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柴汶河的泉源

(2015-02-19 19:27:09)
标签:

涌水量

泉源

新城

小时

禹村镇

分类: 地方风光风俗

新泰境内泉水丰富,其特点一是泉多,常年涌水泉69处,季节性涌水泉18处;二是多泉并涌的泉群多,比较著名的有小协镇郭家泉泉群,宫里镇泉里泉群,楼德镇南泉泉群等。三是名泉多。明嘉靖《山东通志·山川》介绍了现泰安地域内十四处名泉(另有提及二十二处),新泰则以古河泉、刘杜泉、宝泉、玉泉、南师泉五处入刊,并提及羊舌泉。

所有泉中,出水量最大的是楼德镇南泉,为720立方米/每小时。在上述八十多处泉源中,有六十余处直接或间接流入柴汶河。

新泰旧志对县内泉源早有记述,清康熙《新泰县志·封域志》专列有【泉源】,记载了县域内东西南北四方之太公、西周、名公、高峪等29处泉源。叶方恒撰、刊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山东全河备考》载:“新泰县泉源三十六处,原设泉夫七十五名。”还以图的形式,辑录了当时新泰境内的36处泉源。增修于1891年的清光绪十七年《新泰县志》中,泉源已增至39处(包括5处已干涸的)。纂修于1907年的光绪三十三年《新泰县乡土志》,则列泉源36处。这其中还不包括原隶属于泰安县的今天宝镇、楼德镇、禹村镇、宫里镇、石莱镇、放城镇,以及隶属于蒙阴县的汶南镇大部所属的泉源。

在光绪十七年《新泰县志》中所列泉源中,有34处流入柴汶河或其支流。斗转星移,百年沧桑,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这34处泉源中,又有部分已干涸。而尤其使人扼腕者,就是位于今小协镇郭家泉村的域内名泉“古河泉”(一称郭家泉)。《县志》记载曰:“古河泉,县西南三十里。珠光迸出,雨气遄飞,诸泉中之杰出者。北流入小汶。”小汶,即柴汶河。明清《新泰县志》称柴汶河皆用古称为小汶河。明代新泰县令李上林,曾在古河泉旁建亭,供游人休憩;清康熙年间新泰知县宗之璠,亦曾作有《古河泉记》专誌其盛。

境内柴汶河流域的泉源,与原有资料的记载已有相当的差异,现按照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田野调查资料,择要辑录如下:

蝎子山泉  位于新城东北20.4千米、龙廷镇火石山根村内,每小时涌水量1030立方米。该村隶属东枣林村委会,清道光年间建村。因位于火石山山根西麓,故以名村。

龙溪泉  位于东14.4千米、龙廷镇龙溪庄西山,每小时涌水量70300立方米。村里以泉为源,扩建为水池。村内原有石碑,记载该村建村于元至元年间。19391020日,中共新泰县第一次党代会在此召开。

东泉子  位于新城东北13.6千米、龙廷镇九顶凤凰山东麓掌平洼村东沟中,每小时涌水量1050立方米。村里修建小塘坝时淹没该泉,塘坝干涸后泉复涌。村内碑文记载该村明洪武年间建村。该村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建有一座旋井,井深数十米,工程艰巨,蔚为壮观,现已成为一旅游景点。

冷泉子  位于新城东13.7千米、龙廷镇驻地龙廷村东北,属季节性山泉,雨季涌水,最大水量可达每小时300立方米。村里以泉为源,扩建为水池。据有关碑文记载,汉初,高堂生家族迁播于此,被汉武帝招为博士,传授礼学。后世繁衍,乡人从居,因以为村。

崇本泉  位于新城东北7.7千米、龙廷镇崇本庄村,每小时涌水量40100立方米。村里以泉为源,扩建为水池。碑文记载该村建于明万历年间。村民传说:早年村南山谷中有两条大虫(老虎),每夜到村内泉中饮水,因而村名始为“虫奔庄”,后演化为今名。

   位于新城东7千米龙廷镇宝泉寺村北,隶属赵家岭村委。该泉原为新泰著名泉源之一,明嘉靖《山东通志》专有记述,谓“在新泰县东北25里,因其水澄清若镜,故名”。但该泉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已逐渐干涸成为一季节性泉源,雨季偶有水涌,最大时每小时涌水50立方米。该村是1970年赵家岭村部分村民迁此所建,因位于宝泉寺旧址而得名。

上述六处泉源,均处于龙廷镇境内

类王泉  位于新城南16.2千米汶南镇类王庄村南河边,每小时涌水30200立方米。村里以泉为源,建成水井。据村中类姓《类氏族谱》记载:明弘治年间,有王氏迁此建村,名王家庄。天启年间类氏由蒙阴迁此落户,后更今名。

狼沟泉  位于新城南13千米汶南镇重兴庄南河边,原涌水量大约每小时100立方米左右,但修建重兴水库后,涌水量增大,达到每小时80200立方米。重兴庄始名栏沟,清顺治年间建村。光绪初,传说有一大虫(老虎)晚间常憩于村东土地庙内,故改名“虫行庄”,后易为今名。

洪河泉  位于新城南19千米汶南镇东洪河村北,每小时涌水40150立方米。洪河村原为一个行政村,现分为南洪河辖北洪河、东洪河二个行政村。据村中秦姓《秦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年间没有秦、王、姚三姓迁徙于此建村,因处于洪河东岸而得名。明天启年间、崇祯年间由村民于村北洪河两岸分别立村,名南洪河、北洪河。

上述三处泉源,均位于汶南镇境内。

石泉  位于新城南10千米东都镇石泉庄村南,属季节性小山泉,雨季涌水最大时每小时5立方米。明天顺年间建村,村民因奇于泉旁有石酷似孔雀状,以为吉祥,故以泉名村。

上炭泉  位于新城南14.4千米东都镇上炭峪村西南。

下炭泉  位于新城南13.9千米东都镇下炭峪村西北。

上述两泉均是小型泉,每小时涌水15立方米。据村民传说:南宋高宗赵构登基前敕封康王,曾驻跸新泰,屯兵东都酒台。此处自羊蹄山前怀峪向上,步步登高,如登高塔,赵构遂赐名为“塔子峪”。明正统年间,此处建村,以峪为名,北村为下塔峪,南村为上塔峪,后逐渐演化为今名。

黄崖泉  位于新城南12.4千米东都镇黄崖村南,小型泉,每小时最大涌水量2立方米。元朝至元年间建村,因村南有黄土崖故而以之名村。

凤凰泉  位于新城南7千米东都镇凤凰泉村南,每小时涌水515立方米。据村内尚姓村民讲:明天顺年间有尚姓迁徙至此立村,以泉名村。据清光绪《新泰县志》记载:“凤凰泉,县南十五里。”另据明嘉靖《山东通志》所载:“玉泉,在新泰县南十五里,因其水色如玉,故名。”但从清康熙《新泰县志》【泉源】中,已阙“玉泉”的记载,或许“凤凰泉”另名“玉泉”。

谢家泉  位于新城南13千米东都镇谢家庄北,每小时涌水量100300立方米。1978年村里以泉为水源扩为井,水量减少。该村系明景泰年间,有谢氏迁居于此建村,以姓氏名村。

东牛泉  位于新城南15千米东都镇东牛家庄村西北,每小时涌水1060立方米。据村民讲:村中原有牛氏迁徙碑,记载牛氏于明洪武年间由河北枣强县牛家大庄迁此建村。这是新泰境内明初大移民较为明确的记载。

上述七处泉源,均处于东都境内。

黑虎泉  位于新城东北11.8千米青云街道稠蒲河村北,每小时涌水80500立方米。村里以泉为源,扩建为水池。该村《刘氏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有刘氏先人迁入,聚居为族,遂以为村。

路踏泉  位于新城东北15千米青云街道路踏泉村西,每小时涌水量1020立方米。村里以泉为水源,扩泉建起扬水站。该村建于清雍正年间,正是因为该泉位于路旁,因而村名亦为“路踏泉”。

虎头泉  跃进泉  位于新城北12千米青云街道高峪铺村西北、北每小时涌水量分别是550420立方米。1964年,村里以泉为水源扩建成井,供灌溉、饮用。据村中高姓《高氏族谱》记载: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有高氏迁徙至此。此地系新泰向北交通孔道,地处山峪,高氏开店为业。成村后,因名“高峪铺”。

龙埠泉  位于新城东北8千米青云街道龙埠庄村西,每小时涌水量1030立方米。据村中碑文记载:该村建于元中统年间。

三仙泉  位于新城北6千米青云街道三仙庄。该泉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一处常流泉,后受龙廷镇崇本庄深水井的影响,成为季节泉。夏秋时节涌水量每小时可达15200立方米。据村民传说:明天启年间建村时,三仙袁天罡、李淳风、娄半仙三人常在此聚会,遂以“三仙”名村。

南泉子  位于新城东北7.5千米青云街道漫子村南,每小时涌水量520立方米。该村是1958年修建金斗水库时,南师店部分村民迁徙于此所建。

上述七处泉源,均处于青云街道境内。

金狗泉  位于新城西3.8千米新甫街道耿家洼村,每小时涌水量1015立方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村里以泉为水源建池蓄水,以利灌溉、饮用。据村内碑文记载:清顺治年间,有耿氏迁徙至此建村,因是处地势低洼,遂以名村。

西周泉  位于新城西4千米新甫街道西西周村北,每小时涌水量40150立方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新泰县化肥厂在此建深井,抽水时泉水断涌。明正德十年,朝廷专为此泉立碑。碑文谓:该泉入西周河转汶河,接济南旺运道,凡“阻绝泉源者照例问发充军”。据村内徐姓《徐氏族谱》记载:唐大中年间,有周氏兄弟自山西迁徙于此,遂名“周家庄”,因位于城西,宋初更名“西周”,后分为南西周、西西周、东西周三村。

南公泉  位于新城西南4.4千米新甫街道南公村东北,每小时涌水量1030立方米。据村内碑文记载,唐乾宁年间建村。村民传说:宋宣和年间进士龚适就是该村人士,官至翰林承旨。当时村名为“龚家庄”,后以龚氏府院为界,南北分别更名为南龚家庄、北龚家庄,后又易为南公、北公。

上述三处泉源,均处于新甫街道境内。

寺山泉  为玉树新城西南12千米新汶街道寺山村西南,泉很小,每小时涌水只有0.5立方米左右。文献记载该村唐代立村。寺山上有龙女庙,庙门东向,祀龙女和柳毅。另有京城太监所建上清观。

黑峪泉  位于新城西南11.5千米新汶街道黑峪子村南,为一季节性山泉,雨季最大涌水量为每小时5立方米。村民传言该村唐代立村,因位于黑山北麓而名。谓当时黑山中驻有两位窑王,男曰“黑窑王”,女曰“白窑王”。因就烧制陶瓷工艺意见相左,白王迁居博山,成为博山陶瓷始祖,亦称“颜神奶奶”,专烧白瓷;黑王为新泰陶瓷始祖,专烧黑瓷。

上述三处泉源,均处于新汶街道境内。

花果泉  位于新城西北9千米翟镇石灰峪村北,每小时涌水量70300立方米。据村内碑文记载:明洪年间,有马氏迁徙该村,始名马家峪。后有村民烧制石灰,更为今名。

红岩河泉  位于新城西北7千米翟镇王家寨村南,每小时涌水量80300立方米。据村内王姓《王氏族谱》载:明天启年间有王氏迁居此处建村。

上述二处泉源,均处于翟镇境内。

周家泉  位于新城西北13千米泉沟镇周家泉村西北,每小时涌水量60200立方米。村里依泉为源建池,以利村民灌溉、饮用。据碑文记载:明崇祯年间建村,原名“东南峪”,有因村内泉源,且周姓居多,遂易今名。

上述一处泉源,位于泉沟镇境内。

桃花峪泉  位于新城西北18.5千米羊流镇桃花峪村东南,每小时涌水量30200立方米。明万历年间建村。

吴家泉  位于新城西北18.4千米羊流镇吴家泉村北,因周围建多眼大口井,故该泉已成为一季节泉,雨季每小时最大涌水量100立方米。明崇祯年间,有吴氏从莱芜吴家小庄迁徙至此,因村北有泉,故名。

凉 泉  老泉头  北泉子  位于新城西北30千米羊流镇北单家庄北及西。凉泉为一季节性山泉,雨季最大涌水量每小时300立方米,村民称雨季水量大时,喷水高约0.5米;老泉头与北泉子每小时涌水量都可达50300立方米。据村内单姓《单氏家谱》记载:元至正年间单氏迁居于此,以姓名庄。

龙石泉  位于新城西北31千米羊流镇龙石崖村西,每小时涌水量50200立方米。该村元至正年间建村。

北泉子  位于新城西北27千米羊流镇大雌山村泉子沟,每小时涌水量50200立方米。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有朱氏迁徙至此建村。传说村南山上有巨石形似一公一母两只家鸡,且母鸡石就在山脚下石泉旁,故村名“雌山”。

   位于新城西北30千米羊流镇泉河庄南,每小时涌水量50100立方米。该村明崇祯年间建村,始名“泉子崖”,后易今名。

北庄泉  位于新城西北23千米羊流镇北庄子村东,每小时涌水量1015立方米。清顺治年间,有朱氏兄弟分居后在此建村。

上述十处泉源,均位于羊流镇境内。

壑子汪泉  位于新城西14.5千米小协镇大协村东南,每小时涌水量1025立方米。宋建隆年间,有谢氏迁徙至此立村,名谢家庄。后易今名。

柏角峪泉  位于新城西南14.5千米小协镇柏角峪村东北,为一季节性泉源,雨季最大涌水量每小时100立方米。清乾隆年间,有曹氏自曹家庄迁居此地定居。因是处东南西三面环山,俗称银背,故名“背角峪”,后演化至今名。

上述二处泉源,均位于小协镇境内。

韩山泉  位于新城西南38千米禹村镇韩山村南河,每小时涌水量50100立方米。据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有韩氏迁此建村。村民传说韩士德后来成仙,遂将村旁寒山易名为“韩山”,村名因之。

   位于新城西南38.5千米禹村镇东白家沟村南,每小时涌水量20100立方米。村民言该村系明天顺年间程氏由泰安桥庄迁徙至此立村。因村内多沟,村民多种白菜,初名“白菜沟”,后演化为今名。

黑虎泉  位于新城西南33.5千米禹村镇北泉头村东,为一季节性泉源,雨季最大涌水量每小时80立方米。该村清康熙元年立村,系侯氏由泰安迁此定居,后分为北泉头与南泉头两个村。

龙口泉  位于新城西南34千米禹村镇南泉头村南,为一季节性泉源,雨季最大涌水量为每小时60立方米。

北峪泉  位于新城西南35千米禹村镇北峪村西,每小时涌水量10150立方米。该村系明洪武年间由楼德柴城王氏迁此立村,因位于南峪之北,故名。

汇泉子  位于新城西南36千米禹村镇南峪村北,每小时涌水量520立方米。元天历年间建村,因处于青龙山、卧虎山的南峪中,故以之名村。

琵琶泉  位于新城西南38千米禹村镇琵琶庵村,每小时涌水量425立方米。村里依泉为水源砌池,以方便村民使用。据村民谓:村中原有碑,记载明成化年间,宋氏由山西迁徙至此建村。村北山上有琵琶洞与尼姑庵,故名。

   位于新城西南34.3千米禹村镇朱家庄,每小时涌水量10100立方米。清乾隆年间朱氏迁徙至此,以姓名村。

上述八处泉源,均位于禹村镇境内。

南流泉  位于新城西南13.5千米刘杜镇南流泉村南,每小时涌水量20100立方米。据村中碑文记载:明洪武年间建村,系明初大移民时官府所建官庄。

北流泉  位于新城西南13千米刘杜镇北流泉村北,每小时涌水量30100立方米。1953年春,时新泰县建设科在此主持修建“北流泉引泉灌溉工程“,修建石渠280米,可浇地180亩。该村明天启年间建村。

上述两眼泉,亦即是明嘉靖《山东通志》所载的“刘杜泉”,谓“在新泰县西南四十里,北流入汶河”。

上述二处泉源,均位于刘杜镇境内。

角山泉  位于新城西南13.5千米岳家庄乡角山村西沟,每小时涌水量80200立方米。1967年村里以泉为水源扩大成井,涌水量减少。该村明万历年间建村,始名“涝洼”,后易今名。

此泉位于岳家庄乡境内。

东羊舍泉  位于新城西39千米天宝镇东羊舍村西,每小时涌水量60100立方米。村里依泉为水源扩成水井。

西羊舌泉  位于新城西39.3千米天宝镇西羊舍村东,每小时涌水量70150立方米。

羊舌村始建于西晋,为泰山羊氏的封邑,后分为两个村。明嘉靖《山东通志》在“马儿沟泉”下,曾记载“羊舌泉”。

上述二处泉源,均位于天宝镇境内。

泉里泉群  位于新城西29千米宫里镇泉里村西南。此处分布着大小几十眼泉子,最大的一个泉眼直径有三十多厘米;泉眼直径在十厘米左右的涌泉约三十多个;小泉多达上百个。每小时涌水量达400——720立方米。19563月,修建引泉灌溉工程,灌溉面积4000亩。泉里村明崇祯年间建村,以泉名村。

灵查泉  位于新城西26.5千米宫里镇李灵村东北,是泉河的源头,每小时涌水量75150立方米。村里扩泉成池,以利灌溉、饮用。据村中李姓《李氏族谱》记载:有李姓夫妇明崇祯年间由历城迁徙至此建村,以姓名村。

马跑泉  位于新城西28.7千米宫里镇马跑泉村北,每小时涌水量50200立方米。村民谓:本村建于王莽新朝末年,刘秀征战路过,寻水不得,坐骑刨地刨出一泉,刘秀遂命战马刨泉。故名“马刨泉村”,后易今名。

   位于新城西27.4千米宫里镇石泉村西,每小时涌水量2050立方米。1956年,修建成池,以利灌溉、饮用。村民称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移民来此建村。

   位于新城西28千米宫里镇高泉村,每小时涌水量1030立方米。村民称明洪武年间由山西大槐树移民至此建村。因村处于高地,村内有泉而名之。

上述五处泉源,均位于宫里镇境内。

北泉子  位于新城西20.5千米谷里镇泉子山村东北,每小时涌水量1050立方米。村里以泉为源,扩大成井。有杨氏于清道光年间迁徙至此立村。

上述泉源位于谷里镇境内。

   兴隆泉  位于新城西43千米楼德镇兴隆庄村东河边、村东南,每小时涌水量分别是1050立方米、30200立方米。该村明万历年间建村。

南泉泉群  位于新城西41千米楼德镇驻地南泉村东南,系由多个泉组成的泉群,每小时涌水量180720立方米。195310月成立“南泉灌溉工程委员会”,建成引泉自流灌溉工程,灌溉面积达到5200亩。

上述三处泉源,均位于楼德镇境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