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在资本运动的总过程中,资本要依次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变化,与这三种形态变化相适应,资本的运动也依次分为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
一,货币资本的循环
资本的增殖主要是通过资本的运动来实现,而资本循环是资本运动最简单、最基本的形式。资本的循环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
即,G—W
G表示货币,W表示商品。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事生产消费,他的资本完成生产过程。结果产生了一种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这个过程用P表示。
第三阶段:售卖阶段。资本家作为卖者回到市场,出售他的商品,实现剩余价值。
即,W'—G'
W'表示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
G'表示含有剩余价值的货币。
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
G—W…P…W'—G'
在这个公式中,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中断,P表示生产过程,W'和G'表示增加了剩余价值的商品和货币。
第一阶段 G—W
G—W表示一定数量的货币转化为一定数量商品的过程。在这一阶段,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商品,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商品生产过程中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特性,要与所生产的产品种类相适应。如果用A表示劳动力,用Pm表示生产资料,那么,所购买的商品额W=A+Pm。劳动力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条件,资本家把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进入生产过程,就可以生产出凝结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这就是那些同货币换位的商品的特殊使用性质。在G—W中,G作为货币资本执行着资本的职能,而G—W则成为资本循环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此,资本家的货币额G要在质上分割为两种不同的资本,一种用来购买劳动力,另一种用来购买生产资料。
在G—W中,资本家的货币额G不仅表示一种质的关系,它还表示一种量的关系,即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时用的货币和购买生产资料时用的货币在数量上要保持一定的比例。这种量的关系一开始就是由一定数量的工人所要耗费的超额劳动,即剩余劳动的量决定的。就是说,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满足工人劳动消耗的需要。如果生产资料的数量不足,劳动力就会出现闲置而造成浪费,那么,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也会相应减少。如果生产资料过多,就会造成积压,从而使资本家的这部分资本不能发挥作用而造成浪费。
在G—W中,货币额G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流通过程一经完成,资本家就不仅支配着生产某种产品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他还支配着一种比补偿劳动力价值更大的劳动力使用权,或者说,支配着一种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劳动量,同时,还支配着使这个劳动量转化为物化劳动的生产资料。简单地说,资本家支配着的这些因素,是一个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量。这样,资本家以货币形式预付的资本,通过G—W阶段,就转化成一种实物形式,这种实物形式能够生产剩余价值。就是说,这种形式处在具有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能力的生产资本形式中,这种形式的资本就是P。
第二阶段 生产资本的职能
在G—W阶段,货币资本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后就取得了一种实物形式,实物形式的资本价值是不能继续流通的。于是,货币资本就转化为生产资本而进入第二阶段,即资本的生产阶段。
货币资本的流通虽然中断,生产资本的循环过程仍在继续。只是,资本已从商品流通领域进入了生产领域。就是说,在第一阶段,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只是为第二阶段的生产过程作准备。
从G—W阶段进入生产过程的前提是:完成从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转化过程的货币所有者,必须同时是商品生产者。货币所有者不仅在某一使用形式上支配着价值,而且必须在货币形式上占有这些价值。但是,要完成这个转化过程需要付出货币,只有在他付出货币的同时,可以确定这些货币又会回到他的手中时,他才能继续成为货币所有者。而货币只有在转化为商品售卖后,才会变为货币重新流回他手中,所以,要完成这个过程,他必须是商品生产者。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结合过程。
不论社会实行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都是社会生产的重要因素。但是,在二者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它们只能是可能的生产因素。如果要进入生产过程,就必须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而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是区分各个不同社会经济时期的标志。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对价值的形成起着完全不同的作用,从而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也起着不同的作用。作为资本家的预付资本,它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作为生产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区别还表现在以下方面:生产资料在归资本家所有时,即使是在生产过程之外,它也仍然是资本家的资本;而劳动力只有在生产过程之内,才能成为资本的一种存在形式。就是说,劳动力在它的卖者雇佣工人手中时是商品,而在它的买者资本家手中时则成为资本。而生产资料只有和劳动力相结合才能成为生产资本的实物形式或生产资本。因此,正如人的劳动力并不是天然的资本一样,生产资料也并不是天然的资本。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生产资料才能成为资本。这正如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贵金属才能成为货币,货币才能成为货币资本一样。
生产资本执行职能的过程,就是资本家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耗过程,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这种过程的结果,就是生产出一个具有更高价值的产品量。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仅仅作为生产资本的一个要素而发生作用,劳动力的剩余劳动不仅能生产超出劳动力价值的余额,而且还能为资本家生产出一个无须他花费任何等价物的价值。劳动力的剩余劳动为资本家带来剩余价值。因此,劳动力生产的产品不仅是商品,而且是生产出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
因此,生产资本的职能,就是生产剩余价值。
第三阶段 W'—G'
生产资本就是生产过程中,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已经增殖的商品。如果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商品都按资本主义的方式来生产,那么,所有商品从一开始就会成为商品资本的要素,不论是生铁、布鲁塞尔的花边,还是硫酸、雪茄烟。由于属性不同,商品中哪一类是商品资本,哪一类是普通商品,则很难区别,它们的区别在于商品是否增殖。
商品形式上的资本,必须执行商品的职能。作为资本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即必须完成W—G运动。
假定资本家的商品是1000公斤棉纱,在纺纱过程中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是300元,创造的新价值是200元,其中劳动力价值100元,剩余价值100元。那么,这些棉纱的价值就表现为500元的价格。这个价格通过W—G过程而实现。在这里,通过W—G过程,商品转化为货币,既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行为,同时又成为一种资本职能。因为,这里的商品是已经增殖的商品,即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这里,1000公斤棉纱是商品资本,即W',因为它是生产资本P的转化形式。如果这1000公斤棉纱按照它的价值500元出售,从商品流通的角度来考察,它等于W—G,是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但是,作为单个资本循环的特殊阶段,这1000公斤棉纱售出后为资本家带来了100元的剩余价值,因此,它就是W'—G'是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
商品资本能否完成W'—G'过程,对资本的循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只有完成W'—G'过程,资本的循环过程才能继续。现在,W'的职能就是一切商品的职能,把商品卖掉,转化为货币,从而完成W—G阶段。如果已经增殖的资本还以商品资本的形式停滞在市场上,那么,生产过程就会停止。另外,W'—G'的完成速度也将对资本的增殖产生影响。由于资本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的速度不同,同一个资本价值在一定时期内发挥的作用也就不相同,从而再生产的规模也会以极不相同的程度扩大或者缩小。就是说,流通过程虽然不能增加新的价值,但是它将影响资本的增殖程度。在W'—G'阶段,商品的出售数量也将影响资本的增殖程度。作为已经增殖的资本即商品量W',必须全部完成形态变化W'—G'。作为商品总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单个的商品虽然也包含着剩余价值,但它实现的程度取决于商品出售的数量。上例中,如果资本家卖掉价值300元的棉纱,则只能补偿他的不变资本的价值,也就是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如果卖掉价值400元的棉纱,就能补偿全部预付资本的价值。如果要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家就必须把1000公斤棉纱全部卖掉。因此,商品资本要实现自己的职能,必须将它的商品形式全部转化为货币形式。
所以,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是实现剩余价值。
二,总循环
资本的总运动是
G—W…P…W'—G'
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资本表现为一个价值,它将经过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形态变化,这些形态变化使资本的运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G—W,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将资本由货币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由此进入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家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消费,第一阶段的商品W被另一个价值较大的商品W'所代替。随着商品W的增殖,生产过程结束,即进入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家把已经增殖的商品W'售出,将资本由商品形式又转化为货币形式。就是说,在资本运动的总过程中,资本依次要经历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态变化,与这三种形态变化相适应,资本的运动也依次分为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其中,购买阶段和售卖阶段属于流通过程,生产阶段属于生产过程。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中,不仅保存了预付资本的价值,而且还增大了资本的量,产生了剩余价值。在运动中,资本以货币形式开始,又以货币的形式结束,资本的总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
资本的循环,只有持续不断地运动,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资本在购买阶段停顿下来,货币资本就会凝结为贮藏货币,如果资本在生产阶段停顿下来,就会造成生产资料闲置和劳动力的失业,如果资本在售卖阶段停顿下来,就会造成商品积压和流通中断。
在资本的循环过程要求资本持续不断运动的同时,循环本身又要求资本在各个循环阶段中的一定时间内固定在一定的形式上,即固定在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上。只有在完成一种和它的当前形式相适应的职能之后,资本才能够进入下一个新阶段。
三,生产资本的循环
资本主义生产是连续不断的再生产,生产资本的循环则表示了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从生产资本出发,最后又回到生产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叫做生产资本的循环,它的总公式是:
P…W'—G'—W…P
这个循环表示资本的生产过程是价值增殖的再生产过程,它表示资本主义的生产不仅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且是剩余价值的周期再生产。处在生产过程中资本不是执行一次价值增殖的职能,而是周期反复地执行着价值增殖的职能。在生产资本循环的起点P;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作为生产要素进入生产过程的;而生产资本循环的终点P,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又以资本的形式出现。生产过程的重新开始,已由形式本身规定了。因此,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
生产资本循环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第一,在第一种形式即货币资本循环中,生产过程P只是在G—W和W'—G'这两个流通阶段之间充当媒介。而在生产资本循环中,在由生产资本开始并以生产资本结束而构成的总流通过程中,生产过程P则成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
第二,生产资本循环与货币资本循环具有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在货币资本的循环中,总流通过程是G—W—G,这是资本的流通形式。而在生产资本循环中,总流通过程则是W—G—W,因而是简单商品的流通形式。
四,简单再生产
生产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假定一切条件不变,商品又按价值买卖,而剩余价值又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那么,这种没有新增资本的再生产就是简单再生产。
在简单再生产中,商品资本W一旦转化为货币,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就将在不同的领域流通。货币总额中的资本价值部分,将在产业资本的循环中继续流通。已经转化为货币的剩余价值则退出资本循环,进入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这个以货币流通为主的一般商品流通,主要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由于这种消费是在不同时期分散进行的,因此,这种货币一般采取贮藏货币的形式。
而作为资本家预付资本的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商品W'。如果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要继续进行,这部分生产资本就必须在资本的运动中继续循环,但这种循环只有在W'转化为货币,从而可以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后才能进行。在售卖阶段,商品W'是由消费者本人购买,还是由经销商购买,这对简单再生产没有什么直接影响。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的生产数量,不是取决于社会的供需要求,而是取决于生产规模和不断扩大的生产规模的需要。就是说,只要生产出来的商品能够全部卖出,简单再生产就能持续进行。
五,积累和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如果资本家要进行扩大再生产,就不能把剩余价值全部消费掉,资本家必须把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作为追加资本投入生产。但是,这些新投入的剩余价值,不可能立即进入生产资本的循环。因为,扩大生产过程的比例不是任意规定的,而是有严格的技术规定,因此,已经投入的剩余价值虽然要资本化,但还需要经过若干次循环反复,才能达到积累所必需的规模。在没有达到这个规模之前,这些积累中的剩余价值,只能凝结为贮藏货币,成为潜在的货币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是实现预付资本的增殖。就是说,资本主义生产的性质首先是由生产剩余价值的目的决定的,其次,是由剩余价值到资本的转化决定的。随着资本的积累,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剩余价值生产也不断扩大,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既是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和发财致富的手段,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趋势。
我们考察简单再生产时,是假定剩余价值全部被资本家消费掉。实际上,在正常情况下,资本家总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积累起来作为资本。因此,我们考察扩大再生产时,为了简化公式,也假定剩余价值被全部积累起来形成资本。那么,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本循环公式可表示为:
P…W'—G'—W'…P'这个公式表示,一个生产资本按更大的规模和更大的价值被再生产出来,作为已经增大的生产资本,它开始它的第二次循环。在第二次循环中,P又成为起点,不过,和第一个P相比,这个P是一个更大的生产资本。从这个方面看,它与货币资本循环相同。在货币资本G…G'公式中,G是预付的货币资本,G'是循环的结果。这个G'与第一次循环的G相比,是一个已经增殖的货币资本。不管有多少剩余价值,只要把它作为资本,资本家总是把它作为预付资本而放在循环的起点。生产资本的循环也是如此,只要在循环中已经增殖的生产资本P'一旦作为新循环的起点,它就不再是剩余价值积累的结果,而是新的预付资本P。
六,货币积累
我们把这个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货币称为g,这个g能否立即进入资本的循环过程,还要取决于它积累的数量。如果用g来新建一个独立的新企业,它必须达到这个企业所需要的最低限量。如果用它来扩大原有的企业,g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例如,一个纱厂资本家要扩大他的生产规模,必须同时购置相应数量的梳棉机和粗纺机,否则就不能增加纱锭的数目,另外,生产规模的扩大还要增加棉花和工资的支出。因此,要扩大生产规模,剩余价值必须要达到相当的数额。要达到这个最低限量,生产资本必须经过多次循环反复。它只能以货币贮藏的形式来积累。但是,贮藏货币并不是目的,它的目的是进行资本积累,从而扩大再生产。因此,货币积累、货币贮藏,只是为积累产业资本扩大生产规模。
七,准备金
作为剩余价值存在形式的贮藏货币,是用于资本积累而扩大再生产的。是为积累资本而暂时采取的一种货币形式,就这一点来说,它是货币积累基金,是实现资本积累的必要条件。不过,这种积累基金可以完成一些特殊的附带职能,即可以进入资本的循环过程。例如,当W'—G'过程超出了正常时间,使商品资本不能及时转化为货币资本时,或者,商品资本虽然完成了向货币资本的转化,但由于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超过了循环开始时的水平,这时,这种货币积累基金就可以暂时充当准备金,用来代替货币资本而进入资本的循环过程,以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
货币积累基金作为准备金,与在P…P循环阶段中的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的基金是不同的。循环阶段中的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执行着货币资本的一部分职能。而准备金不是货币资本的组成部分。它能够进入资本的循环,是因为原来的资本循环产生了停滞现象,资本家用它来消除循环中出现的干扰。所以,货币积累基金作为准备金,只是货币积累的一种附带职能,它既不能转化为生产资本也不能扩大再生产的规模。
八,商品资本的循环
要全面把握商品资本循环的特征,仅仅研究W'—G'和G—W这两个形态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弄清楚单个资本之间的形态变化,以及某一单个资本形态变化同社会总产品中用于个人消费的那一部分产品的错综复杂关系。
W'—G'—W…P…W'是商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在这里,W'不仅是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产物,而且是它们的前提,因为,资本的运动过程,是从商品资本出发,通过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售卖阶段,最后又回到商品资本的循环运动。如果是简单再生产,终点就是W'。如果生产的规模是扩大再生产,那么,终点的W'就大于起点的W',即用W''来表示。
商品资本的循环与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循环有着明显的区别:
第一,在货币资本循环G—W…P…W'—G'中,G—W是循环的开始阶段,W'—G'是循环的结束。流通因为生产过程而中断。在生产资本循环P…W'—G'—W…P中,总流通过程包含两个互相对立的流通阶段,W'—G'—W只是再生产过程的媒介。而在商品资本循环中,则以包含两个对立阶段的总流通过程,即以W'—G'—W作为循环起点。
第二,在货币资本和生产资本的循环中,即使把已经追加了剩余价值的G'和P'作为公式的起点,但这个循环起点也不是G'和P',而是G和P。因为,这时处在循环起点的资本,只是作为待增殖的预付资本执行职能,不是作为已经增殖的资本价值存在。但在商品资本循环中,即使循环以相同的规模重新开始,起点W也必须用W'来表示。因为,商品资本的循环一开始就是包含剩余价值的循环。以资本价值开始,而且是以商品形式上增大了的资本价值开始,因而它一开始就不仅包含商品形式的资本价值的循环,而且包含剩余价值的循环。因此,如果以这种形式进行简单再生产,商品资本循环的终点和起点就会相同,即W'一样大。如果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而使生产规模扩大,那么,在终点出现的就是一个更大的W',即W''。但是,如果把这个已经增大的商品资本W''又作为下一次循环的起点,那它又表现为W'。不过,和前一个W'相比,这是一个更大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W'。因此,在所有情况下,W'总是作为一个商品资本来开始循环的。就是说,商品资本的循环从一开始就是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循环。
商品资本循环的起点是商品形式的资本W',只有在这些商品全部售出时,循环过程才能继续进行。因此,商品资本循环有着与货币资本循环和生产资本循环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在商品资本循环的运动过程中,原来的预付资本价值只是运动起点W'的一部分。W'既包括补偿预付的生产资本那部分产品的运动,还包括形成剩余价值那部分产品的运动。其次,除包括生产消费外,商品资本循环还包括个人的消费。因为,作为循环起点的商品资本W',是以具有使用价值的实物形式存在的,这些商品不管是用于生产消费还是个人消费,作为商品资本,都要进入资本的循环过程。最后,商品资本W'可以在生产过程结束时保存自己的使用价值,就是说,可以成为个人消费的终端产品。所以,从一开始就表明:以产品形式表现的W'的各个价值组成部分,看W'…W'是作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形式还是单个产业资本的独立运动,就必然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但商品资本循环的特征表明,这个循环已经超出单个产业资本的孤立循环范围,它实质上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因此,要全面把握商品资本循环的特征,仅仅研究W'—G'和G—W这两个形态变化是不够的,还必须弄清楚单个资本之间的形态变化,以及某一单个资本形态变化同社会总产品中用于个人消费的那一部分产品的错综复杂关系。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由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个循环形式构成。如果用Ck代表总流通过程,那么,这三种循环形式可以用三个公式来表示:
(1)货币资本循环:
G—W…P…W'—G'
(2)生产资本循环:
P…Ck…P
(3)商品资本循环:
Ck…P(W')
如果对这三种循环形式进行总考察,就会发现,循环过程的所有前提都表现为循环过程的结果,即都表现为循环过程本身所产生的前提。例如,G是货币资本循环的前提,但同时也是货币资本循环的结果,而G又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商品资本转化而来。因此,作为货币资本循环前提的G,是由生产过程本身产生的。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循环也一样。在循环中,每一个循环因素,比如货币资本G、生产资本P、商品资本W'都既是出发点,又是经过点和复归点。另外,产业资本的循环总过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流通过程的媒介,反过来,流通过程也是生产过程的媒介。
在产业资本循环总过程中,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价值增殖是循环的目的和动机。在货币资本循环中,价值增殖在循环的起点G和终点G'上清楚地表现出来。在生产资本循环中,生产资本的起点是P,价值增殖是从P即价值增殖过程本身开始的。而在商品资本循环中,起点W'本身就是凝结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即使循环过程以原来的规模反复进行,整个循环运动也是以已经增殖的价值开始的。
任何一个产业资本,都是同时处在这三种循环形式中,即都是同时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职能形式,并同时进行着这三种形式的循环。例如,在产业资本循环总过程中,当执行职能的资本价值中的一部分,在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候,另一部分则离开生产过程,这些离开生产过程的资本又作为新的商品资本进入流通过程,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资本则作为生产资本进入生产过程。就是说,在W'…W'循环形式不断运动的同时,其他两个循环形式也在运动。不管资本表现为何种形式,也不管资本进入哪一个阶段,资本的再生产始终都是连续进行的,就像产业资本的形态变化要依次经过三个阶段一样。因此,产业资本总循环是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这三种形式的统一。
在前面的考察中,我们曾假定,资本的价值总量是全部作为一种形式出现的,或作为货币资本,或作为生产资本,或作为商品资本。例如,当资本以货币形式出现时,即在购买过程G—W完成以前,全部资本只是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存在。这时,由于还没有进入生产过程,也就没有商品出售。当这些资本转化成生产资本进入生产过程时,它的流通过程又会中断。同样,当这些资本处在流通阶段时,不管是在货币资本阶段还是商品资本阶段,它的总生产过程也同样会中断。因此,按以前的假定,资本的循环必然会出现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交替中断,从而使生产不能连续地进行。
如果孤立地考察单个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那么,资本的循环过程就是不停地中断。资本只有在完成一种形式的转化后,才能以另一种形式进入下一个阶段。资本在抛弃一种形式的同时又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资本循环的每一个阶段都以一个阶段为前提,但同时又排斥另一个阶段。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这个特征是由资本主义生产的技术基础决定的。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资本家总是将他的资本分割为三部分,分别以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形式,在不同的阶段上进行循环运动。资本作为整体在空间上同时并列处在不同的阶段,在时间上每一部分资本都不断地依次通过不同的循环阶段,并不断地改变资本的职能形式,完成自己的循环过程。这样,产业资本作为整体能够同时进行这三种形式的循环,并同时存在于资本循环的各个不同阶段,而资本的每一部分都不断地进行着各自的循环。因此,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既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又是产业资本三个循环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