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和传统教研的区别(转载)
(2010-12-18 07:44:42)
标签:
教育 |
分类: 他山之石 |
不断推进、新课程普遍实施,“校本教研”作为“校本行动”领域之一,在中小学蓬勃开展,成近年来,随着“课改”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一大热点。对于这一新生事物,广大中小学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使“课改”很快步入良性轨道,同时其专业素质也不断得到提升。
然而,笔者在视导工作中发现,有少数学校在开展校本教研时走进了误区,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行为上,都存在偏差。主要现象有:
一是形式单一化。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除了听课、议课、说课外,再也没有其他形式了。
二是专题“深奥”化。研究的项目严重脱离了学校、教师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呈现的特征是“空、大、全”。
三是研究浅层化。探讨问题不深入,水面一棍,只停留在一些表层问题上,效果甚微。
四是活动集体化。开展活动“大兵团”作战,全由学校统一组织,教师缺少自主研究的时空。
不难看出,以上形式的“教研”,完全是穿新鞋走老路,根本没有摆脱“课改”之前的传统教研的影响,它与当前我们提倡的校本教研是两码事。其效果也是相当差的,既不能解决“课改”中所遭遇的困惑,也无法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在当前大力开展校本教研的背景下,为什么仍然还有少数学校还存在陈旧的、过时的“历史残渣”呢?,笔者以为学校领导、教师对“校本教研”理解不透彻、认识不到位,特别是对“校本教研”与传统的常规教研(简称传统教研)二者的本质区别没有领会清楚是其根本原因。所以,要真正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首要任务是要明白什么是校本教研?它与传统教研到底有什么区别?
何谓校本教研?校本教研就是以学校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为研究的主要力量和主体,通过一定的研究程序和方法总结提炼研究成果,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作用于教学的研究活动。它的主要特征是尊重学校及教师的实际,以校为本,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自主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和学校自身的发展。
那么,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首先,背景不同。
大家都知道,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各有其产生的背景,传统教研是在执行《教学大纲》、实施旧教材、在传统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环境中而滋生的。而校本教研则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执行课程标准、实施新课程、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变革中产生的。二者所产生的大环境完全不同,它们的目的、方式、作用也都存在差异。
其次,始端不同。
传统教研的始端,一是在“上面”:学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和教研部门的工作指令来制定、安排教学研究计划和活动,也就是说学校的教研活动服从于上级的工作,二是在“主观”:学校管理人员凭主观意识来谋划学校教研工作,反映学校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的成分甚少。
校本教研的始端则完全相反,一是在“下面”:教研工作的原发点是解决教师自己在实施新课程中所遭遇的困惑,满足教师自身的需要,改变所处的教学环境。因此,教师享有教研工作的自主权和决定权。二是在“客观”:由学校根据学校教学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教师自身的需要,来确定教研主题、项目及开展活动的方式,完全尊重学校的客观实际,体现以校为本。
第三,主体不同。
传统教研的主体力量是学校校长、教务主任等管理人员,教师不但没有充当主体力量,甚至还成为教研活动的“局外人”,他们是绝对被动的,把教研任务当作额外负担,毫无主动性可言。
校本教研则以学校教师为研究主体,体现了教研活动的“全员性”:教师人人策划,个个参与,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局外人。同时,在校本教研中,教师把教研当作是自己的“第一需要”,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真正成为教研的主人。
第四、方式不同。
传统教研,其方式比较单一,主要的形式是“两步曲”:先听课,后评课,其它的教研形式很少,缺少活动。形式简单化、研究浅层化是传统教研的主要特征。
校本教研的方式则体现了多样化,通常有自我反思、案例分析、同伴互助(互听互评)、专业引领、教育叙事、课题实验等,其过程较之与传统教研要复杂得多,其环节有问题的搜集、主题的确立、方式的确定、活动的开展、成果的总结与推广。校本教研的特点更多地凸现在“教与研存于同一体”上。教师是“研究者”,教学活动就是研究的“载体”,课堂就是“实验室”,教中有研,寓研于教,教与研属同一过程。从这一角度看,校本教研对于教师来讲,其方式更多地是无“形”的,是隐性的。
第五,终端不同。
传统教研的目的比较模糊,研究的指向不清晰,要解决的问题不明确。它只停留在这一堂课教得怎么样?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应作如何改进这一层面上。如果说它有目的的话,那仅仅就是评一评课教的质量好坏而已。目的表层化是传统教研的又一特征。
而校本教研的目的则十分明确,一是要解决事先确立要解决的问题(即研究对象),形成新的认识、见解(即成果);二是要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用研究出来的新结论反过来指导教学、应用于教学,为教学服务(即推广成果);三是让教师的专业素质在研究活动中得到提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从校本教研与传统教研的区别中我们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现阶段,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们遭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原来的传统教研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靠传统教研来解决“课改”中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是不可能的。可以说,随着“课改”的产生,传统的教研已走到了尽头,取而代之的是校本教研,但我们对传统的常规教研不是彻底的背叛和完全抛弃,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各个方面的拓展和充实。
当前,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诸如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转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靠校本教研。因此,我们要深刻领会校本教研真谛,抓住其要素和策略,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扎实地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促进“课改”工作顺利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