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及教学反思

(2014-03-14 15:45:10)
标签:

文化

 

页眉: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9课《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设计者:砚粒儿       审核:         时间:20131023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2、理解文中的白描手法,品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炉的写作特色。

3、走进张岱的精神世界。

【助读资料】

关于作者:

1、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散文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绝代文学名著。

2、张岱在《陶庵梦忆自序》述: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haì(同“骇”)为野人。故旧见之,如毒药猛兽,愕窒不敢与接。作自挽诗(祭奠死者的诗),每欲引决(自杀)。

【学习内容】:

一、给括号前汉字注音,旁批加框字的意思,理解全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日,湖中人鸟声俱日更(   )定矣,余   )一小舟,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    沆砀   )(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    )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饮三大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二、思考

1、朗读全文,请找一个最恰当的词语来评价张岱。(   

2、课文变形。请根据表达方式或事件的展开层次给课文重新分段。(标注在课本上)

一、从叙事中看痴行

1、阅读“崇祯五年十二月……独往湖心亭看雪”。说说张岱的行为有什么异常?(提示:同是夜晚下雪,我们一般会做什么?古人会做什么?)

附:《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2、阅读“到亭上……更有痴似相公者!”以“湖中焉得更有这样                       的人”为句式,说出此句的言外之意。

3、金陵人与作者同为痴人,他们可以成为知己吗?说出自己的理由(根据课文内容判断)

                                                                                   

                                                                                    

                                                                                   

二、从描写中赏痴景

1、朗读描写雪景的句子。分别读出景物的,语言的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朗读指导

A、对于面的描写,语气要连贯,声音拖长;对于点的描写,读得要轻巧,不可拖泥带水。

B、实词要读的肯定,可重读,句首虚词应拖长声音,即可读出文言韵味。

2、配乐朗读,小组轮读竞赛。(配乐:琵琶吟)

3、区分白描与工笔。

白描: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

文学作品中指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工笔:中国画技法名,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

文学作品中指用细腻的笔触,精细地描绘人物外貌和生活场景,使人或景物的形象逼真,给读者一种呼之欲出之感。

A、请在你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个使用白描的句字。

                                                                                   

B、请在你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个使用工笔的句子。

                                                                                   

                                                                                

C、你能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使用工笔的手法描写出来吗?

                                                                                   

                                                                                    

                                                                                   

三、从雪景中悟痴心

1、雪有什么好看的?说说你的观点。张岱又是为何去看雪?你觉得他除了痴迷于雪景还会痴迷于其他什么景?说出你的理由。

                                                                                    

参考资料

1.张岱喜欢的事是:深深庭院,眼神波俏的丫环,繁花和少年,华丽的衣裳,骏马奔跑的姿态,神奇的灯,烟花在幽蓝的夜空中绽放;还有梨园歌舞,紫檀架上的古物,雪白的手破开金黄的橘子,新绿的茶叶在白水中缓缓展开,他还喜欢锣鼓吹打,喜欢人群。浩大的、如粥如沸的人群。但人群散去,天地大静,一缕凉笛绕一弯残月,三五人静坐静听,其中亦有张岱。——李静泽

2、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张岱《冰雪文序》

3、我爱热闹,也爱清静。——朱自清

4、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阿桑《叶子》

5、孤独是从人群中偷来的享受,她高傲、优美,完全是精神的自由。——陈果

6、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曹雪芹

【课后作业】:请以“孤独”为话题写一个小片段。

 

页脚:一场痴梦同谁近,千古情人独我痴!

 

教学反思

 

经典的文章,耐人寻味,值得反复咀嚼和思索,并从中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悟。《湖心亭看雪》就是这样的文章。

刚开始教语文那几年,教的都是文章的皮肉,特别是文言文。慢慢的,教的遍数多了,便对文章有了更深的理解,甚至能“人文合一”,也觉得自己可以与作者“心有灵犀一点通”。

《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笔调清淡,意境廖远。看似平淡无奇,但却意味无穷。是张岱“冰雪性情,梦幻人生”的最恰当的写照。

一、设计思路

前年教这一课的时候,由一个“痴”字和张岱爱繁华的特点联想到了贾宝玉,于是,觉得这两人十分相似,后来一百度,竟然有人写长篇论文论证《红楼梦》为张岱所作。对这个观点,我没有研究,不做评判。但是,从这点上,我开始真正地想去探究张岱的内心世界。而本课的教学难点就是带领学生走进张岱的精神世界。

所以,这一课,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文言字词和白描这种描写手法,我还奢望让学生走进张岱的精神世界,感受他那份美丽的孤独。

这一课适合作为“主题型文本”来对待,不能教的太功利,要注重它的审美及文化传承价值。但,基础性的语文知识也必须落实到位,语文学习的方法也应该巧妙地渗透。因此,课堂上我采用了以教师主导为主的教法。提前设计好了导学案,为了让学生充分有效地预习,在导学案上对学法及一些问题做了提示与暗示,是希望部分优生能提前有一些自己的领悟。

课堂的前五分钟,由学术助理组织,全班以抢答的形式完成了对重点字词的处理,教师只做了些微的补充和强调。如:“拥”本意是“抱”,这里翻译成穿着皮衣,带着炉火。但,“拥”字能更形象的表现张岱因寒冷而瑟缩一团的样子。

用一个字评价张岱,这个问题较容易,只需强调“痴”在文中的含义即可。

给课文变形,是我学习余映潮老师的一个处理文章的方法。他教《记承天寺夜游》就是让学生给课文变形,既加深了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又使学生感受到了文章的结构之美,层次之美。事实证明,这样的课文变形教学效果十分好,学生也比较喜欢。

课堂的第二大部分,由教师引领逐步展开本节课的三个环节,即,从叙事中看痴行,从描写中赏痴景,从雪景中悟痴心。(借鉴了余映潮老师《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和《王君讲语文》一书中这一课的课堂实录)

文章的叙事部分有两处。一处是交代张岱独往湖心亭看雪。这部分教学,运用了两个对比,即,同样的情境下,一是把张岱的行为与现代人或学生自己的行为进行对比,二是把张岱与古代文人进行对比(插入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从而突出了张岱的异常,为后边理解张岱的遗世独立打好了基础。

“金陵人与张岱可否成为知己?”设计这个问题,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张岱的内心世界,也是为了培养学生从文本入手理解文意的阅读方法和有理有据的表达技巧。

从描写中赏痴景,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有两个,即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认识白描这种描写手法。

朗读教学,不能只达到读通读熟,有感情。有天赋的学生可以比较容易的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但是,大部分学生的文言文朗读情况很糟。在这一环节上,提前已经在导学案上做了朗读指导,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解雪景的面与点,文言字词的实与虚,再稍作示范,学生们基本都可以读的有板有眼,有韵味。

对于白描,要让这一比较专业点的语文术语为学生理解,一定得“从哪里来到那里去”。白描属于中国画的技法,工笔也是,两者是相对立的。所以,通过两幅画,一副白描,一副工笔,学生一目了然,很形象地就将这两种描写手法牢记于心。同时,让学生再回到文字中,在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例句,更加深了对这种描写手法的理解。而,用工笔的手法改写使用白描的那部分文字,更是一箭双雕。

最后一个环节,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张岱的精神世界,我设计的问题分两个层次,即,雪有什么好看的?张岱除了痴迷雪景还会痴迷什么?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在问题下做了一些暗示,也就是附加了一些参考资料,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真正认识“孤独”这个词真正的含义和妙处。课堂上,通过师生对话,这一难点得到了突破,学生基本可以感受到张岱的孤独,以及他享受孤独的那份情怀。甚至,我自信地认为有一部分优生已经深深地被张岱的精神世界所打动,所感染。希望他们可以将之内化为自己的一份美丽情操。

最后,伴着《琵琶吟》清冷旷远的曲子,全班又一次沉入文本,朗读全文,感受并走进张岱的精神世界。

二、一些想法

1、教师的“导”很重要

自高效课堂实施以来,语文教者大多学会了高效课堂惯用的外在形式,讨论、展示、评价等,而忽略了高效课堂所追求的的高效与语文教学的实质。当然,这种自主学习确实更适合学生能力的发展,但,前提必须要教师“导”好。

卢望军老师说过一个非常恰当的比喻,如果把学习比作一场旅行,学生更喜欢“自驾游”,而老师的责任就是避免“自驾游”成为“漫游”。教师要做高瞻远瞩的景区建设者,机动而机灵的临时解说员,深情而忠实的风景欣赏者。

也就是说,教师对一堂课主题的把握及目标的实现,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更要将之巧妙地嵌合在课堂结构中,导学案设计中,临时性地谈话或解说中,用严密的逻辑牢牢套住学生的思维,用灵动而美好的情景紧紧吸引学生,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方向明确,内容集中,主题突出,美感充盈。这样的课堂才达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要求。

2、偶尔还是要“深”下去

对于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我深谙编者的苦心,没有一篇文章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最终定下来的。这些文章就像一个个的人,性格不同,气质不同。他们的声色气息就流动在一个个的词,一句句话,甚至一个个标点中。所以,因材施教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必须。这方面,我们只有区别对待,有所选择,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各个阶段各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文本有其特质。有些便于依托文本进行写作指导,有些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些适合拓展,有些偏向于实用。对于像《湖心亭看雪》这类经典文章,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咬文嚼字”的阶段,而应该短文深教,向纵深挖掘,这样才不至于辜负编者的良苦用心,才能对得起这篇千古美文。

然而,向纵深挖掘不是看你把题目设计的有多么深,多么难,然后一个筋斗就可以取到真经。那是天才级别的学生才可以达到的境界。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要取到真经,必须找准远方的那个点,一路上铺路架桥,扎扎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可能抵达。

所以,在教这一课时,为了实现自己设计的目标,我给了学生充分地预习时间和精当的资料,开课时,字词关基本已经打通,(本身这课需要积累的文言字词也不难),只需在课堂上做些纠正和强调。接下来的“课文变形”是为了感受文章结构美,白描属于语言特色,这些都比较好处理。难的就是感受张岱的孤独情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了这个目的,先让学生分析“张岱是否可以与金陵人成为知音?”这个问题能处理好,能解决圆满,目标就成功了一半。课堂上,学生的答案比较多,但都算有理有据,最后经过教师小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接下来再让学生从“雪有什么好看的?张岱除了痴迷雪还会痴迷什么”入手,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学生理解的水平上,调动相关积淀,再对导学案上的“参考资料”进行解读,基本上突破了难点。但从学生课后写的关于“孤独”的小片段看,只有一部分学生理解到了,感受到了。但,我认为,这篇文章学生不会一生只读这一遍,师傅领进门,以后还得他们慢慢修行。

3、认识语文术语的真面目

我每面对一个新班,都会先请学生们用一个纸条,写下他们一直在语文方面不理解或者比较困惑的问题。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写的都是“表达方式”、“衬托”“表现手法”“描写手法”等这些语文术语。这些东西,常常出现在考卷上或老师的嘴里。但是,它们本来的面目到底是怎样的,老师不太讲,学生只能含糊的感觉,这对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信心有所削减,把本来简简单单的东西,弄得神神秘秘,如鲠在喉似得不好消化。

每年教初二的第一堂课,我上的就是“表达方式”,通过两个鸟恋爱的故事,用五句话(契合了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五种表达方式)把表达方式这一语文术语直观形象的展现出来。教学效果相当好。这为后边学习新闻、小说、散文、说明文打好了必要的基础。

而在本课的设计上,我直接让学生按表达方式的不同给课文变形,这不是简单的理解,而是加以运用,有了这样的练习,学生们在今后的写作中也会有意识地去考虑自己所应该采用的表达方式,这样就算真正了认识了表达方式的真面目。

白描,很多老师都感叹,不知怎么把这个知识点给学生教会,而且,学生对白描的理解只限于概念层面,真正在一篇文章里让其区分白描或工笔,甚至主动地去运用到写作中是很难的。

我的方法就是“溯源求本”。这个词本来就是绘画名词,可以直接以绘画的形式展现其所指代的特点。然后,转换到文学上,就像打比方一样生动形象、一目了然。

在这节课上,我拿了同样底稿的一副白描和一副工笔,白描就是单线条描绘,工笔就是在单线条基础上进行细致工整的刻画。特别是工笔中那只蜻蜓,翅膀的脉络都刻画的很精细。这样一对比,一个如此简练概括,一个如此细腻具体,转换到文字上就非常容易理解了。

到这一步,还只算“登堂”,还没有“入室”。接下来,让学生在学过的课文里找白描的例子和工笔的例子,学生找了很多,有一些例子,有的学生认为是白描,有的认为是工笔,对于此类介于这两种描写手法之间的文字,我告诉学生,白描和工笔只是一种方法,不一定非得判定它是白描还是工笔,它只是我们追求或适合的两种不同的写作风格而已。

最后,再让学生将文中描写雪景的那段白描转换成工笔,即加深了对这两种语文术语的理解,又是对写作的一个训练,还更好地感受了那种“天人合一”的梦幻世界。

 

我认为这节课基本实现了教学目标,也对自己的教学思想有所呈现。虽然不可避免地还有很多不足和失误,但,那大多是与这节课的设计关系不大的问题,比较琐碎,不宜在这里赘述。

这也是去年在学校上的一节公开课,所以,选了一篇自己最喜欢的文章。也许是因为白描,也许是因为张岱,也许是因为我也有着一种孤独的情怀。所以,特别用心的进行了设计,以期能表露一些自己对语文教学的想法。前段时间看到王君老师二次执教的这一课,惊讶于我自己的设计和对文章的理解竟然能与她有着很相似的地方。

王君老师说,你的教法就是你的活法,你怎么活就怎么教。课的精神就是人的精神,课的思想就是人的思想。所以,要想把语文课上好,教师要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情怀,而不能固守着教参,固守着试题,让语文成为一个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