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关于球杆的12个迷思之——现代铁杆打得比以前远?

标签:
球杆的12个迷思汤姆-卫绅 |
分类: 球界资讯 |

这本书出自2006年,作者是鼎鼎大名的汤姆-卫绅。假如你不知道他的话,这位大师是世界上关于量身定做最有经验的人之一,他写过的关于量身定做的书籍是行业的标杆和范本,他提供的科研材料对于球杆的设计和制作都有深远的影响。
他写的《追寻完美球杆》被很多人誉为经典中的经典,而《关于球杆的12个迷思》是精华简化版的一些球具知识,没事看一看能对我们关于球杆的认识提高一个档次。
虽然我知道已经有翻译版的《关于球杆的12个迷思》,不过Jason自己还是坚持去看了看原版,带上一点自己的认识,自给自足翻译给大家看看。
【第一个迷思:新款球杆比前几年的打得要远】
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市场策略的小诡计。
让我们从一开始说。
对于距离来说,有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杆头的角度,杆身的长度,以及你的挥杆速度。另外有一个广泛认识:球杆越长,杆头角度越小,杆身越沉,越硬,这支杆越难打。在过去的几年以来,球手的身体转动速度几乎没有什么变化,但是球杆的杆面角度和杆身的长度就不一样了。
每一年,为了让自己品牌的球杆“打得更远”,球具品牌在不断改变自己的杆头,每年杆头的角度都越来越低,因此杆“号”已经变化越来越大,假如你发现新款的铁杆7铁比你的老6铁还要远,不必感到惊奇。(Jason举例,我们常见的“超远的”Honma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它的杆号很有意思:5,6,7,8,9,10,11,A,S那么请问11是什么杆?如果你说P杆,那么恭喜你猜对了,那么10是什么玩意?你猜对了,10是9号铁,9是8号铁,依此类推)
因此带来的问题事实上是你其实会至少多带一支挖起杆。也许在很多年前,P杆以后去接56度就差不多能接上距离,后来要加上52度,而今越来越多人用顺手的角度是50,54,58。比几年前的52,56,60要更低了。
在球具界有一个“24/38原则”。这表示通常球手无法驾驭24度以下,或38寸以上的铁杆。原因是要驾驭这种铁杆需要精准的挥杆动作,普通球手并不具备。
让我们看看曾经的铁杆角度:

(事实上这个表作为10年前出版书籍里面的,现在的7铁角度已经很多到达31度或以下了)
在很多年前,24/38原则的杆在3铁以下。因此如今其实你的5铁已经比当年的3铁角度还要小了。因此现在的4铁或者5铁已经落到了24/38原则线里面,你觉得4铁不好打?很正常了。(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用不到4铁了,很多人铁杆都从5铁开始)
那么你应该怎么办呢?很简单。对于球具品牌来说他们希望你多买3支杆,一支“铁木杆”,用来代替现在大家已经都打不了了的3铁或者4铁。另外要多买两支“挖起杆”,来接上P杆和S杆之间的距离。
以上,翻译完毕。
还记得早几年的时候,品牌套杆会出4,5,6,7,8,9,P,S这样一套。现在显然P和S之间已经差得太远了,因此品牌通常常已经不配S了,当然也是好事,因为我个人认为铁杆组的杆身也常常不适合挖起杆用,单独配也是比较合适的。
话说回来,虽然由于品牌之间相互竞争,每年大家都在降低铁杆的角度,也未必不是个好事,其实在这件事上有两个角度,对于实用角度讲,我是这么看的:
假如和同组球员比赛,打三杆洞,你用7铁,对方要用5铁,你显然是有心理优势的。当大家水平差不多的时候,有一点心理优势是很有作用的。
铁杆的距离,很大程度上是由角度决定的。真正好的材质,能在同样角度上帮助你远一点点,但假如说远10码的铁杆,甚至20码,几乎是不可能的。
另外,假如用到合适的杆身,合适的杆头,比起不合适的杆身和杆头,远多少都是有可能的,所以大家要认清东西的好坏,而不仅仅是盲目地听别人说打得怎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