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01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鲁迅《阿Q正传》等小说对国民性问题的揭示与批判

(2010-02-03 16:11:55)
标签:

杂谈

鲁迅《阿Q正传》等小说对国民性问题的揭示与批判
 
内容提要:〈一〉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探讨,揭示与批判是对中国社会现实深入考察的结果。国民思想性格弱点主要表现为奴隶根性,“精神胜利法”,迷信,空虚,动摇等等,并对其作了深入的揭示与批判。
〈二〉鲁迅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小说,主要有农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两类,在这些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其性格弱点虽有不同,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的坚守封建礼教,闰土的屈服于命运,以及魏连殳,吕纬甫,涓生的“空虚”与“动摇”。但它所揭示的病状几乎构成了一部近代病态心灵史,并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三〉鲁迅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小说,表现其对人物“灵魂的深的揭示”,通过它可以看到几千年封建社会对人民精神奴役和封建势力的心理积淀,激发在思想意识上进行深刻变革的强烈愿望,是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呼唤。
  
国民性问题是鲁迅小说创作中一个重要而又影响深远的问题。鲁迅的作品对国人精神的痛苦及其劣根性的表现始终给予特殊的关注。以《阿Q正传》为代表的小说,对国民性的剖析达到了空前准确和深刻的程度。本文的宗旨,便是通过这些作品,探讨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揭示与批判。
 
(一)
探讨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揭示与批判,首先必须对其思想基础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加剧了民族危机,中国日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在内忧外患,丧权辱国的刺激下,爱国志士开始探索中国屡屡失败的原因。期待通过对自我的改造,再造中国人的精神,国民性研究思潮随之出现。鲁迅在弘文书院读书时,便经常与朋友讨论:“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为了实现改良国民性的愿望,他一方面努力介绍西方进步的自然科学,以图“改良思想,补助文明”(《〈日界旅行〉弁言》),同时,为了“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绮”(《坟·科学史教篇》),又十分重视文艺的作用,他始而学医,想以此促进“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后来,当他发现精神上的愚弱的国民并非医学能救治的时候,便毅然弃医从文,决心以文艺来实现他改造国民精神的愿望。
鲁迅鲜明地提出“立人”的思想。他说:“一国的强弱,根柢在人,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物,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强精神”,并阐述了“立人”思想的内容:“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已兴起”,“国人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坟·文化偏至论》)显然,鲁迅是将“立人”作为达到“兴国”的一种手段。这说明了他所追求的“尊个性而张精神”的“立人”思想是同启发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之间有深刻的联系。在他看来,唤起民众的自我意识,重塑民族精神,这样,才能复兴中国,振兴中华。
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了鲁迅以此深刻的教训,打碎了他希望的“好梦”。后来,又“亲历和旁观了几样更加寂寞和更悲哀的事”,在这场风暴的动荡和沉浮之中,鲁迅通过切身的体验和观察,清醒看到这场革命的领导者的软弱,妥协,群众的愚昧,落后而使革命成果付之东流。自此,民众的觉悟,特别是农民的觉悟问题,便成了他特别注意的中心。他在为《越铎》写的《出世辞》里,深深感叹由于封建主义“专制久长,鼎镬为政”的结果,虽然“桎捁顿解”,人民仍然没有觉悟,现实还是“民声寂寥,群志幽閟”。一九一一年冬天,鲁迅的文言小说《怀旧》就非常形象地反映了革命同农民觉悟关系的问题。一次轰轰烈烈的革命,在农村里仅仅引起一场“虚惊”。巨富乡绅金耀宗和封建冬烘圣先生,听说“长毛”来了,惊恐万分,大惊失色,费尽心机谋划携箧逃难和“箪食壶浆以迎王师”之术。可是,农民王翁和李媪却既无惧色,也无欢欣,依旧是“出而纳凉,弗改常态”,对着环立极多的众人,津津乐道谈起“长毛”杀人故事。鲁迅如此关注农民在革命中漠不关心态度,恰恰证明了对改造国民精神的强烈愿望。
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揭示与批判,也表现在他对几千年封建制度与封建习惯长期影响的深刻反思。我们知道,长期封建统治,思想与文化的影响,特定文化背景和社会生活形成了中国人性格中怯弱,懒惰,巧滑,麻木,愚昧等性格弱点,旧思想、旧文化严重阻碍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在《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对封建伦理观念,愚昧的迷信思想及存在于社会的各种阻碍进步的心理弱点,长期封建统治下形成的卑劣国民性,进行了猛烈抨击。《狂人日记》不仅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凶残性,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而且描绘了愚昧不觉悟,以为“从来如此”的都正确的“不以为非”的愚弱国民,表现了作者拯救被旧礼教毒害,扭曲了的灵魂的社会责任感。这是一篇应时代精神感召而诞生的彻底的反封建檄文,其后,鲁迅的小说,全面而深刻地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探讨。
 
(二)
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揭示与批判在《阿Q正传》中表现得特别突出。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段,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广阔历史背景上,真实地描绘了一个“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成功塑造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农村的落后的悲剧性的人物。阿Q这个人物集中体现了鲁迅对国民性问题的研究成果。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把中国人民的命运归纳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并且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屡见不鲜的”。阿Q身上的奴隶根性,也正是国民性弱点的具体体现。在刻划阿Q这一形象时,鲁迅是以人作为中心来考察的。在经济上,阿Q是一个以出卖劳动力谋生的流浪雇农。他房无一间,地无一垅,“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后来,阿Q“求食”之路也被断绝,身上只剩下一件破夹袄和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不得不进城偷窃,阿Q就是一个被压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他在经济上处于奴隶地位。在思想上,阿Q生活在未庄这样一个旧中国的闭塞农村,整日包围阿Q的时赵太爷,地保,秀才这些视传统为“通例”“老例”的人物。传统观念的束缚使阿Q不能觉悟,又利用旧思想,旧意识去衡量,看待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意识问题。结果,阿Q便保持着“圣经贤传”的思想,努力维护“男女之大防”,认为革命便是造反,相信命运之类,甚至于不合未庄生活习惯的都认为是“异端”。鲁迅说,在旧中国这个“古训所筑成的高墙里面,所能听到的不过是几个圣人的意见和道理”《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他们“每每拿绅士的思想做自己的思想”(《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在这个大社会环境下,阿Q失去了思考,有的只是因袭旧的传统与说教,旧思想,旧观念的长期禁锢,扭曲了阿Q的人格,鲁迅正是通过阿Q这一形象的刻划,概括了国民中普遍存在的奴隶根性病态心理。
鲁迅在刻划阿Q这一形象时,更深层挖掘阿Q悲剧性格的根源,这便是“精神胜利法”。小说在“优胜记略”集中描绘了阿Q这种性格的弱点。他常常夸耀过去“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其实他连自己姓什么也都有点茫然;又常常比附将来,“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其实他连老婆都没有;他忌讳头上的癞疮疤,又认为别人“还不配”;被别人打败了,心理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胜利了,遇到这种“胜利法”都应用不上时,他就用力打自己两个嘴巴,打完之后,便觉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于是他又得胜的满足了;即使他去摸小尼姑的头皮,以此作为自己的一桩“勋业”飘飘然陶醉在别人的赏识中,但这种偶然的“勋业”仍然不过是精神的胜利。鲁迅就是通过阿Q的行动,心理来刻划阿Q的形象,揭示阿Q“精神胜利法”的特点。阿Q的“精神胜利法”只不过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正视耻辱奴隶生活的记录。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精神现象,“精神胜利法”主要是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湛深印记。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们产生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便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这说明了“精神胜利法”不仅属于阿Q,而且是一种普遍的精神弱点。每个民族都有一种共有的思想与精神状态,《阿Q正传》一发表,“就曾引起小政客小官僚的惶恐,硬说是讽刺他,殊不知阿Q模特儿,却在别的小城市中,而且他也实在正在给人家捣米”(《且介亭杂文末篇·〈出关〉的“关”》),我们从这“惶恐”中能够感受到阿Q这一艺术典型的讽刺力量,正是它,击中了国民的普遍弱点,是对国民弱点的揭示与批判。冯雪峰在《论〈阿Q正传〉》时说:“阿Q这个典型,从一方面说,与其说是一个人物典型化,那就不如说是一种精神的性格化和典型化”,阿Q这一典型,正是在广泛的社会背景中,集中概括了千百年来被奴役被迫害的国民精神弱点,鲁迅通过阿Q这一典型,揭示了国民弱点的危害,说明唤起民众觉悟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从阿Q的生活命运我们可以看到,阿Q这种人,本来是不适宜生存的,为了求生存,他只好在现实中受压迫,在内心中求安慰,以求取在自我与环境的尖锐矛盾中的心理平衡,这是一种消极,痛苦的求生之路。但这条路毕竟行不通,最后只能是以被铡头示众的悲剧命运而告终。鲁迅说:“其实,‘大团圆’倒不是随意给的。”(《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成因》)鲁迅为阿Q安排了悲剧的命运是独具匠心的,阿Q悲剧既是社会悲剧,也是阿Q性格悲剧,“精神胜利”法毒害了阿Q,最后在肉体上消灭了阿Q,鲁迅就是以一个思想家敏锐的目光看到了“精神胜利法”这国民弱点的危害的严重性,他明确指出“我之作此篇,实不以滑稽或哀怜为目的”而是借助阿Q这一典型,鞭笞阻碍民众觉悟的国民弱点,以期唤起民智,启蒙思想,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
 
(三)
不仅在《阿Q正传》,鲁迅在其他题材也同样关注了国民性问题,并有着深刻的揭示与批判。
首先,在农村题材,他对农民的精神性弱点也有非常精辟的描述与揭示。他特别注意劳动人民精神上的痛苦,他曾这样说:“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会感到别人精神上的痛苦。”(《集外集·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为了启发劳动大众觉悟,他的小说,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重压下劳动人民悲惨生活遭遇,而且深刻地触及了他们善良美好中而又十分痛苦麻木的灵魂。
鲁迅在《祝福》所描绘的人,她们的言行、思想无不深深刻上了传统礼教的痕迹。祥林嫂年轻守寡,已是悲不堪言,却又被逼改嫁,尽管路上“只是嚎,抬到男家闹得拜不成堂,想一死了之,把头在香案上碰了一个血窟窿……然而她所做的反抗,不是因如“魏老婆子所说:‘因为在念书人家里做过事,所以与众不同,’而是受“女人从一而终”,“好女不侍二夫”“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封建思想毒害的缘故。捐门槛之事,祥林嫂不但失去了辛苦积存的银洋,而且连同她对“神”的希望也失去了。鲁迅说过,迷信是无形的杀人刀,柳妈自己中了迷信的毒,做了无异于用刀杀人的事,还自以为帮了祥林嫂的忙。鲁迅借祥林嫂这一形象,揭示了传统的恶习与礼教,愚昧与迷信对劳动人民的毒害,让我们看到了劳动妇女的精神痛苦,被奴役而不觉悟的精神弱点。在《故乡》,作者描绘了闰土从一个天真浪漫的“小英雄”式少年,变成了枯死木头一般精神麻木的人。当我们为闰土的一声“老爷”而颤抖,当我们听到闰土“过去小不懂事”时我们更感受到可悲的社会现实,生活艰辛和痛苦使闰土变得麻木,精神的摧残超过了生活的威迫,闰土只不过是千万个愚弱国民的代表而已。再如《离婚》中的爱姑,她虽然具有与祥林嫂不同的性格,大胆泼辣,丈夫要离开她,她就整整闹了三年,最后对方不得不请出“和县大老爷换贴”的七大人来调停。表面上,爱姑似乎胜利,但她以为欺压她的是丈夫“小畜生”和公公“老畜生”,却不知道她的真正对头是封建制度,七大人玩“屁塞”吸鼻烟使她感到莫测高深,终于由优势转为劣势,由充满幻想而完全屈服,仍然避免不了受欺压的命运,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不理解受迫害的根源。这也是其思想的弱点。这些作品,不仅揭示了人物由于经济被剥削而受到肉体上的痛苦,还以更多笔墨描绘了他们长期在封建思想毒害下愚昧,迷信,麻木的精神弱点。
和农民题材一样,知识分子也是鲁迅小说揭示国民弱点的主要对象。鲁迅亲历了近代思想文化界的变化,对各类知识分子有着深刻的观察,《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本来是一个敏捷精悍热心改革的青年,经过多次辗转流离,感到生活的梦想没有实现,便敷敷衍衍教点“子曰诗云”,随波逐流做些“无聊的事”以满足别人和抚慰自己。他对自己的生活道路作了如下概括:“象一只苍蝇绕了一点小圆圈,又回来停在原地点。”而《孤独者》的魏连殳躬行着“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无论是吕纬甫还是魏连殳都没有能力自拔于这样的生活,也没有能力自拔于这样的思想,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在革新力量与习惯势力的冲突中以悲剧而告终,这固然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但根本的还在于自身软弱的性格弱点造成的。《伤逝》里的子君和涓生,摆脱了封建礼教的精神束缚,得到了自由结婚,建立了幸福的家庭生活,可是由于他们个性解放的追求没能跟社会变革结合起来。涓生一旦失业,经济困顿,他们精神上的支柱便被压垮了,或重四封建家庭怀抱无声地死去,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通过人物的悲剧命运,鲁迅揭示了他们不能对旧势力作“韧性”斗争的性格弱点。从这些作品中,一方面反映了辛亥革命和“五四”时期两代知识分子在个人奋斗中的不同表现,而在这不同之中又反映了他们共同的“空虚”和“动摇”弱点,因而它带有普遍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从《阿Q正传》等小说对国民性问题的揭示与批判,我们可以看到:
〈一〉鲁迅对国民性的问题的探讨,揭示与批判是对中国社会现实深入考察的结果。他的国民性小说表现了鲜明的“立人”思想倾向,即是从启蒙运动的立场与角度,敏锐地观察存在于广大民众身上的思想性格弱点,这种弱点主要表现为奴隶根性,“精神胜利法”,迷信,空虚,动摇等等,并对其作了深入的揭示与批判。
〈二〉鲁迅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小说,主要有农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两类,在这些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艺术形象,其性格弱点虽有不同,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祥林嫂的坚守封建礼教,闰土的屈服于命运,以及魏连殳,吕纬甫,涓生的“空虚”与“动摇”。但它所揭示的病状几乎构成了一部近代病态心灵史,并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情倾向。
〈三〉鲁迅探讨国民性问题的小说,表现其对人物“灵魂的深的揭示”,通过它可以看到几千年封建社会对人民精神奴役和封建势力的心理积淀,激发在思想意识上进行深刻变革的强烈愿望,是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呼唤。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鲁迅全集》,广西民族出版社
《说不尽的阿Q》,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王得后:《鲁迅心解》浙江文艺出版社
后记:本文系N年前评职称所交论文,后被某些专家列为不予评价(汕头是要先交论文评出等级,才有资格申报),一直敝帚自珍,现拿出来,赚点积分,罪过罪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