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往生法界净土
(2012-10-01 20:50:07)
标签:
南怀瑾杂谈 |
分类: 出户窥牖 |
先生终于走了。95岁的南怀瑾先生,19日禅定,三日后,体出檀香,七日后的29日下午4时寂,安详辞世,寿终正寝。30日仲秋月圆之夜,太湖大学堂为先生举行荼毗仪式。南师毗荼后,得完整头颅,洁白如玉,内有大量舍利,呈白、蓝色。
南怀瑾曾填词作曲一首《聚散》,可见其豁达性情:
桌面团团,人也团圆,
也无聚散,也无常,
若心常相印,
何处不周旋,
但愿此情长久,
哪里分地北天南
但愿此情长久,
哪里分地北天南。
去年,我曾写信太湖大学堂求职,希望能追随先生,并在那里教授国学,但泥牛入海再无音信,后来师弟迦陵仙音善意告诉我:凡是对先生表示特别亲近的,太湖大学堂一定会拒绝入职。
我惊讶万分,若不是先生在那里,谁会去那里教书?若不是先生坐镇那里,怎会有家长愿意每年花费10万元,送孩子去读书?不都是因为先生在那里吗?不都是为了能亲近大师吗?
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大学微言、老子他说依然摆在我的书架上,先生的博古通今、妙语连珠,言犹在耳。七月,先生在太湖大学堂第一届毕业生会上,虽有咳嗽之声,时而中断,但先生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思维敏捷,我暗想先生能得120岁,如此则岁月悠久,不愁以后没机会去太湖拜见,可以期之未来。然终究无常,今世终于与先生缘悭一面了。
先生一生没有学历,连中学毕业证书都没有,却能讲学於云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赴台湾后,任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等教授。他的学问,岂是今之博士、教授们能及。
先生的学问是读经典来的,先生的智慧是从经典中开悟的。他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假日闲暇,辄以芒鞋竹杖,遍历名山大川,访尽高僧奇士。复弃隐青城灵岩寺,再遁迹峨眉山中峰绝顶之大坪寺,1945到1948年闭关三年读佛教经典。1976到1979年又在闹市闭关三年。先生读书既多且快,一目十行,过目成诵,随口引证,令人叹为观止,诚天纵之资,非常人所能及也。
先生儒释道兼修,贯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诸门学问。他的一生也是“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的实践。
他有儒家的成就,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巩固国防。后执教多所大学。两岸会谈的牵线人。筹资兴建金温铁路。88岁坐镇太湖大学堂,推广经典教育。弟子遍及海内外。
他有道家的养生,少时即练武,前后拜师80多人。每日仅食两碗地瓜小米粥,竟也能长命如斯,更有著述等身、四处讲学的精气神。
他最终选择的、最有造诣的还当在佛教方面,每日打坐禅定是他的功课,丧礼也是采取佛教的荼毗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