度有几千里,没有人知道它有多长,它的名字叫做鲲。有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空的云,乘着旋风而直上九万里的高空,超绝云气,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往南海。小泽里的麻雀讥笑它说:“它要到那里去呢?我腾越而上,不过几丈就落下来,在蓬蒿从中飞来飞去,这也是尽了飞跃的能事,而它要飞到那里去呢?”

(首二句是本节的纲领。庄子本是反对分别的,只因世人不能破除小大之见,所以姑且在此一述。)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的意思说:不要看泽中之雀。自夸自大,讥笑大鹏,显示出智量短浅,其实人类何尝不然!比如,他的才智可以担任一官的职守,行为可以顺着一乡的俗情,德性可以投合一君的心意而取得一国的信任,他们的自夸自满,也正如泽中之雀一样。(这等人,在儒家和墨家看来,已算是才贤德备之人。)而宋容子不禁嗤笑他们。宋容子能够做到整个世界都夸赞他,却不因此而奋勉,整个世界非议他却不因此而沮丧。他能够认定外物和内我的分际,辨别光荣和耻辱的界限。其实他也不过如此罢了,仍然有未曾树立的。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过了十五天再回来。他对于求福的事,并没有积极追求。虽然他能御风而行,可是没有风,他也无能为力。所以列子仍是“有所待”的。如果能顺着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以游于无穷的境域,他还有什么依待的呢?所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自篇首至此,是全篇的总论。)

“尧让天下于许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就对许由说:“你看日月出来了,而小火把还不止息;试想爝火之光,比日月之光,不也相形见拙吗?及时雨来了,还在抱翁浇灌,不也徒劳无益吗?先生一在位,天下便可安定,而我还占着这个位子自己觉得很惭愧,请让我把天下让给你。”许由说:“你治理天下,天下已经安定了,而我还来代替你,我为着名吗?名是实的宾位,我将为宾位吗?小鸟在森林里筑巢,所需不过一枝;鼹鼠到河里饮水,所需不过满腹,你请回吧!我要天下做什么呢?厨子虽不下厨,主祭的人也不越位去代他烹调。”

(本段庄子假借“尧让天下于许由的故事”,以明“圣人无名”之意。)

“肩吾问于连叔……孰肯以物为事?”

肩吾问连叔道:“我听了接舆的言论,觉得他只知说大话,毫不切合实际,就似野马无归。我对于他的话,不免有些惊怖,犹如天汉银河令人难以穷极。他的话真是离常识太远,可谓不近人情!”连叔问:“他究竟说了什么?”肩吾道:“他说很远的姑射山中,由一位神人,肌肤像冰雪一般的洁白,姿态绰约柔好如同处女。不食人间的五谷,只是吸风饮露。乘着云气,驾着飞龙,遨游于四海之外。他的精神凝聚,就能使万物不受到伤害、谷物丰熟。我认为是诳言,所以不相信。”连叔说:“当然了!瞎子无法和他共享文采的美丽;聋子无法和他共享钟鼓的乐声。岂止是形骸有聋有瞎吗?心智也有阿!——这个话,说的就是你啊!那个神人,他的德量,广被万物合为一体,他怎肯劳劳碌碌去管世间的俗事呢?这种人,外物伤害不了他,洪水滔天不会被溺毙,大旱使金石熔化、土山枯焦他也不会感到热。他的尘垢秕糠,也可以造成尧舜,他怎肯纷纷扰扰以俗物为务呢?”

(此段重在阐述“神人无功。”)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窅然丧其天下焉。”

宋国人到越国贩卖帽子,越人剪光头发,身刺花纹,用不着它。尧治理天下的人民,安定海内的政事,往遥远的姑射山上、汾水的北面,拜见四位得道之士,不禁茫然忘其身居天下之位。

(此段借尧之忘天下,阐明“至人无己”之意。)

“惠子谓庄子曰……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给我一粒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在地里,后来结成很大的葫芦,单只它的种子,就有五石之大,用来盛水,它虚脆不牢,难以胜任。我就把它分剖为瓢,它又平浅不容多物。它不是不大,但我因为它大而无用,又将它击碎了。”庄子回答道:“夫子,你实在拙于用大呀!有个宋国人善于制造不皲手的药,因此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业。有一个客人听说这种药品,愿意出百金收购他的药方。于是聚合全家来商量说,我家世代漂洗丝絮,只得到很少的钱,现在一旦卖出这个药方就可获得百金,就卖给他。这个客人得到药方,便去游说吴王。这时越国来犯,吴王就派他将兵,冬天和越人水战,大败越人,于是被割地封赏。同样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赏,有人却只用来漂洗丝絮,这就是使用方法的不同。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系在腰上做腰舟浮游江湖,反而愁它太大而无处可容呢?可见你的心还是茅塞不通啊

(本段事庄子借着与惠子的问答,以明二人的思想不同。惠子执着于大小,执着于有用为用,同时又暗讥庄子乃“大而无用”。庄子则一无执着,因物为用,故说惠子是“拙于用大”。)

“惠子谓庄子曰……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惠子向庄子说:“我有一颗大树,人都叫它椿树。它的根本,臃肿虚大,不能中乎绳墨,它的小枝,卷卷曲曲,不能中乎规矩。它虽生长在路旁,而经过的木匠,看也不看它。我看你的话,就像那树似的,大而无用,想是众人所不取的吧!”庄子说:“恐怕你正是昧于无用为用的真理吧!你不见那野猫和黄狼吗?它们卑身潜伏,等候着捉捕出游的鸡鼠;东西跳跃,不避高下。在你看来,它们是很有用的,但它们一旦触到捕兽的机关上,还是死于网罗之中。若说到山中的斄牛,它的身体之大,就像天边的一片云。它当然也有适合于它的本领,但它未必能捉老鼠。可见世间的事理,能大者未必能小,能小者未必能大。现在,你又有那大树,忧虑它大而无用,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到无何有的乡里,或是栽种到广大无垠的旷野呢?若是那样你便可以任意的徘徊在在树旁,自在的躺在树下,你便不觉得那树大而无用!因为在世俗人的眼里,它是无用的,所以不会遭受斧斤的砍伐;因为它是生长在无何有之乡旷漠之野里,所以没有东西能害及它。要之,它既无所可用,又那里有困苦呢?”

(本段与上段是同样的写法,在上端中,惠子说五石之匏,是大而无用的;庄子就说他“拙于用大”。在本段中,惠子又说拥肿之椿,是大而无用的,并明讥庄子之言。庄子也是设喻作答,更进一步说明“以无用为用”,以应总论中“游无穷”及“无所待”之言,归结于“逍遥游”的主旨)。

6、分析该文的艺术特色。

庄子散文有如下特色:

第一:以“三言”为主的构成形式。“三言”指寓言、重言、卮言。《天下》篇庄子自序“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 。要之,寓言、重言、卮言是庄子文中三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内涵,在文中有不同的体现,三种形式的表现特点也不同。寓言是借生动,形象的故事来寄寓思想。是不发议论而隐言,在文中所占比例最大。庄子深遂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借寓言来推广的,所以寓言多包含着突出鲜明的形象,这些形象使深遂的思想明白易懂。本篇中有鲲化为鹏的寓言、大鹏借大风高飞九万里而图南的寓言、有宋容子不为外物所动的寓言、有列子御风而行的寓言,这些寓言鲜明形象地说明这些都不是逍遥游,都是有所待的,用“尧让天下于许由”的寓言来说明“圣人无名”之理。(要学生自己再讨论举其他的例子。)重言是借为世俗所重的先贤时哲之口来说出庄子观点的形式。是借他人之口来发议论。重言和寓言有交叉地方。比如“尧让天下于许由”既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来阐述哲理,属于寓言,但为了增强说服力,又借众所周知的圣贤尧、许由之口来阐述自己的主张,从这个角度来看又是重言。所以大家还可以再找一下类似的例子。使用重言增加了庄子主张的权威性,使更多的人相信。卮言则是庄子直接发出的不含主观成见的体道之言。本篇的“卮言”就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正是大发议论而直言,卮言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卮言将不同的寓言、重言贯串起来,组成完整的文章,得庄子的主张更加清晰、突出。

 

第二:跳跃的结构

庄子文章的结构组织方式有着鲜明的个性。庄子文章不是词意相接的、逻辑严谨的议论结构,而是充满跳跃性的诗性结构,从而使文章呈现出诗性结构之美。庄子文章主要由大量的寓言、重言故事组成,篇章内部故事与故事之间,既没有一个固定的人物形象贯穿始终,也没有一个具体事件作为核心,每则故事各有自己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人物,特定的事件,故事与故事之间既无联系,也没有任何过渡,上下文之间转换非常突兀。同时,由于庄子散文“以卮言为曼衍”,虽然段落之间转换突兀,跳跃性大,但因为统摄在一定的思想潜流下,词已变而意犹接,从而在结构上呈现出跳跃性。《逍遥游》开端借蜫鹏变化破空而来,让人莫能测其端倪,接着转而写蜩,学鸠相对比,又跳到短命的朝菌,蟪蛄和长寿的彭祖、冥灵、大椿,似乎散乱无绪,然作者用“此小大之辩”一句总结了上文,词变而意接。接着,庄子的笔端又转到了人世,对“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之流进行评论,说明他们仍然都有所待,并非“逍遥游”,再进而说明什么叫“无待”,归结到三个方面“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而后又分别加以论述证明,最后由进一步讨论“有用”、“无用”,点出真正的“逍遥游”,也就是“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表面看来,整篇文章忽而天上,忽而地下,忽而描物,忽而写人,忽而叙事,忽而引证,忽而譬喻,忽而议论,端的是“无端而来,无端而去”行文真是随意自由到了极点,极尽了腾挪跌宕之事,充分体现了庄子散文的跳跃之美。但不管其文势如何变幻,整篇文章却紧紧围绕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游境界而组织安排文章,整篇文章不是靠外在的时间,空间,或事件联系,而是靠一种内在的思想联系起来。

第三:葱茏的想象

王国维《屈子之文学精神》曾说:

然南方文学中,又非无诗歌的原质也,南人想象力之伟大丰富,胜于北人远甚、彼等巧于比类而善于滑稽,故言大则有若北溟之鱼,语小则有若蜗角之国,语久则大椿冥灵,语短则蟪蛄朝菌;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汾水之阳,四子独往,此种想像,决不能于北方文学中发现之,故《庄》、《列》书中之某分,即谓之散文诗,无不可也。

想像使他能突破现实中种种束缚与局限,从而创造出种种诗的形象。

庄子自由地打破了描写对象形体的局限,事物的形体在他笔下犹如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大小全随他的意。他能以小为大,将本是鱼卵的鲲,描绘成“大不知其几千里”之物,用“化而为鸟”一句,将原本不相及的鲲鹏连系起来。鹏不仅“翼若垂天之云,”且“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鲲化为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鹏,水击三千里,高飞九万里,在苍天和大海的背景下从北海飞往南海,这是多么奇伟的诗的形象啊!

同时,想象“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使他能突破现存时间空间的局限。庄子体认到时间的无限,空间的无限,宇宙的无穷,他不仅站在个人的立场上看待世界万物,也站在宇宙的高度看待世间万物。生命是短暂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愁思也折磨着庄子,他嘲笑以800岁就称长寿的彭祖,而凭空撰出“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的大椿。并未具体言其年限,显其一端已诚惊人。

结语:总之,庄子文章在思想和艺术风格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对课文最好能熟读成诵,反复体会,才能有所收获。今天就讲到这儿,下课。

 

摘自乐山师范学院网站http://jingpin.lstc.edu.cn/2007shjjp/gudaifentiwenxue/jiaoan/wangq.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