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勿轻言是非
标签:
悟妙法师智者轻言是非苏东坡王安石京城黄花文化 |
分类: 心灵感悟 |
智者勿轻言是非
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按大乘经论的要求,不能随便说人过失。当然一句也不说,有些人恐怕做不到,但至少也应调查清楚,看你说的是否属实。不然,把道听途说的内容,加上自己的想象编出一个精彩的故事,然后在有关媒体前大肆宣传,那么话传开来之后,会越传越离谱,对别人的伤害也非常严重。
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有时就算是耳听的谣言,重复的人多了,也能使人信以为真。古代就有个“三人成虎”的故事:
魏王道:“我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将信将疑。”
庞恭又说:“倘若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我相信了。”
庞恭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离魏国比这里的街市远多了,议论我的又不止三个人,如果我走后有人说我坏话,希望大王明察才好。”
魏王道:“一切我自有分寸。”
后来太子结束了人质的生活,但魏王果真听信了小人谗言,没有再召见庞恭。
过一会儿,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先吃。孔子善巧地说:“我刚刚梦见先君了,故应把干净的食物先供养再吃。”(类似于佛教中的“献新”。)颜回马上回答:“万万不可!刚才有土灰掉进锅里,我虽把它抓出来吃了,但饭已经弄脏了,所以不能供养先君。”此时,孔子才知道错怪颜回了。
事后,孔子深有感触地叹道:“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弟子记之,知人固不易矣。”也就是说,我相信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有时并不可靠;我依赖自己的心,但心分析的有时也靠不住。弟子们要切记:了解一个人,本来就不是很容易的!
所以,我们凭分别念判断别人的好坏,不一定特别可靠,很可能杂有不实的成分。去年,智悲学校施行德育教育,并在年底评选了“德育奖”。但我事后私下调查,好多班主任根本不了解情况,最坏的孩子反而得了一等奖,最好的孩子却挨了批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事比较复杂。我们自认为六根的对境真实不虚,眼睛看到的、心里判断的,应该不会错,但最终也不可靠。佛陀在《三摩地王经》中云:“眼耳鼻非量,舌身意亦非,若诸根为量,圣道复益谁?”意思是,凡夫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不是正量,如果是正量的话,那圣道还能利益谁呢?佛陀还在有关经典里说:未获圣者果位之前,凡夫人的根识决定有错误。
其实就算是大成就者,显现上也有不成熟的地方。文殊菩萨的真正化身,显现上尚有智慧不成熟的情况,那我们凡夫判断错误就更是在所难免了。所以,不要认为自己所见所闻都千真万确、不容怀疑,给别人讲话的过程中,也一定要小心谨慎。
以前,苏东坡到王安石那里拜会,恰好他不在家,苏东坡就呆在他书房等候,看到书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风吹过园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犹如黄金铺满大地。苏东坡不由得暗笑当朝宰相连常识都不懂,菊花开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他在诗句下面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说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会落瓣,请诗人你仔细审查一下。
所以,判断一件事或一个人,务必要先详细观察。尤其是修行人,在不了解真相之前,千万不能轻信谣言、随便乱说。《毗奈耶经》中讲了很多诽谤出家人的公案,不管是有因诽谤,还是无因诽谤,都是戒律中所制止的。因为即使你亲眼见别人不如法,也不一定是真实的,这背后或许有不为人知的隐情。因此,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正如刚才所言:“知人固不易矣。”
我们作为大乘修行人,应当时时牢记《佛子行》的教言:“以惑谈他菩萨过,则将毁坏自功德。”对每个人都应观清净心。一旦见到或听到不如法的事情,开口之前要先想想。倘若你觉得确实没有错误,有必要时才可以公开,没有必要的就不要讲。总之,一定要用正知正念守护根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