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2011-11-22 17:54:57)
标签:

杂谈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旨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围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和开展,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 强化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
 课程开发意识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动力储备。新课标下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不是现成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开发,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语文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进而把老师自己的资源开发意识转化为学生的利用语文资源进行语文学习的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在社会生活中自主地学语文、用语文。语文是母语课程,“学习资源的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人才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不同地区都有取之不尽和各具特色的语文资源。当地的自然环境、文物古迹、风俗民情、节日文化都独具魅力、各具神韵。学校、家庭、社区是学习的摇篮,图书、报刊、影视作品是语文学习的宝库。城镇有城镇的的优势,乡村有乡村的长处。城镇文化气氛浓厚,乡村自然资源丰富,况且,城镇的学生向往广袤的大自然,乡村的学生新奇于城镇的繁华,可以凭借多种信息渠道加以互补。教师要成为综合性学习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教师要有“大语文”教育观,要改变“课堂为中心,课文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行为,努力构建课堂内外衔接、校内外结合、学科间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与生活为伴;亲近自然,与自然为友;走进社会,与社会对话。通过学生的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亲身体验,不断发展语文素养。教师要成为学生综合学习资源的直接开发者和受益者。语文无处不在,“生活处处皆学问”,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尝试运用语文方式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大自然和社会,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具体的认识和感受;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或组织、策划、协调和实施各种活动,尽可能的挖掘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各种资源。
 二、注重语文课程与多学科的跨越和沟通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课程相互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单靠语文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奏效的,因为任何方案的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体验、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必然要涉及多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各种知识的综合利用。因此,语文综合学习使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同时也体现了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虽然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注重知识、能力的整合,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强调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在实践中加深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观察,搜集信息,交流体会等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还开拓了视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观察,增进了协作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策略灵活多样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精神。”可见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丰富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强调自主学习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的。它重视学生作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价值需要,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
 1、主体先行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定程度的独立活动有关。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每个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兴趣盎然地活动。从方案的设计,组织实施到业绩的评价,我们始终尊重学生的意愿,倾听学生的意见。在活动伊始,进行了一些相关知识的培训之后,各组学生自愿组合,选定活动的专题,并为自己小组命名,由小组成员讨论确定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合理分工。老师只在其中参与,起到引导与服务的作用。始终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展示自我。
 2、关注差异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儿童个体中,都潜隐着活生生的独特的人格,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等。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时,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标准》语)从而更好地让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品尝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引导下阅读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有的学生搜集人物图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精彩评论;有的学生则精心组织了一次“三国知识竞赛”……交流过程中,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虽显稚嫩却洋溢童真的评论,无不闪动着生命的灵光,充盈着收获的喜悦。
 3、提倡合作
 现代社会的创新成果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疑难问题的解决常常需要多个个体的协作,从学生心理学来说,合作学习、活动既满足了自己影响别人的需要,也满足了同学们相互关心的需要。差异客观存在,从差异切入,倡导合作,能使学生在横向交流中各尽所能、取长补短、相互影响、各有所获。活动中,我们把学生分成几个小团队,每个团队成员都有不同的专长,如:有的会摄影,有的会画画,有的擅长写作,有的擅长书法等等,他们发挥各自特长,各司其职。在相互的合作过程中,培养与他人的交际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并体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
五、评价方式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其评价手段不是量化评价,评价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要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强调的是学会,而非一定要学会。如三年级同学在学完《月球之谜》这篇课文后,开展的“探寻月球的奥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探索出多少月球的奥秘,解开多少月球之谜,而是让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材料,徜徉于月球文化的殿堂,漫游于古诗文的王国,经历一次科学的探究、问话的洗礼。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同时,增强了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肯定和鼓励,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无老路可依循,它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大胆探索,针对本班实际、因地制宜、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