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与格律
(2024-12-26 18:23:02)分类: 转载 |
诗与格律
一.什么是诗:
史上曾把韵文体统称为诗。将韵文体具体分类者,非唐·元稹莫属。其在《乐府古题序》中云:“诗讫于周,离骚讫于楚,是后诗之流为二十四名。赋、颂、铭、赞、文、诔、箴、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操、引、谣、讴、歌、曲、词、调,皆诗人六义之余。”并言“由诗而下九名,皆属事而作,虽题号不同,而悉谓之为诗可也。”
也就是说,以《诗经》为源头的后世之诗包含“诗、行、咏、吟、题、怨、叹、章、篇。”元稹所言代表唐朝对“诗”的认知与界定。粗略别之:言志者为诗,叙事者为行,曼声者为咏,清讴者为吟,专攻者为题,积愤者为怨,重郁者为叹,要眇者为章,达理者为篇。
王安石《字说》云:“诗者,从言,从寺。寺者法度之所在也。”姜夔《白石诗话》云:“守法度曰詩”。故可见,凡称“诗”皆守法度。训诂者皆云“凡法度曰寸”, 故“诗”字中的“寸”就表法度。
二、什么叫律诗:
在南朝梁之前,诗中字讲究五音“宫商角徵羽”。自南朝梁沈约、周颙审四声,将文字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后,诗中字就须讲究四声。平声字分阴平、阳平,但都称为“平”,上去入声字则皆称为“仄”,诗中字须遵守平仄律。到了唐朝,律诗遵守“粘对替”的规则。这些在后面还会细说。
《旧唐书》载:“唐兴,官学大振,历世能者之文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可见“律诗”成熟于唐。
律诗:顾名思义,是指遵从诗律的诗。其肇端于齐梁,兴始于初唐,成熟于盛唐,定型于晚唐。因律诗兴盛于唐,故又称“唐律”。 唐律既有魏晋风骨,又具齐梁音韵。
律诗实则是元稹所言“诗以下九名”中的第一名。诗中不用“兮”,也不用“之乎者也”等字,有这些字者属于“骚体”。律诗有下述几个主要特点:
1、 律诗是“齐言”体,但只有五言、七言两种体制。
2、 唐律讲究四声,至北宋,诗又不讲究四声,简化为平仄规则。
3、 律句之句,按平仄有特定音节,并遵循“替对粘”规则。符合于者称“律句”
4、 律诗不换韵,只押一个韵部的韵字,即“一韵到底”。
5、 律诗除了首联、尾联,其它联皆需对偶。
律诗实为一个统称,以八句为限,八句以上者称排律。科举中的试帖律诗,一般限为十二韵,也属于排律。限定为八句、且押平韵者,称作格律诗,五言格律诗简称五律、七言格律诗简称七律。
排律:有五言与七言两种形式,除了试帖诗,皆不限句数,但须是偶数句。按韵部押韵,押平上去入韵皆可,但不可混押,也不可换韵。以五言排律多见。排律实属近代人的一种称谓,也称长律。排律诗规格通常按韵计称,如称:十二韵、十六韵等。
五律:是指五言八句押平韵的诗。两句一联,共有四联,计有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特别指出,第二联、第三联为偶句,前后句要求匹偶。
七律:是指七言八句押平韵的诗。两句一联,共有四联,计有八句。每句七字,共五十六字。特别指出,第二联、第三联为偶句,前后句要求匹偶。
强调:格律诗又是也泛称律诗。但须强调:五律、七律限押平韵,且句数限为八句,所以是律诗中的特例,故给于专门的称谓。本课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凡称“律诗”,皆指格律诗,也就是五律,或七律。
对于以四句构成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是否归为“律诗”之属,史上并无明确的说法。白居易《江上吟元八绝句》有“大江深处月明时,一夜吟君小律诗。”这里的“小律诗”当指绝句。清朝钱良择在《唐音审体·律诗七言绝句论》云:“绝句之体,五言、七言略同,唐人谓之小律诗。”据此来看“绝句”也应归属于律诗。
史学家一般将唐朝划分为四个时期:
l
l
l
l
初唐沈佺期、宋之问可谓是“律诗”典型代表人物,又有“上官体”“四杰体”等。这些对律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初唐时期,以五言律诗最为多见,全唐诗中,李世民的诗皆是五言律诗。盛唐七言律诗已大量涌现,贡献最大者非杜甫莫属。《旧唐书》记载了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其云:“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从中可见杜甫的贡献。
注:“沈宋”即沈佺期、宋之问。“苏李”即苏武、李陵。“曹刘”即曹植、刘祯。“颜谢”即颜延之、谢灵运。“徐庾”即徐陵、庾信。
至中唐,复兴五言宫体诗,致使七言律诗渐衰。至晚唐,诗人们又有崇汉魏而薄齐梁之风,导致五言古体诗增多,故于“平仄”多有不拘。晚唐诗人中不得不提到李商隐,其诗作强调属对工稳,下字华丽,音节铿锵,尤以七律见美。因此李商隐成为严守诗律的代表人物,并使唐律最后定型。北宋初“西昆派”宗以李商隐,对北宋诗律产生极大影响。
本课程综合一些历史资料分析,因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促动了诗格律的重修。这些我们在合适的时间向大家介绍。
在唐律中,押平韵的“五言八句诗、七言八句诗、五言四句诗、七言四句诗”,即我们熟知的“五律、七律、五言绝句、七言绝句”(注:但不能称五绝、七绝,此名称另有意义)。这四种格式谓之“正律势”。首句平起谓“平头”,仄起谓“侧头”,首句仄收谓“尖头”(不押韵)。唐五律仄起不押韵居多,唐七律平起押韵居多。
北宋新定诗格律,对“正律势”又附加一些规则,形成了我们熟知的“格律诗”。但彼时尚无“格律诗”之称,仍凡称律诗。
格律诗更加强调平仄、替对粘,以及声律、音律、韵律等规则。之后“格律诗”一名才广为采用。
我们将史上称之为“唐律”者,大体归为四类,下面逐一向大家介绍:
1、
2、
3、
4、
今人所言的“律诗”,多指五律、七律,所遵从的是北宋官方的诗格律。北宋诗格律经“西昆派”“江西派”发扬、传播延续至今。下面介绍业界对不同时代诗的归类:
南朝以“齐梁体”为代表,开启了诗歌“律化”进程,业界称之为诗歌律化的里程碑。毫无疑问,南朝诗对唐律的影响是最大的。因此需要介绍一些南朝诗的发展。
“永明体”,亦称“新体诗”所谓“新”是指自此有了四声之别。“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年间(483年-493年),以沈约、周颙为代表推出四声八病学说后,催生了“永明体”。这种体制强调四声八病,严格声律、讲究“替对”与偶句”,但尚无“粘”的规则,故彼时只称“格诗”。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中就有“格诗”的分类。
“齐梁体”,是南朝齐、南朝梁两代诗歌的总称,实则也包括了永明体。对比之下,永明体更重声律,齐梁体在声律的基础上着重了辞藻。大体说,齐梁体是南北朝诗歌的代表,故谓之律化进程中的里程碑。
“宫体诗”,其“宫”源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南朝梁萧纲、南朝陈后主、隋朝隋炀帝、唐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代表的诗,宫体诗是一种有特定内容与风格的宫廷诗歌。延续了齐梁体的重声律、偶句、辞藻等特点。
三、什么是格律:
“格、式、律、令”多见于律法用语,但音乐、诗歌亦采用之。尤其律诗之“律”,就是取于中国音乐体系的“十二律”。“格”与句式有关,“律”与声音韵有关。
这一小节主要讲格律之“格”。有关“律”将在“韵书与押韵”一课中详细介绍。下面先介绍“格”的一些简单概念,细节将在以后的课程中逐步展开。
自南朝·梁沈约作《四声谱》、周颙作《四声切韵》后,汉语声调开始分为“平上去入”。彼时梁武帝召见周颙之子周舍,问“何谓四声?”舍曰:“天子圣哲是也。”该四字:天-平声、子-上声、圣-去声、哲-入声。
四声分为两类,“平”即是平声,“上去入”皆是仄声。但彼时尚无“平仄”这个术语问世。至晚唐空海禅师所著《文镜秘府论》中仍然只言“平”与“上去入”,也就是说,唐诗讲究四声。降至北宋,在吴可所撰的《藏海诗话》中始见“诸公多为平仄之学”的论述。由此以可见,我们今天说教的平仄,是一种两分法的诗格,是始自北宋。
不得不说,唐朝有唐朝的诗格律,宋朝有宋朝的诗格律。就格律所包含的内容而言,两者并无大不同。但唐与宋对“格”与“律”的意义划分有所不同。
唐朝的“格”内容十分广泛,包括:风格、意格、格调、以及格式。而格式又包括:句中、联中的规则,以及句间、联间的规则。概括地说,唐朝的“格”包含了一首诗的格式与意格,例如唐·徐寅说“詩有三格:情、意、事”。而唐朝的“律”则更多是关于语音方面的规则。
但北宋“诗格律”已不再涉及“意格”,而是将刚性的规则归于“格”,柔性的规则归于“律”。凡是刚性的,要严格遵守。凡是柔性的,可适当调谐。北宋重新定义“格律”之后,至今再未改变。我们今天研究的“格律”皆是指北宋流传至今的诗格律。
诗歌教材中的格律内容,通常包含如下:
北宋“格”包含:字数、句数、替对粘、平仄谱、对偶、偶句、押韵。
北宋“律”包含:声律、音律、韵律。
但本课程认为“格”的部分还应包含音节规则,“律”的部分还应包含意节规则。
有同学可能会问,“起承转合”是否属于格律的范畴。史上对此并无评说,本课程认为“起承转合”不是唯一的诗结构,也不具硬性的层次,故至少不归属于“格”。且四句制式的律绝也不一定采用“起承转合”结构。故本课程认为“起承转合”不宜列入诗格律范畴,而属于诗结构。
实则格律诗不只采用“起承转合”结构,也采用更广泛的“干枝”与“源派”结构。后两种结构将在中级课程讲解。本阶段学诗以学习“起承转合”结构为主。下面我们逐一简述格律的具体内容。
字数与句数:字数多指单句中的字数规定,即几言句。但也可泛指一首诗总字数规定。句数则指一首诗中的单句句数。
替对粘:这三者都是诗中平仄规则。粗略说:替,是关于单句的平仄规则,指偶数序位平仄须相反。对,是关于两个分句的平仄规则,指偶数序位平仄须相反。粘,是关于两联之间的平仄规则,指上联后句与下联前句偶数序位平仄须相同。在此只肤浅地介绍基本概念,这些将在第二节课伴随平仄谱详细讲解,那时更加详细、完整、准确。
对偶:是宋格律的概念。一联前后两句,按音节语音不同、按意节语义匹偶,就谓之对偶。
对句:是唐格律的概念。一联前后两句,按意节匹偶,就谓之对句。(语音属于“调声”)
偶句:简单说,以“对句”为基础,并附加诸多的要求。(会专门讲解)
押韵:诗是韵文学,凡称“诗”皆要押韵。句脚采用规定韵部的韵字就是押韵。
声律:是对诗中每个字“声母”的要求。
音律:是对诗中每个字“韵母”的要求。
韵律:指对押韵的各种要求。如要按韵书韵部押韵,以及韵字与内容的协调。目前我们皆依照《平水韵》押韵。韵字有阴阳、虚实、动静等之分。韵律还包括忌讳“倒韵、串韵、僻韵、窄韵”等诗病,触犯了这些,押韵就出了问题。
律诗成熟于唐朝,故史上有“唐律”一称。这个称谓实则包含“唐朝律诗”与“唐朝格律诗”。当我们言及“唐诗”这一总称时,不仅指唐朝诗作,也指具有唐诗风格、遵守唐诗章法的诗作。因此“唐诗”一词并不限于朝代,今人亦可作唐诗。
本课程中从基础到高级课程,皆以讲授格律诗为主。凡讲义中出现“唐诗”“唐律”“律诗”等,皆是指唐格律诗,或唐诗风格的格律诗。
四、平仄谱(又称平仄格、或平仄式):
律诗的句子谓之“律句”,律句必须恪守平仄谱。我们先学习七律平仄谱,五律平仄谱则可从前者导出。基本平仄谱只有四种,其它皆是在这四种基础上变化而成。我们先研究基本格式,其它格式将在以后课程中探讨变化。
为了陈述的标准化,我们先规定几个术语:
l
l
l
l
l
下列七言格律诗平仄谱之名称,皆以首句特点命名。仅首句“押韵”可称“入韵”。
1、平起平收式 (又称:首句平起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一联/首联/起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联/颌联/承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联/颈联/转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四联/尾联/合句
2、仄起平收式(又称:首句仄起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联/首联/起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联/颌联/承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联/颈联/转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联/尾联/合句
3、平起仄收式(又称:首句平起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一联/首联/起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二联/颔联/承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联/颈联/转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四联/尾联/合句
4、仄起仄收式(又称:首句仄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联/首联/起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二联/颌联/承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三联/颈联/转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第四联/尾联/合句
四种基本平仄谱中,唯有首句存在入韵与不入韵的区别。“平起”、“仄起”皆指首句第二字。这是因为偶序位是平仄的音节点,且多数情况下第一字可不论平仄所致(并不绝对)。因格律诗仅押平韵,故句脚为“平”就意味着是韵脚,为“仄”就意味着是白脚。
平起平收式:首句第二字为平,第七字为平。---首句平收,押韵。
仄起平收式:首句第二字为仄,第七字为平。---首句平收,押韵。
平起仄收式:首句第二字为平,第七字为仄。---首句仄收,不押韵。
仄起仄收式:首句第二字为仄,第七字为仄。---首句仄收,不押韵。
归纳:所谓“仄起”“平起”,皆是指首句第二字的平仄。所谓“仄收”“平收”皆是指首句第七字的平仄。利用这个规律,当我们确定了七言格律诗首句第二字、以及第七字的平仄,再根据“替对粘”规则,首句的句式确定后,首联的格式也随之确定。顺理成章,后续各句的平仄也随之确定。所以只需记住第一句的句式,后面顺势而为,自然会写出一联乃至全诗的平仄谱。
我们尝试以几句口诀来帮助初学者记忆:
起始定谱,二七为令。平仄交替,仪仗出行。
前后对比,上下承迎,抱一守律,顺势而成。
五律比之七律,其平仄谱类同,我们只需截取一句中的后五个字,即成五律平仄谱。五律也有平起入韵、仄起入韵、平起不入韵、仄起不入韵四种格式。我们仅以仄起仄收式(不入韵)为例展示:
五律仄起仄收不入韵式平仄谱: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强调:今后如不特别说明,本课程所言“唐律”“律诗”,皆指符合北宋格律的“格律诗”,即指:七言八句押平韵、五言八句押平韵的诗。唯在此前提下所言:诗律、诗格律、律诗、格律诗等意义才相同。
七言四句押平韵;五言四句押平韵的诗,称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因五言、七言一目了然,故又可统称“绝句”。因它们也遵守“替对粘”等规则,故也属于律诗范畴,也称“律绝”。对押仄韵,以及不拘“替对粘”的绝句诗则称“古绝”。
大家在课后阅读讲义,要结合于阅读唐诗,简单在诗句上标注平仄,慢慢熟悉可成自然。同学之间要相互交流,看看标注的是否准确。
五、一些与诗有关的说明
l
1、事:指史上:事件、故实、故事等,但须是有意义、可借鉴的事。
2、物:指人间物,广义的物包括“人事物”。“人间物”皆有情。
3、言:通常指一个单句有多少字。如五言句、七言诗等。“言”字本身就意味有规则。
4、句:又称一句、单句。《声调四谱》云“单句为句”。第一句特称首句,第八句特称尾句。但有两种情况为特例,起句、承句、转句、合句。此中“句”指两个分句。“偶句”之“句”也指两个分句。
5、联:由相关的两个分句构成,格律诗有四个联,联与联之间也有特定关系。
6、 字义:在本课程中特指字本义,又谓“字面义”。(形而下)
7、涵义:指历史注入的象征意义,一般指常义象征。又谓“字上义”。(形而上)
8、 事义:指具体故事的象征意义,一般指妙义象征。也谓“字上义”。(形而上)
9、 语义:本课程定义:语义=字义+涵义/事义。既含形而下,也含形而上。
10、 意群:指句中按语义与结构划分出的语言成份。同一意群中的语义关系紧密。
11、词与辞:古人称最小“表意”单位为“词”,称由句子组成的完整表达为“辞”。
12、 句式与格式:句式是只关一句的规则。格式则包括前后两句,乃至全篇的规则。
13、 形而上与形而下:《易》曰“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故又谓“器与道”,或简称“道器”。
l
诗中之物皆需有意义,但有“常义”与“妙义”之别。常义就是常道,妙义就是妙道。
“涵义”指超出字面的意义,是社会文化注入的象征,以及古代圣贤语录中对字义的延伸。如“山”象征“永恒”,“仁者”,又如“舟”象征“渡己”,“济渡”等。
所谓“象征”是指以具象表抽象,也就是以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概念或其它事物。如上述具象的“山”象征抽象的“永恒”,也可象征它物“仁者”。但抽象无象征,如“永恒”不能象征“山”。当“象征”十分明确,就谓之“象喻”。但两者并没有什么大不同,只是古文有“象喻”一词罢了。
“语义”=字义+涵义/事义。“语义学”是符号学的分支之一。“语义”可视为一种符号,而“符号”与“象征”在英文是同一个单词“Symbol
当触发了这个符号,便可链接到相应内容。如“灞桥”“折柳”,灞桥字面义是指长安东门外的一座桥。《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可知“灞桥折柳”是始于汉代的风俗。汉乐府就有《折杨柳》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唐朝时期,人们在灞桥上折柳送别,成为一种文化传统。灞桥因此被誉为“情尽桥”、“断肠桥”,象征着离别的忧伤和不舍。故点击“灞桥”或“折柳”这个符号,就链接到“伤离别”的场面。
l
四声分“平上去入”,而“平”又分阴平、阳平,大体对应普通话的一声、二声。“上去”则对应普通话的三声、四声。而“入”则在元朝《中原音韵》中已“入派三声”,此时规范的语音,成为今天普通话之滥觞。
南朝之前并无四声之说,所论皆为五音“宫商角徵羽”。因此史上以南朝为时间节点,称以前的诗为古诗、古风。我们阅读南北朝之前的作品,不可简单说以平仄,也不可以四声来校对诗句。
普通话中,一声称作阴平,二声称作阳平。而古人则是以“清浊”来区分“阴阳”,清音为阴,浊音为阳。大体说,清音声带振动小,浊音声带振动大。在清人的诗歌理论中,认为只有平声字区分清浊。本课程接受这个观点,并采用其说。本文中所言“清浊”皆指平声,以后不再作说明。
l
现代普通话可以追溯到以《中原音韵》为规范的元大都(现北京)官话。元大都官话属于北方音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入派三声”。但此时的语音已经偏离了中原雅音。
史上基本都以都城语音作为“官话”。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也是以《洪武正韵》规范的金陵雅音作为官话。明朝初期,金陵官话以中原雅言的正统嫡传,作为汉语的标准音。
明成祖朱棣夺帝位后迁都北京,迁南京贵族、富户、民众入北京。故金陵官话必然影响原来的元大都官话,在经过整个明朝后,形成了当时的北京官话。清朝都北京后,入乡随俗,也以此为官话,至清雍正年间,正式确立北京话为标准官话。清末1902年,诞生了“普通话”一词,但彼时不作官方称谓。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语音命名为“国语”。
1912年1月1日,民国临时政府都南京。1912年4月2日,临时政府又都北平(之后又有反复)。民国政府在北京曾召开“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了史称“老国音”的国音系统,并确定了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体系。
彼时“老国音”以北京音为主,但兼顾了各地南京官话特征,如入声等。故此时“国音”是一种北京话与南京话的结合体。平、上、去声调按照北京话,而入声则按照南京话,成为一个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复合语音。
1920年,由于《国音字典》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会使用,因此爆发了著名的“京国之争”。1932年5月,民国教育部正式公布《国音常用字汇》,确立了国语的标准范本,取消了大部分入声音。1949年以后的国语系统、普通话系统、华语系统,均源于这个时期的国语系统,但普通话中完全没有入声了。
新中国普通话标准音的采集地不在北京,而是于1953年,制定河北滦平县作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1955年,确定现代标准汉语名称由“国语”改称“普通话”,并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写入宪法,向全国推广。
历史变迁,音韵变化,我们今天难以复原古音,唯有采用普通话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以普通话交流,语音略有变化并无大碍。但诵读唐诗却不然。但令人惊奇的是,现代汉语的阴平、阳平竟然与古代阴平、阳平基本符合。致使以普通话诵读唐诗,仍然体现出韵律之美。真可谓千变万化皆天机,这不得不说中华诗歌的传承,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普通话拼音示例如下:
声调 |
阴平 |
阳平 |
上声 |
去声 |
轻声 |
调值 |
55 |
35 |
214 |
51 |
|
调号 |
1 |
2 |
3 |
4 |
|
符号 |
一 |
/ |
V |
\ |
|
拼音 |
m |
má |
m |
mà |
ma |
例字 |
妈 |
麻 |
马 |
骂 |
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