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到浙江考察,在温州市一家购物中心看望群众,遇到带儿子来这里的湖北打工妹尹翠。当温总理问她工作情况和家里有什么困难时,尹翠哭诉:家里生活困难,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离她上班的工厂远,为了照顾方便,想给儿子转到离工厂最近的学校上学,她连续找了3所学校,都遭拒绝。马上开学了,她很发愁。听完诉说,温总理叮嘱陪同的市领导,能不能帮助解决孩子转学的问题。温总理头天晚上“叮嘱”,第二天早晨孩子转学问题就被“解决”。
当我们看到有困难需要帮助的群众最终得到帮助时,心里长长的舒了一口气。湖北打工妹尹翠是幸运的。
从这个小小的事件中也看出,这是一个很复杂、很广泛、很棘手的问题。我们目前的教育是凭户籍入学,户口在哪儿就在哪儿读书。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造成了他们的子女读书难。如果在户口所在地读书,父母照顾不到;到打工地读书,又没有当地户口,就不能进入当地学校。如果一定要去,要么花高价,要么得有关系,这已是潜规则。条件好的城市建有专门的打工者子弟学校,还可以在那儿读书;很多城市连这样的学校也没有,面对大量的农民工子女,当地领导也无法解决他们的读书问题。所以这一问题涉及面广,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户籍管理、教育体制、教育制度、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都有联系,这么复杂的问题,要改革,要理顺,一时半会还办不到。
但是,象尹翠这样的打工妹打工仔很多,类似的问题已是我们面临的普遍问题,不是个案。而他们每个人又不可能都象尹翠那样幸运,能够有幸遇见温总理,得以解决困难。也就是说,一个尹翠的问题作为特例解决了,但千万个尹翠的问题还摆在那儿,在更公平合理的制度还没制定出来之前,他们的孩子读书的问题怎么办呢?
目前首要应该解决最急最困难的群众的问题。在打工者密集的地方,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多调查研究,摸清情况,以目前的资源,尽可能为最困难家庭的孩子安排就近入学,以解燃眉之急。能解决多少是多少,总比不作为好得多。
我们的公仆更要改进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方法,做到认真倾听群众的声音,对每位群众的诉求认真听取,调查核实,再根据具体情况及时妥善处理,而不是摆出官僚作风、衙门架子,将其扫地出门。如果当初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细心一点,多一份理解关心,尹翠也不会跑了
3 所学校均遭拒绝。如果我们每个人对待群众,都能象温总理那样体谅群众的疾苦,即便没有解决问题,群众的心也是温暖的。
另外,在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尚未完善的情况下,广大农民工也要仔细考虑一下,如果自己的家乡有较好的学校,可否考虑回家乡打工或创业,以方便孩子读书。毕竟,这个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而孩子读书又不能耽误,总得靠大家从多方面着手,才能缓解目前的压力。
还有,相关部门要加紧调查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制定完善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修改原有制度中已不适应目前状况的部分旧规定,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愿尹翠们不再发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