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
(2011-11-22 17:54:57)
标签:
杂谈 |
《语文课程标准》将综合性学习纳入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旨在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语文综合性学习以语文学科为依托,注重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之间的整体联系。它以问题为中心内容,以活动为主要形式,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和综合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围绕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组织和开展,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语文综合性学习要通过语文与音乐、美术、体育、思品、自然、数学、劳动等课程相互沟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单靠语文学科的知识就可以奏效的,因为任何方案的设计、实际问题的解决、情感的体验、道德品质的形成,都必然要涉及多学科的横向联系和各种知识的综合利用。因此,语文综合学习使语文与数学、音乐、美术、常识等学科互相渗透和融合,同时也体现了现代课程改革的趋势。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学习空间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同于一般的课堂教学,虽然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也注重知识、能力的整合,但语文综合性学习更强调引领学生走出课堂,以校园、自然、社会为大课堂,在实践中加深认识。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通过观察,搜集信息,交流体会等活动,使学生不仅学习了语言,丰富了词汇,还开拓了视野,学会了倾听,学会了观察,增进了协作意识,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文学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策略灵活多样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培养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精神。”可见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参与,丰富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能力。
强调自主学习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主动探究的基础上的。它重视学生作为个体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价值需要,学生认识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要比单纯接受知识大得多。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儿童个体中,都潜隐着活生生的独特的人格,如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与潜能等。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时,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语文课程标准》语)从而更好地让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品尝活动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引导下阅读了古典名著《三国演义》的基础上,有的学生搜集人物图片,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进行精彩评论;有的学生则精心组织了一次“三国知识竞赛”……交流过程中,学生绘声绘色的讲述,虽显稚嫩却洋溢童真的评论,无不闪动着生命的灵光,充盈着收获的喜悦。
五、评价方式多元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其评价手段不是量化评价,评价目的不是甄别和选拔,评价方式除了教师评价外,还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要在于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强调的是学会,而非一定要学会。如三年级同学在学完《月球之谜》这篇课文后,开展的“探寻月球的奥秘”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目的不在于要求学生探索出多少月球的奥秘,解开多少月球之谜,而是让学生通过搜集、整理材料,徜徉于月球文化的殿堂,漫游于古诗文的王国,经历一次科学的探究、问话的洗礼。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为学生更好的学习、更好地发展服务,体现教学以“育人为本”的理念,为每一位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保证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发展,获得整体发展。同时,增强了评价的民主性,评价中注重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使被评价对象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而不是把评价结果“强加给”学生。学生在活动中不断得到肯定和鼓励,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开放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无老路可依循,它需要我们语文老师大胆探索,针对本班实际、因地制宜、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丰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