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2012-01-08 16:02:26)
标签:
杂谈 |
三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本次数学试卷涵盖了三年数学上册教材的知识体系,重视考察学生的双基础,和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数学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体现考试评价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学习水平,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发展。本次考试所出习题注重基础知识,注重了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份比较完美的考试卷。无论从考试的深度还是知识面的广度,此次试卷基本上达到了《课标》的要求。
(一)注重基础知识,题型设计新颖,试题结构均衡
试题做到了计算技能考查与思维水平考查相结合。其中填空、选择、判断题重在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注重了数学概念,思维方式,解题技巧的检测。而四题、六题题考查了学生的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试卷分析
(一)取得成绩
计算题和填空题和选择题大部分学生做得比较好,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可见学生得计算能力和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仅有个别学生在个别题上出现问题。
(二)存在问题
一题、想一想,填一填。
出错最多的是:
(1)160秒=(
此题是单名数化复名数,学生没有方法,全凭推算,错误率较高。
(2)最大的一位数与最小的三位数的积是(
此题学生的错误率较高,主要是学生看题只看前半前,对要求不认真对待,算成了它们的和。造成失分。
二题、判断正误。
(6)小题错的最多
错题是“小刚从1楼到3楼要用10秒,那么他从1楼到5楼要用25秒”。此题在平时的教学中,多以填空或应用题的形式出现,学生会用心画图思考,改为判断题,学生重视不够,造成失分。
三题、选一选。
此题学生答得较好,失分较少。从学生卷面看出,基出知识掌握牢固。只是对“把一根绳子对折以后再对折,长度是原来的(
“面对“1|2、1|4、1|6、1|8”不能正确选择。说明学生平时学习知识比较死板,做题时没有好习惯,不善于亲自动手试一试,面对困难束手无策。
四题、算一算。
整体答题情况较好,只有个别题失分。如“3005-268=?计算并演算”失分比较多。
主要错因:有的学生抄错数字,还有的是计算不过关造成失分。
五题、画一画,填一填。
题目有2个要求。1是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4份。
2是涂出其中的1|4。
失分有2方面。
(1)有的学生平均分成了4份,但没有涂出其中的一份。造成失分。
(2)好多学生只会2种方法也造成了失分。
六题、解决问题。
1、此题做的比较好。只是个别学生估算出错失分。
2、此题部分学生失分,主要是抄错数字,和得数算错,这是学习习惯的问题。
3、一段铁丝长20厘米,还差多少厘米就能围成一个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我们练习时是“一条20厘米的绳子围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一周,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厘米?”解题方法都是需要先算出正方形的周长,再和给出的绳子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果。
学生出错有2个原因,
(1):是说明平时做此题根本就不理解,只是照样子往下搬。
(2):对应用题的题意叙述没有真正理解,不会重新编排叙述顺序,造成解题困难。
4、这道题失分少。但也有个别学生得数计算错。
5、多数学生失分。
主要是不理解题意,没找到经过的时间,无从下手。还有的学生11时-9时=3时。造成失分。
6、是一道分数应用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学的是“一根绳子,第一段是全长的1\6、
第2段是全长的3|6、第三段是全长几分之几?”
而考题是“一根绳子长1米,妈妈把它剪成3段,第一段1\6米、
第2段3|6米、第三段是多少米?”
此题看似简单,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实际是一道难题。我们在教学中只是对分数进行初步认识,知道分数的简单意义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能找到一份或几份,并能用分数正确表示”。此题出错的原因有:
1: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差,把无用信息当做了解题条件。(如,剪成3段)面对1|6米、3|6米无法下手
三、各题得分情况
题号 |
应得分 |
实得分 |
得分率 |
卷面 |
560 |
454 |
81.1 |
填空 |
7280 |
6603 |
90.7 |
判断 |
2240 |
1985 |
88.6 |
选择 |
2240 |
1917 |
85.6 |
计算 |
8400 |
7988 |
95.1 |
操作 |
1120 |
924 |
82.5 |
应用 |
6720 |
5591 |
83.2 |
合计 |
28560 |
25464 |
89.2 |
四、今后的教学策略:
1.注重培养倾听意识和读题意识,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运用能力。
课堂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要提高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不仅仅是审题一刹那的问题,必须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落实到每一堂课,落实到每一个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当学生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要帮助学生找准“要我做什么”,培养良好的问题意识;其次要进一步帮助学生自问“我该怎么做”,培养良好的寻求策略的意识,同时对自己相关的知识进行搜检;最后还要引导挑选“哪种方法好”,培养方法最优化的意识。但是,这样的三步,仅仅作为一个解题步骤去灌输是不行的,它是一种思维习惯。应始终贯串于新授的活动过程中,还要在练习中作为训练的重点,帮助孩子如何根据题目的结构和信息选用合理的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2.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在设计练习时要沟通书本与生活的联系。减少枯燥的、为练习而练习的习题, 要注重教给学生如何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数学化的方法。使学生善于从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提炼出问题的本质,只有建立了策略意识,才能避免盲人摸象,找准切入点,有效解决问题。
3.注重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的培养,提高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激发、鼓励,发现学生的长处,增强学生的兴趣等正面引导外,还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减少学习中“凑答案”的现象,减少练习中“毛毛懆懆”现象。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对自己做出的答案“自圆其说”,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在作业过程中,提出对清洁分的一贯要求,要求学生认真作业从写好每一个数字、每一道习题开始。
我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