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中学文 品出真情——《日月潭》第2课时说课稿 欧阳琳
(2012-10-04 12:01:23)
标签:
杂谈 |
欧阳琳
日月潭很美,描写日月潭的词句也很美。因此,本课的的教学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文内以及课后出现的词语外,还应该仔细地品味文中的佳句,进而背诵全文。依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创设情景让学生乐读、乐听、乐思及乐说。
2、创新目标:结合图片,仿照课文语言口头描述日月潭傍晚时分的美景,学会灵活运用所学优美词句;
3、德育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体会热爱宝岛台湾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三、说教学程序
1、“以人为本”,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重视让学生在自主地参与和学习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2、“以读为本”,加强读书实践。《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首先是读书实践,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富有情趣、平易近人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
1
2
[之所以以这样的形式开篇是因为我认识到兴趣是学生积极求知的诱因,以提问的方式导入使学生统一注意力,并对本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上课一开始就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二)、情境体验,整体感知
[根据低年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语文教学适宜创设一个活泼有趣的情境,以“旅行团”的形式让导游西西带领学生亲历其中,这既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又不至于使课堂气氛陷于枯燥。继而复习巩固上一课时的知识点,识字是读写的基础,人教版实验教材对此十分重视。本课要求认识的只有10个生字,可要求会写却多达12个,难度相当大,如果不掌握扎实,会直接影响本课时对课文的把握和有感情的朗读。因此,为进一步巩固对生字的识记,我通过课件以小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之间进行比赛。对课文中出现的字词进行多次的口头练习。就这样,学生在趣味盎然氛围中巩固了对生字的记忆。]
同学们真棒,看来大家真的是有备而来呢!现在,我这里有一幅中国地图,大家仔细看看,我们的祖国像什么?对,好像一只雄纠纠、气昂昂的大公鸡呢!那现在谁来告诉我台湾在哪里呢?(生动的开展常识教育)找对了,你真厉害,它像是雄鸡的什么呢?没错,难怪祖国这支雄鸡这么有精神呢!(通过形象的比喻暗示台湾与祖国不可分割)。
2
[《新标准》倡导“大语文观”,提出要“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把形象的图片引入语文教学之中,以此激情、领悟、延伸、拓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直观事物更感兴趣,也更能产生共鸣。这样一来,既生动形象地开展了地理常识教育,又初步地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体会到台湾与祖国血浓于水的无法割舍的亲情。]
(三)细细品读,理解课文
1
2、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由朗读,读后指名汇报“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课文中是怎么样描述的?”(按照学生的汇报展示课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探究学习)
A、选择第二段的学生,指名朗读这一段,再引导他总结出这一段的中心意思——日月潭名字的来历,展示图片以配合之——把文字部分用绿粉笔圈起来,左右两边分别贴上太阳和月亮的图案(板书:名字来历)
B、选择第三段的学生,指名朗读,重点知道读好“薄薄”、“隐隐约约”以及“倒映”三个词语。说一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段。(结合插图,板书:清晨 隐隐约约)
C、选择第四段的学生,说一说这一段都写了哪些有关日月潭的景色?指名、分小组、全班多种朗读方式相结合。找出最能代表这两个时段景色特点的词语,深刻体会日月潭之美,作者对日月潭的喜爱。(图片展示,板书 中午 清晰;下雨 朦胧)
相机指导比喻句,用“好像”进行口头造句练习。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景色的秀丽和作者的赞美之情都蕴含于文章之中,隐藏于文字之下。为让学生欣赏到这里的秀丽风光,感悟到作者的赞美之情,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段落来读,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无压力的情景中,较好地完成熟读课文的教学任务。
在学生自读的过程中,我也提出一定的要求,比如让他们思考“日月潭给你总的印象是怎样的?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课文中是怎么样描述的?这些语言美吗?美在哪里?……”让学生做到有目的、有针对性、有效果的朗读。这样,学生既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又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配合教师自制的课件,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读课文,让学生成为主角,老师退居幕后,配合学生展示自我,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学得开心,学得投入。随后的交流汇报,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个环节比之老师单向的传授知识、分析课文更能有效的使学生体会课文的意境之美,语言之美。
由课文引出“比喻句”的知识点是对课文学习的拓展,是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性的语言训练,这样的安排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文里的词句,进而为本单元的写作练习打基础。]
3、活学活用,出示一幅日月潭黄昏时分图片,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式练习说话,先小组交流,再指名汇报。(课件展示)
[这是本课的创新之处,由上面的比喻句练习轻松自然地过渡到写景的段落练习,既能够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能够试着用所学过的有美词句描绘景色,最重要的就是懂得用比喻句的形式,增添语言的美感,有了这样的练习,相信对学生以后的写景练习大有裨益。]
4、
(四)、总结课文,发散思维
小朋友们,我们的日月潭之旅到此结束了,欣赏了这么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话想说吗?(学生谈感受,教师相机指点)
[可见,本课时无时不在进行语言的表达训练,真正履行了教学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课标理念。文以载道,学生读完本课后,就是要体会到山河壮美,我们要热爱和珍惜的道理,只要能抓住这一点,其余的则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这个环节往往也是最容易出彩的地方。当然,老师如果能引导学生理解“日月潭水深千尺,不及两岸手足情”的潜台词的话,那么本课的教学就又能上升到另一个高度了。]
(五)、作业布置
四、说板书设计
|
五、结束语
[讲到这里,我不禁产生了一个很深的感触,什么才是有效的语文教学呢?或者说如何才能上好一堂语文课呢?这应该是教学工作者不断探索和努力的目标。反观我的这堂课的设计,我个人认为,就是要让学生在“趣中学文,品出真情”。形象一点的说,那就是教师应该像一个放风筝的人,而学生就像翩然高飞的风筝吧。要想风筝飞得高,飞得漂亮,放风筝的人就必须抓好“兴趣”这条线,做到利用好“风向”(即各种有利于教学的条件),观察入微,收放自如!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语文的浩瀚蓝天上自由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