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6月底财政部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公开汇总的201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决算之后,昨天,财政部首次公布汇总的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后者较前者压缩4200万元。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也在当天公布了“三公经费”情况。至此公开“三公经费”情况的中央单位达到5家。
此前,财政部公布了2010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决算的汇总结果,即包括中央行政单位(含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用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决算支出94.7亿元。
昨天公布的2011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94.28亿元。其中,因公出国(境)经费19.9亿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59.19亿元,公务接待费15.19亿元。与去年的支出相比,今年的“三公经费”预算减少4200万元。(7月09日京华时报)
最先公布三公费用的三个部门,即科技部、中国工程院、国家文物局均是“清水衙门”,或者说可能是三公费用不多又管理较为严格的部门,而公众较为关注的一些关键部门却迟迟不露面。大家都知道油水大的部门比如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交通部、住建部等部门,悄无声息。机关部门的公款消费,一直以来都是用了就用了,没有任何人和机构,可以对花的钱说三道四,更不用说公之于众得到监督了。这种习惯在目前,要被打破与国际接轨,各位头头和公务员们肯定是不习惯受不了,一时还没有转过弯来。机关部门花费“三公经费”很容易很慷慨很大方最不差钱,但要公开“三公经费”,让全国人民知道公款用在哪里,是否用得合理,却难于上青天。出现这种状况,应该是有几个关键问题没有做好,才导致了公开之难。
一,公开三公经费关键在于领导和中央带头。西方法制国家的首脑们,所有开支和家庭财产、个人信息都要公开,以接受民众的监督。要想有隐私,可以,不要去做领导就行。同样,如果我们的领导们也把自己的信息和隐私暴露在广庭大众之下,让老百姓随时可以监督任意项目,那么,腐败在哪里滋生呢?显然,让人头疼的腐败会降低到最低限度。让权力和公款在阳光下运作,这是现代法制社会必须的、起码的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纳税人的钱最大限度的用得合理合法,才能保证政府的廉洁高效。而且这也是成本最低的政府操作方式。
如果头号领导都这样做了,中央的各部门也就没有理由再以任何借口不公开“三公经费”了。中央各部门都公开了,那么,地方各级部门也就不会抵抗搪塞了。所有的改革,如果不从最高领导、最高部门做起,只是要求下面的单位来做到,那是不可能的。就算以强制手段让所有部门都公开了,如果惟独只有最高领导和某些强势部门可以不用公开,那么,这也是失败的改革,失败的公开。真正的法制不会留下法律不能到达的地方,也不会让一部分人有特权和特殊的豁免权。法制之下,一律平等。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始终有人享有免检权,那这样的制度不会有人和部门真正执行,即使执行了,执行过程也是打了折扣的,或者是造了假注了水的。为什么?唯一的理由是:上行下效,上梁不正下梁歪。要让下级做到的标准,上级首先做到。这才能服众。现在很多油大的部门敢于不公开,难道不是在效仿某些人和某些XX吗?肯定是有比他们更高更大的XX没有做到,他们才敢理直气壮的拖着。道德榜样没有人学习,玩特殊玩享受的榜样不用宣传,大家都拼命创记录的做到。
二,公开三公经费关键还在于其他制度的配套。现在,官场流行的潜规则、不成文规矩等等,虽然没有哪个法律条款上写着,但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得照规矩办。如果有人不懂规矩或敢不遵守规矩,他就不能在官场生存。官场里天天喊不要让老实人吃亏,但多年来吃亏的总是老实人。这也证明了某些不良习气的无孔不入和强大生命力。就拿公款招待来说吧,成堆的文件都制定了接待标准,但是,在官场里的人都知道,只有白痴弱智才会照着标准接待上级。如果你敢以这样的标准搞接待,那么,领导还没有走,可能你的乌纱帽就飞了。所以,这也是“三公经费”不便于公开的一大症结。假使我们公开了制度规定的接待标准,而实际上的接待又远远不止这个标准,那么,这样的三公经费一经公开,不仅接待部门要被民众骂,被接待的领导也逃不掉干系。你说,现在的情形下谁敢公开?一公开,谁都不是什么好鸟!
所以,要做到公开三公经费,就要先拟订详细的公开细则,对领导和单位的三公经费公开,不要只是公开一个大坨数字来糊弄老百姓,而是要详细到每件事每笔钱,要说的出来龙去脉,要有消费发票,要经得调查。这样的公开,才能让腐败无处藏身。如果有谁对某笔钱有怀疑,可以去调查。如果仅仅是个大坨数字,怎么知道花得是否合理,是真的花了,还是做的假帐套现金?如果一系列制度不配套,公开三公经费恐怕会沦为又一种数字游戏。而现在是,他们连数字游戏都懒得造,以种种理由推脱公开。
看看香港是怎么做的。香港政府的财政预算公开透明举世皆知,政府及各部门的财政预算是完全毫无保留地向公众展示,并接受公众查询和质询。其一个部门在网上公开的财政预算情况、支出情况竟然能多达数百页,细化到了“一张公务用纸”、“一张桌椅的维修”,你想滥用公款吃喝,门儿都没有。而且,连特首的支出也要晒出来。2011年2月中,香港特首曾荫权过去4年来的外出访问开支被公开。这份统计文件,只要传媒向香港特首办公室索取,半天内便可以拿到。文件中详细披露了曾荫权从2007年11月到2010年11月之间外出访问的明细安排,包括每项活动日期、地点、行程项目、机票费用及其他开支情况。由此可以推测,香港普通公务员的开支也会管理得和严格。
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制度,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好东西以“拿来主义”的方法拿来为我所用呢?不是不能为,恐怕是不想触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吧?让特权者永远有特权,这三公经费就永远不能真正公开,也不能真正让老百姓监督。
三,公开三公经费关键还在于要真公开。所谓真公开,就是以制度做保证。比如我们的醉驾入刑,就是以严格的制度来做保障。这不也做到了吗?只要真心想做到某事,就不难有制度来做保障。现在的关键问题是上层真想公开三公经费吗?如果是真想,那就拿出象对待醉驾那样的决心和制度来,要做到也就不难了。如果不是真想公开,那就天天软软的喊一下,有清水衙门公开就公开,那些不公开的也不追究。是不是真公开,就看力度。
如果能把这些关键问题理清,真正做到公开三公经费,也就易如反掌了。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附:香港“三公”消费http://www.hinews.cn/news/system/2011/03/27/012230549.shtml
公开三公经费中央单位增至5家http://news.sina.com.cn/c/2011-07-09/024522782880.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