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里1688零售通现阶段问题看互联网+经销商,到底要解决什么痛点
(2016-04-16 14:53:57)
从阿里1688零售通现阶段问题看互联网+经销商,到底要解决什么痛点
文/紫藤院张陈勇
阿里1688零售通招募城市拍档信息:
1、
2、
3、
4、
1、决策机制和基因依赖是催生零售通项目的原因
根据零售通项目的内部人讲,目前零售通项目做的非常的痛苦,从去年启动到现在,第一批城市合伙人和第一批城市拍档基本上都流失光了,与一线品牌是联系,基本上都拒绝合作。内行看零售通的合作条件、商品资源,和表现出的战略思路明显不具备可行性,整体来看,这个项目现阶段应该是失败的。
我觉得阿里是用开放平台的思路来做零售通,商品来源和城市拍档是入驻平台的两端,之所以推出这样的业务思路和合作条件,很可能和大公司的结构有关,和阿里的基因有关。
零售通这样的项目,是会向多个总裁(副总裁)级别的领导汇报。你觉得在决策会议上总裁们会不会发言,如果他们不发言,就坐不到这个位置。虽然他们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很专业,但对快消B2B只能是靠常识认知和基因习惯做决策,这会带来很多问题。
什么是常识认知,比如常识认为个体超市商品的进价高于连锁超市,因为连锁超市进货量更大。但是实际情况是因为税费和账期的原因,个体超市商品进价普遍低于连锁超市。比如常识认为超市一定是依靠ERP系统下订单进货,但实际情况是,个体超市的ERP系统不管库存,只管价格,所以个体超市普遍依靠手抄+打电话进货。
总裁虽然高大上,但没有对快消行业小店经销的深度理解,他们依靠常识做判断,而大公司的执行者会优先听从决策者的命令。因为项目做失败没有关系,但执行力被认为有问题就彻底完蛋,阿里虽然是互联网公司,但毕竟个人的发展最大影响因素还是在上级,对岗位负责比对项目负责更重要。也许阿里零售通和京东新通路本身的启动就来之决策者的常识认知,他们感觉这事能行,于是就启动起来。反而内行提出的更可行方案,在他们眼里是违反常识的奇怪提议。
总裁们除了依靠常识做决策外,还善于依赖基因习惯下命令。阿里的基因就是开放平台,因为阿里最核心的淘宝就是开放平台,所以不管推出什么业务,都会走开放平台的路径依赖。
2、 互联网+经销商,到底要解决那些痛点?
阿里零售通的定位是代替经销商,做B端电商。我觉得品牌商、经销商、个体超市其实是稳定的三角结构,而做B端电商才是第三者。
1、 降低经销渠道通路成本;
2、 提升门店销售和利润水平,让优质商品更易进入终端;
3、 把小店人流引到线上,把人流量变现。
这3者是价值递增关系,仅仅聚焦在降低经销渠道通路成本会限制自己的空间。目前B端电商大部分企业都是想从第1点切入,也有少部分在尝试第2点,而笔者大部分精力在思考如何实现第3点。
降低通路成本的最常见办法就是统仓统配,把订单集合起来配送,减少经销商的车辆和人力。同时把业务员从送货中解放出来,专注门店服务,覆盖更多门店。但个体超市的系统不管理库存,阻扰了统仓统配。
个体超市和连锁便利店是不同的业态模型,个体超市低成本低毛利,连锁便利店高成本高毛利。无税费和低人力成本决定个体超市每天3500元销售额就能盈利。而需要分摊总部成本的连锁便利店每天最少要销售7000元才可能盈亏平衡。所以连锁便利店要用良好的形象,规范的服务为商品背书,提高毛利率,经营差异化商品。
那么我们是否能把个体超市的低成本和连锁便利店的高盈利(差异化单品)结合起来了,是否能用互联网透明特性把更优质的商品流通到终端,毕竟传统畅销商品未必一定是性价比最高的商品,畅销的原因可能是进入市场比较早或者营销做得比较好。如何用互联网的方式为渠道背书,在消费者心目中建立渠道品牌,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思考点。
小店具有低单价高频的特性,位于社区出入口的小店,此社区90%的住户都会光顾。每天服务200-500个顾客,每月服务2000-5000顾客。如何把这些人流引入线上,建立社区闭环,把流量变现,这是笔者一直关注和研究的主题,感兴趣者可搜看笔者以前的文章,这里就不介绍了。
文/紫藤院张陈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