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访樟林古港(2018年8月25日)

(2018-08-26 17:53:10)
               访樟林古港(2018年8月25日)
    今天上午冒着处暑季节的炎热,乘坐101公交车前往澄海樟林,游览樟林古港与秦牧先生故居。  
    樟林位于澄海区东里镇,因"遍地樟木,枞灌成林"而得名。樟林曾是清代粤东地区商旅的“通洋总汇”,帆樯云集,货栈成行,是潮汕红头船的启航圣地。据有关史料,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100余年间,从樟林古港乘坐红头船到暹罗(泰国)的潮人就达150万人。
    鸦片战争之后,汕头港逐渐取代了樟林港。樟林港虽早已繁华不再,但遗迹犹存。樟林古港现被定为南粤古驿道8个示范段之一,并入选“广东十大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地理坐标”。
    今日周六,恰逢中国的传统节日——七月半中元节。走过古港广场,沿着古港河岸览赏,一眼望去,古港河的建设、装饰基础工程已大部完成,只剩一些小项目尚在施工。走了大约几百米,来到南盛里渔行巷9号秦牧故居,可惜的是大门紧锁,无缘进入,只能站在门前留影。秦牧先生与杨朔、刘白羽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三大家。潮汕一向盛产商界名人,而称誉全国的文化大名家却较少,他与饶宗颐、蔡楚生、赖少其等文艺界翘楚巨擘,堪称当代潮人之光。
    秦牧故居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四点金"民居,现被列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与秦牧故居一墙之隔的另一座"四点金",一位年已花甲的村民正在门口烧火卤鹅,他说住在这儿与秦牧故居为邻已有几十年,秦牧故居平时都处于关闭状态,不少慕名而来的游客每每扫兴而归。原来这条小巷与秦牧故居相连共有三座"四点金",现在只剩下两座,巷尾的那一座已被拆除,正在改建为一间教堂,已经封顶。这位村民告诉我,以前这巷后有个小池,其现时住处的门牌虽是“索铺池巷”,其实是写错了,正确应该是“渔行巷”。难怪我在网上看到有关秦牧故居的资料分别存在两种说法“渔行巷”与“索铺池巷”,此前一直疑惑不解,现在才解开了“谜团”。与这小巷相通的还有南盛里地标性建筑——蓝氏通祖祠,又名锡庆堂,其建筑富丽堂皇,颇有特色,据说央视曾来这里拍摄专题片。
    再往上来到位于古港河西岸、建于清嘉庆七年(1802年)的著名“新兴街”,这里好多旧建筑至今框架仍在,保存完整,成为了昔日潮人飘洋过海、出国谋生的历史见证,也是樟林古港那段繁荣时期的历史缩影。
    樟林古港与秦牧先生——光照潮汕历史文化的两座耀眼丰碑!

 附:樟林古港碑记(秦牧)
  这里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碑亭,记录着人间的风云和历史的沧桑。
  樟林现在是一个内陆乡镇,然而在历史上,它曾经是粤东第一大港。早在汕头开埠之前,清代康熙年间,由于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群众海外移民的需要,澄海的这一滨海村寨,渐渐发展为一个海运港口。那时它帆樯云集,货栈成行。红头船,即一种船头漆成朱红色,单桅或双桅,木材结构的大型帆船,从这里装载旅客和货物,乘风破浪,扬帆远行征,北上直达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南下出航暹罗、交趾、新加坡诸邦。樟林作为一个繁盛的港口,历时长达一个世纪以上,那时,它曾被喻为“通洋总汇之地”“河海交会之墟”。水手和旅人,本着他们的宗教观念,向之祈福禳祸的风伯府、天后宫等庙宇,就是那个时期在这里陆续建成的。红头船的古老遗骸和沉重铁链,解放后屡被陆续发现,也是这段历史的一个佐记。
  岁月递嬗,时移势易,直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汕头开埠,蒸汽轮船来往频繁之后,樟林古港才结束了它作为海运枢纽的地位。潮汕地区最早出现的华侨之乡,就在这片土地之上。
  建立这座碑亭,可以让人们重温自己的乡史;让南洋各国的华裔旅客,凭吊遗迹,缅念自己当年飘洋过海、艰苦奋斗的先人。
  世事尽管沧桑多变,但是因果关系,历历可辨。建立这座碑亭,也让人们有所领会,进而虚心尊重客观法则,勇于面对现实,开拓未来。
  一九八六年六月,广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灵通山记游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