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对人的异化
(2019-05-21 09:51:21)人类的存在,之所以叫人类社会,是因为人们对事物具有“共识”,即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共同的认知。人的本性很自我,感觉个体唯一,弗洛伊德说过人都有自我保护的本能,社会中的人都有自我防御机制。所谓自我防御机制,指的是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调整自己的感觉,就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维持着心理的平衡。一些学者认为,这种社会心理可能起始于原始社会,因为生存的需要,各原始部落需要用这种心理强化内部的认同,之后发展起来的宗教也是如此。
哲学上还有个概念叫“异化”,不是异常的变化,而是人创造的东西反过来控制了人自身。“异化”一词,源自拉丁文,有转让、疏远、脱离等意,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固化,使人异化,这种异化表现为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宗教和技术都常会导致人的异化,我们今天的互联网是最适合人的本性的一种技术,所以它必然会造成网络社会中人的异化,现在看来,这种异化具有普遍性,似乎还不可逆转。
从智人开始,个体人就离不开群体,哲学地说,人就是一种社会化的集体存在。
从“感觉哲学”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简单概括为五个阶段:即采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和感觉社会。从蛮荒漂泊的“采猎社会”,到定居耕种的“农业社会”,再到马克思做过透彻分析的“工业社会”,人类在这些历史阶段里都没有离开过对族群、对集体的这种群体性的依赖,因为那是生存的必需。直至到了信息社会,一下子大大地打开了人们可感知的时空范围,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方便地获知来自遥远外部世界的信息,慢慢的,外部世界的信息似乎也是自身社会存在的一部分。更特别的是在现今的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这种起源于信息交流和获取的功能强大技术手段,已普及到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身边,网络已经开始成为每个个体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想要获取什么样的信息,从本质上说是由个体人虚幻善变的感觉决定的,于是“信息社会”就开始了向“感觉社会”的过渡。
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巨量的信息对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人,只要是他想要的,都唾手可得。面对海量的信息,多数个体人感知到的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因为碎片化和分散性是互联网的特点。在虚拟现实的网络里,选择——是个体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因为对客观实在的认识,从地位上说似乎大大降低了,因为个体人在虚幻网络存在的意义正在不断地加大。在网络世界一个人可以同时有多个分身,甚至连男女都可以自己确定。客观实在已经不值得像以往那样认真的对待了,网络世界里与人打交道的似乎仅仅是一些信息或者符号。从感知的真实程度来说,好像“虚拟实在”与“客观实在”之间没有那么大的差别了。在这种陷入偏差的、似是而非的认识中,隐含着对真实世界的怀疑与否定。这似乎也符合某些后现代的意识,因为反中心性、非理性和不确定性也是后现代哲学的特点。“人人皆话语,个个谈文本,解构不离手,颠覆不离口”是西方后现代文化的一大景观。
前文中提到的“异化”,似乎更接近人本主义哲学,“感觉哲学”强调的也是个体人的切身感觉,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后现代主义,看似都是将个体的感觉和需求摆在很高的位置,强调集体不能践踏个体的需求,而恰好当今的互联网文化就很适合这种后现代主义文化,因为互联网时代先满足的是“个人”需求。传统社会中单位、真实朋友圈子里的个体人,和互联网时代各种虚拟的“群和朋友圈”里的个体人,看似都社会群体中的存在,但是有很大差别。在网络世界,人的本质和表现似乎可以不再受外在事物的影响和界定,“告诉你我是谁,我就是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就是我!”,“人以群分,物以类聚”,不同的“我”可以有同样不同的虚拟网络里的“伙伴”,自然就会虚幻地生活在有不同的群和圈子里,而且,这种群体的意识还会不断的得到强化。时间长了,都得问问,哪个才是真实的自己?
海德格尔强调一个人只有返回到自己最内在、最隐蔽的自我,才能获得自己的真实的存在。他给人的存在定义了两种状态,一种是“本真状态”就是真实的自我,一种是“沉沦状态”就是迷失的自我。如他所说,想要真正的获得真实的本真状态,那就是面对死亡的时候,然而生活中大部分人从没考虑过面对死亡时的思想状态,因此退而求其次,孤独的状态和独立自我思考的状态,也可以归入本真状态;沉沦状态指的是一个人失去自我独立思考能力,把自我本身归入到群体中,用群体思维来思考问题的状态,即集体无意识。
个体人自出生伊始就是社会性的,人生都是向死而生的“此在”。
理解海德格尔说的“此在”,不是什么“一般性的存在”,它就是不可替代不可重复的具体的“我”的存在,此在的我,在社会中成长,在社会中“沉沦”。沉沦状态是社会状态的一个普遍缩影,也是常人认为的幸福平凡生活。活在一个精神世界人云亦云的状态下,随大流,无需独立思考,这也是沉沦状态有着强大吸引力的原因。但这里得说清楚,所谓“沉沦”不是有关道德的价值判断,而是在俗世生存表现出来的方式,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化群体生存的本性。我们都是这样一个俗世中的“此在”,“沉沦”是常态,因为日常也无需经常去感受那个最内在、最深层、最重要的“本真状态”的我。
在大部分时间里,大部分的俗世常人都在过着这种“沉沦”在群体中的幸福生活,但要知道,互联网看似“互联”的表象背后则是“互不相连”,当今的现实社会越来越多元化,而互联网上的人则变得越来越具有单向性,就如现实网络社会里儿童的“网瘾”问题。郑永年在他的一篇博文中就写到:“个人的单向选择,躯体和环境的强化,使得人越来越远离其本源。”并警告:“当每一个人都可以营造自己的‘城堡’,并且和其他‘城堡’老死不相往来的时候,人的社会性就消失了;并且因为人人都可以这样,社会也随之消失。”——这就是个体人被网络社会异化的可怕后果,难道人真的把握不住“本真”的自己,为了追求“幸福”,都要“沉沦”进越来越强大的网络吗?特别是随着AI技术的快速发展,将来的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社会生活中你的需求,智能化的网络会替你想到,并主动地去满足你。因为有了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支持的网络,会比你自己还要更清楚地了解你自己,人类只会生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技术网络里,被牢牢地控制住,人类将异化为未来科技的俘虏。
郑永年在他博文的最后说“除非重新定义‘人’,这个过程的结果必然是‘非人’。” 是啊,不断地被网络和AI异化的人类,未来何在?记得狂人马斯克就成立了新公司,想在10年内掌握人类和机器相连接的技术,将芯片植入人脑。对于人工智能,马斯克承认这是大势所趋,人类不得不开发,他要做的就是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是被人类的意愿控制的。这种人机联合的方式,就是人类的未来?不知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