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原创杂谈 |
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
去年暑假七月底,我应邀到一所文化课培训学校给一个高一预科班上一节物理公开课。课后我了解到来听课的二十多名学生中,过半学生的中考成绩达到550分以上,甚至有两个学生中考成绩达到580分以上。成绩在550分以上者可上重点高中,成绩在580分以上者可上西安的五大名校。我纳闷:这么好的成绩,还用上预科班吗?我开始担心在预科班已学习过一遍高一物理知识的学生在开学之后的课堂上还能满怀求知欲、专心致志地听讲吗?
该培训学校的校长是我的老乡,我对他说:这些学生基础都很好,暑假参加了预科班的学习,九月份开学之后在高中的课堂上又学习了一遍,恐怕星期天他们就不会来同步辅导班上课了。
“不见得,”校长诡秘地微笑着说道,“将来学生是否星期天来上同步辅导班不在于学生本身的需要,而在于我们的宣传工作做得怎样。”
“是否参加辅导班的学习不在于学生本身的需要,而在于培训学校的宣传工作做得怎样!”我闻所未闻!
西安市大街小巷里都分布着各种培训学校,暑假还没开始,培训学校的宣传广告如雪花般漫天飞舞,招生广告词如王老婆卖瓜,自卖自夸。招生宣传员都经过系列培训,使出浑身解数不停地对家长鼓吹让孩子上预科班的必要性及正确性,反复强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在招生宣传员的蛊惑下被牵着鼻子走,乖乖地掏出了腰包。家长们忘了孩子学习的好坏关键是内因起决定性作用。这仅是是中国教育现象的一个缩影,别的城市也会这样吧?
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国外都把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旅华多年并在华娶妻生子的英国著名出版人马克.基多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的文章,声称准备携家带口从中国撤退。文中他特别尖锐地批判了教育问题,指出中国的基础教育只是一个“考试中心” ,孩子们的天赋“被榨干”。
一个在国内高考落榜的男孩,却被美国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录取,并给予全额奖学金,这名学生花了很多精力建立了公益组织,支援西部教育。哈佛大学对此解释:我们需要的是改变世界的人,而不是只会考试的人!北京一个高考理科状元,申请了美国11所名校,竟被全部拒录。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了。
如今一年一度的中考、高考即将来领,各个培训机构呈现出火爆的场面,家长们勒紧裤袋,省吃俭用也要掏高价把孩子送进补习学校补习,效果真能如宣传广告上鼓吹的那么好?
怪不得一位教育界人士感慨道:中国的孩子不是输在起跑线上,而是累死在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