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怀瑾先生——传统私塾造就的大师

(2013-07-13 13:57:31)
标签:

南怀瑾

私塾

杂谈

分类: 文以修性

 

 

 

南 怀瑾先生曾自我评价其一生,是八个字:一无所长,一无是处。这自然是南师自谦之语。南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博古通今,著作等身,为世人所叹服,这些学识追根溯源下去,就是他所受的蒙学教育。

 

19岁以前,南师即已读完中国书,涉猎经史子集、诸子百家、天文历法、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拳道剑术、医药卜算,儒家和道家皆通。峨眉山又闭关三年遍读大藏经三藏十二部,通佛。三教贯通的根柢由此打下。南老师自己说,他现在这点墨水,就是小时候打下的基础。讲了一辈子,都是小时候读过的。

 

一、私塾启蒙(6岁—13岁)

 

1918年农历二月初六,南怀瑾老师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翁佯镇地团村。小名银奶,生肖属马。南老师6岁开蒙,接受几千年沿袭下来的旧式的教育,上私塾,读四书五经。只在县小学插班读了最后一个年级的课,拿他自己后来的话说,自己一辈子连个小学文凭都没有拿到,勉强算是小学肄业。在严格的私塾教育下,他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底子,四书五经不管懂不懂,他都能背下来,几十年后,都没有忘记。 

 

 

二、中学:在家自修、家庙就读(13岁—)

 

13岁,私塾念完了,该读的书都读了,小学也念了,倒数第一名,那时候叫背榜,拿了个肄业证书。下一步怎么办?父亲说,不要上学了,交不起学费。上中学,乐清县还没有一所中学,要到温州去上。但家庭经济的状况又无力负担,那时侯,供养一个中学生,不是一般家庭所敢奢望的,比现在供一个大学生还难,何况家里刚刚被海盗洗劫一空。父亲叫他学一门手艺,当地有一位木雕艺人,远近闻名,南老师觉得木雕很好玩,但一辈子干这种事,不干。父亲又叫他去学生意,到人家商店里当学徒,南老师也不干,他不能反抗父亲,他反抗父亲的唯一武器是眼泪。父亲说一次,他哭一次,硬是不愿意去学生意。父亲说了三次之后,拿他没有办法,只好由他去,在家里读书自修好了,反正年纪还小,家里还养得起他。

 

那年暑假,在温州读中学的表兄王世鹤回来度假,王家是当地一个大户人家,请了一位老师给他补习,父亲叫南老师也去听课,一共有七八个孩子,南老师年纪最小。请来的老师姓朱,名味渊。朱味渊先生学问很大,在前清的时侯没有考上功名,就到处游历讲学;论及时政,愤世嫉俗,唾沫横飞,被乡里视为奇人。南老师后来说自己同国民党政要陈诚是同门,指的就是同朱味渊先生的这一段师生因缘。陈诚是浙江青田人,朱味渊曾在青田教过陈诚,在古时讲究师从关系,受过同一个老师的教诲,就称同门。其实,南老师比陈诚小二十多岁,一辈子同这位学长没有直接打过交道。

 

南老师同朱味渊的师生因缘,也只是这个短短的暑假,算下来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真正一对一的教侮只有一个来小时,但在南老师的心里,对朱味渊先生怀念了一辈子。这个暑假,朱味渊给这七八个孩子讲古文,讲诗词,朱先生的诗词功底很深,当年诗坛上小有名气。南老师那时候早就把《唐诗三百首》背得滚爪烂熟了,而且,十来岁就会写对子写诗了,但古诗究竟妙在何处,也不知其所以然。

 

一天,南老师到朱先生的书房,看到案头有清人吴梅村诗集,拿起来翻阅朗读,爱不释手。朱味渊见他喜欢,乘兴为他朗吟吴梅村的《琴河感旧》四律,井借给他清诗一卷。于是,南老师从吴梅村入手,读遍了清朝名家的诗作,发现其情怀磊落,比读唐诗更有心得。南老师认为,清朝的诗词,寄意遥深,托情典故,殊非唐初盛晚诸世旷达疏通所可及者,宜乎情之切近于衰乱哀思而尤擅其胜场也。朱味渊先生的教导,使南老师开拓了眼界,对学诗须先习盛唐,宗法李杜,方为正规,如清初诸家,不可学也的观点产生了怀疑。这么短短的一个小时,留给了南老师终生难忘的印象,使南老师知道,除了唐诗之外,清朝的诗另有境界。

 

在家自修这三年的时间里,南老师读书的范围更广了。家里的藏书不少,《史记》、《文选》、《纲鉴易知录》,还有唐诗宋词等等,南老师都翻出来读了个遍。《红楼梦》、《三国演义》、《浒传》以及武侠小说,这些闲书野书也都想办法弄来看。父亲对这个独子,有严格管教的一面,同时,对他的培养还是很用心的。父亲给他请来一个老师,名叫叶公恕,叶先生古文底子好,又通现代学问,一个月来家里两三次,从他那里南老师知道了孙中山、康有为,还有外国的林肯、华盛顿、兴登堡、卡内基的传奇故事。

 

在家里自修,总是容易懒散。父亲认为环境不好,就把他送到家庙里去读书。南氏家庙建在附近的山上。离家大约有五六里地,庙里安放南氏先祖的牌位,每一代里选派一人看管;平时,这里是人迹不到的地方,只有在过年过节或婚丧嫁娶的时候,后代才会到家庙去祭拜祖宗。父亲把南老师送到家庙读书,平时不准他回家,隔三差五给他送一些好吃的东西。按道理,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而且还是一个独子,当时一般的家庭总是把他拴在身边;而南老师父亲这种独特的管教方式,也许是南老师日后那种特立独行、桀骛不驯的性格形成的原因。

  

少年时代,南老师在家乡附近的一个道观抽过一支签;过了几年,在一个庙里又抽了一支签。抽签本不足以拿来当真;但南老师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抽到的这两支签竟完全一样,这确实有点神秘色彩了。这个签语说:

 

脱却麻衣换绿衣,

恰如扬柳遇春时。

飞腾要取蟾宫桂,

许折东南第一枝。

 

这个签语可能对南老师的一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南老师不是一个迷信的入,但签语中的蟾宫取桂、折东南第一枝,对他无疑是一股强大的动力,鼓舞着他,鞭策看他,一辈子自强不息。过了几十年后,南老师经常向人谈起这个签语,颇有几分津津乐道之状,说自已的一生经历被这个签语说准了。 脱却麻衣换绿衣绿衣大慨是指他曾经穿过军装;麻衣相当于布衣,是古时平民、学子穿的衣服。蟾官折桂、、东南第一枝,的确如此。

 

三、习武(17岁—19岁)

 

当年,正在他满怀壮志、雄心勃勃要干一番大事业的时候,一位在外地做事的同乡回乡度假,鼓动他到外面闯荡,说杭州浙江国术馆是公费,不要钱,还管吃管住,两年毕业后,分配到各地当武术教官。国术馆,是教授武术的学校,这正合南老师的心意,《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以及武侠小说里的英雄人物,他早就崇拜羡慕;现在有这个机会,自己如果能够学会十八般武艺,走南闯北,当一个英雄好汉,也不枉活一生。父亲的管教,母亲的宠爱,没有能够拦住他那颗远走高飞的心,父母只得筹借一笔路费,送他上路。

 

 

 

(以上部分内容录自《我读南怀瑾》一书)

 

 

 

 

 

评:19岁后,南师就去了四川,从此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南师所有的文武基础都是儿时、少年时期打下的。17年的时间,换一生的成就,这就是古人的见识和功夫。所谓功夫,就意味着汗水和时间,凡是速成的,都不是真功夫。目关短浅的现代人,所盯着的只是起跑线,却没看到另一端的终点线,确切地说连起跑线的位置和方向也弄错了,越跑越累,越跑越错。天下人多认为花费17年时间学国学打基础是一种浪费,岂不知这种急功近利的想法,最终输掉、浪费的却是孩子几近百年的一生。哪个才是浪费?答案已是不言而喻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