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德践行信仰——纪念一代武术宗师吕瑞芳先生
(2009-06-03 10:16:31)
标签:
武德信仰纪念武术宗师吕瑞芳文化 |
分类: 采访纪实 |
以武德践行信仰
——纪念一代武术宗师吕瑞芳先生
回族武术(昆仑派)名列中华武林四大技击流派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中丰富、宝贵的遗产,具有其独特民族形式和别具一格的优秀传统的派系。她渊源流长,近千年来一直起着保护民族发展,反抗外侮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为发展和丰富中华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穆斯林认为习武强身是“逊奈”(圣行),历来重视强身健体,学拳练武在回族中较为普遍,自明代以来回族武术名家代不乏人。从古至今,中国的许多清真寺都设有习武场,有的阿訇本身就文武双全,除了讲经上课外,还自任武术教练,帮助、指导海里发习武。每天早晚礼完拜后,大家聚在一起习拳弄棒,探究武艺。回族群众中也广泛开展武术训练。回族有句谚语:“喝了清真寺的水,大小都会踢趟腿。”又如:“从南京到北京,查拳来自教门中”。今天,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回族聚居区中,坚持习武的回民还大有人在,不少清真寺经常在开斋节、古尔邦节期间举行武术比赛或表演活动,这都说明回族武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回族武术的武术种类很多,但不管是查拳还是汤瓶七式或是心意六合拳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每一种拳法里,都蕴含着独具伊斯兰特色的宗教功修和生活习惯,比如接“杜阿”动作以及洗小净的动作等。河南派心意六合拳开山祖师马学礼先生是一位虔诚的穆斯林,他在清真寺内教授拳法的同时,创出了具有河南派特色的宗教技击拳法及养生之道,完全将心意六合拳与穆斯林在清真寺的礼拜及日常生活习惯交相融合。所以在河南人们称之为“教门拳”或“圣行心意六合拳”。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回族的武术有了很大发展,涌现出一批又一批的武术大师。当代驰名中外的心意六合拳大师吕瑞芳便可谓其中之翘楚。
吕瑞芳(1908—1998年)是河南舞阳县北舞渡人,他的祖父、父亲、叔父都是心意六合拳马三元的一脉传人。他的舅父丁兆祥是北舞渡清真寺阿訇,是心意六合拳一代宗师买状图先生的嫡传弟子。丁大师后来在“四把捶”上造诣颇深,被买先师称赞为“一枚高钱”。吕瑞芳自幼酷爱武术,练功刻苦。除继承家学外,又得到丁兆祥的刻意栽培,遂成了汇通马式(马三元一脉)、买式(张志诚一脉)两支派练法之嫡系传人,较全面地继承了心意六合拳的内涵,为其后来形成独特的演练风格奠定了基础。1959年,他代表青海省武术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一届运动会,与儿子、女儿同场献技,轰动赛场,《人民日报》、《体育报》刊文誉为“吕氏三杰”。在武术界传为佳话。1985年他的武术资料曾在京展出,被国家体委列入中华武术文库,并被国家武术院收藏。吕瑞芳几十年如一日义务教拳,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武术人才。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武术爱好者也慕名前来求学,可谓桃李满天下。
我于2000年四月任漯河西寺阿訇,在此之前,已久闻老人家的美誉,但是老人已于此一年多前归真了,我未能亲面其威武神采,真乃憾事!在漯河的两任期间,与老人的儿女以及弟子们有过多次交往,通过与他们的谈论,让我对老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老人以信德武德交揉泽润众多子弟的品德令我为之动容与敬仰。我虽从未谋其面,然从他的后辈身上却能隐约寻觅到他的伟岸身姿。
在一次与老人的后代共同为他向真主作祈祷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老汉到孔子处向孔圣人请教一个问题,对人来说,什么是光明,什么是黑暗?孔子的弟子出来接待了他,并胸有成竹地说:“杀鸡何用牛刀,这简单的小问题,怎可劳烦我的老师呢?让我告诉你,太阳出来就是光明,太阳落山就是黑暗。”老人听后就“哦”了一声说:“原来光明和黑暗是这么一回事呀!”这时孔圣人从屋里出来训斥了弟子说:“你怎么能这样简单回答问题呢?有知识的人真正拥有了光明,无知识的人才真正黑暗。”这位问道的老人听后就说:“孔圣人的回答也不过如此吗!”孔子十分吃惊地走到老人身边说:“这位老人家,你说说何谓光明,何谓黑暗呢?”老人郑重其事地说:“得道者光明,失道者黑暗。”孔子恍然大悟地说:“我不及你老人家呀!”
这里所谓“道”,就是正确的信仰,良好完美的生活方式,科学的人生态度,符合人性需要的俗世生活。也就是说:只有拥有正确信仰和生活方式的人才真正地拥有人性的“光明”,反之即是处在极度的黑暗中。大能的真主在《古兰经》中晓谕世人:“他怜悯你们,他的天神们为你们祈祷,以便他将你们从重重黑暗引入光明,他是怜悯信士的。”(33:43) “信仰真主和使者的人们,在主那里,是虔诚者,是见证者,他们将有他们的报酬和光明。不信正道并且否认我的迹象的人们,是火狱的居民。”(57:19)“并且派遣一位使者,对你们宣读真主的许多明显的迹象,以便他使信道而且行善的人们,脱离重重黑暗,走入光明。谁信道而且行善,真主将使谁入下临诸河的乐园,而永居其中。真主必定赏赐他们优美的给养。”(65:11)
武术作为一种修身养性培智练体的方法,当他练到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地步时,并与一种天启的、正确的信仰——伊斯兰完美揉合,以信仰——体认世界、感悟生命之道来指导武术——强身练体、养性颐灵之技,武术就成为了武道,武道就成了认识人生洞彻社会、感悟宇宙奥秘的最佳途径。吕瑞芳老人就是将武艺升华为武术,最后升华为武道的一代武学大师,作为穆斯林的吕瑞芳老人虔诚地信仰伊斯兰教,他从未进过学堂,其文化修养得益于跟随其身兼阿訇和心意六合拳大师两重身份的舅父丁兆祥背诵《古兰经》及《拳经》。日后,提及拳经,便倒背如流;论及拳架,则气势立现。真主慈悯他的超常的感知、领悟能力可见一斑。丁兆祥称赞他:“能把经论置拳中,是为拳。”他将伊道教旨与武术完美揉合,一生笃诚践行伊教天道五功。起初,他将生活化于伊斯兰,将伊斯兰化于生活,当他的武术成为他的生活乃至生命的全部时,他又将伊斯兰化于武术,将武术化于伊斯兰。用伊斯兰这一完美的信仰体悟人生和武术,用武术和生命去印证他虔敬的信仰。
心意六合拳在河南回族中被称为“教门拳”,本来不传外教,前辈大师都是在晚年才在至亲中择贤而授,所以传面极窄。吕瑞芳先生性格豁达,胸襟宽广,弟子中但凡人品可靠、正直上进者,不分回汉,均精心培养,尽授其心意拳真谛。他的一生中不仅培育了成百上千国内外的武术精英,更难能可贵的是,通过心意六合拳术这扇窗,让更多的教外人认识了伊斯兰,认识了伊斯兰的武道精神。
一定意义上,他更象一个阿訇,将一个又一个的武术爱好者引领到伊斯兰的信仰氛围中,成为了一个切切实实替主扬法、为圣传道的宣传旗手。其揉合伊斯兰虔诚信仰于凡俗生活于精湛武艺,并濡染及至身后儿女和众多子弟,如此高雅德行与娴熟造诣令我们作为专职宣传教门的阿訇也自愧弗如,汗颜之余顿生深深钦佩之情。
一代武术宗师虽然已复命归真十年之久,然他对回教武术——中华武术中之瑰宝的传播仍然在他的儿女中继续进行着。
他的儿子吕志德和小女儿吕延芝曾跟随他参加了国内外多种武术交流活动及赛事,尤其在培养武术人才、传承文化瑰宝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吕志德曾任漯河市武校校长,为漯河的心意六合拳的发展贡献了必不可少的力量。吕延芝是国家武术高级教练,中国武术八段,国家及社会体育指导员,退休前任职河南省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参加了国家抢救无数瑰宝、开展挖掘整理“三献”活动,参加了全国武术之乡评比活动,是历届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的主要参与者。并于2002年9月1日创立了以自己乳名命名的郑州伊华心意拳文武学校,多次参加全国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为穆斯林增光添彩。其办学理念依然秉承吕瑞芳老人的遗风:只要为人忠厚、热爱武术,就毫不保留地传授,而且亲身示范,循循善诱,丝毫不保守,也从不藏私。她编整的《心意六合拳》被选入中华武术文库,并任新编《少林拳规定套路》编辑组组长,曾应邀赴瑞士讲学。今年四月,吕延芝荣列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之一,心意六合拳已随之旷世流传。
世界第一伟人——伊斯兰教的复兴者默罕默德圣人说:“人归真之后,善功就中断了,唯独三件事例外:亡人生前益人的知识,川流不息的施舍和有教门的后代。”非常欣慰的是这三件不会终止的例外,在归真后的一代武术宗师吕瑞芳老人身上表现无疑,老人生前的善功和心意六合拳武术知识,通过他众多的弟子和后人开办武术学校传承和发展,必定益及于更多的男女教胞和国内外各界人士。他生前的施舍和他的儿女在他身后为他举意所进行的施舍确是象川流不息的江水一样源源不断。更为值得一提的是老人一生所哺育的众多儿女都始终如一恪守在伊斯兰教门的正道上,成为有教门的清廉的后代。老人的大女儿今年遵主命赴麦加朝觐,成为五功完备的“哈只”,其余的后代们在或习武传艺或学习工作的同时,依然谨守教门,并谨袭着老人清廉勤劳、乐善好施的品行。
我们为老人欢呼,为老人欣慰,为老人祈祷,愿伟大仁慈的安拉恩赐擢升一代武术宗师吕瑞芳老人在天堂的品级!阿敏!
漯河西寺白祥奇阿訇
二零零九年五月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