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电影产业还需内外兼修

(2012-03-01 10:18:35)
标签:

娱乐

张艺谋

中国

影院

院线

it

分类: 中广互联
来源:中广互联独家 作者:冯颖 作者单位:中广研究

  导言

  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据悉,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以IMAX和3D电影为主;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传说中的“狼”真的要来了,是喜是忧、是福是祸、是利是弊,一时间引发了国内电影产业界热议。要理解这一事件的影响,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国内电影产业链的发展格局。

 

  中广研究试对国内电影产业链构成、发展现状以及产业链各方利益纠葛进行梳理,并探讨中美电影新政产生的影响。

 

  产业链构成

  简单地说,电影产业链是包含电影投资、电影制作、电影发行、电影放映、后续版权交易及衍生品开发的整体链条的统称。现阶段,标准的电影产业链主要由内容提供商(制片商、外包内容供应商)、发行商、终端渠道商构成;电影收入构成主要包含票房收入、广告收入、衍生品开发收入、转播、网络版权等收入构成。

http://www.sarft.net/userfiles/images/2012/02/AEJJRCLPYDFSNWGZ.jpg
图1、我国电影产业链示意图 来源:中广研究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国内电影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的电影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快速而持续地增长。在2011年,全国生产的各类电影的总产量达到791部,电影票房超过了131个亿,比2010年增长了近30%,这也是自2010年以后,中国电影业的票房第二次突破了100个亿,全球排名排在第三位。且由于近年来国内电影产业的发展,让影院建设也成为资本追逐的热点,2011年,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银幕3030块,平均每天增长8.3块银幕。截至年终统计,全国城市影院数量突破2800家,银幕总数达到9200多块。

 

  但随着国内电影产业整体规模的快速发展,产业各环节之间的不配套和产业基础薄弱的问题也暴露出来。在光鲜的市场业绩背后,各种危机与隐忧逐渐显现。

 

  首先,制片环节的发展遇到瓶颈。从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影片《英雄》开始,我国电影便迈入了所谓的大片时代,明星片酬的飞涨、外国团队的加盟、3D技术的普及等都使得国产影片的制作成本不断上涨,市场的扩大不足以支撑制片成本的上涨,票房收入已不能为片方带来可持续前进的收益,甚至难以回收成本。同时,高质量的国产影片缺位,粗制滥造的影片遭到观众们的鄙弃和不满,国产片单片票房普遍难以走高。

 

  其次,影院经营管理难度加大。众多新影院的出现,加上同期上映影片的同质化,让影院之间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与此同时,影院用地租金和人力资源成本不断走高,这些均让院线和影院的经营管理捉襟见肘。中广研究认为,影院建设热潮需要随着市场的发展逐步回归冷静与理智,在圈地热潮比拼数量之后,差异化竞争才是未来影院和院线发展的重点。

 

  第三、产业基础薄弱。与影院建设的火热势头相比,观影人群的增量并不如人意。2011年,城市主流影院的累计观影人次为3.6亿左右,平均每人两年才走进影院观影一次。这表明当前影院观影消费仍局限于少部分人,电影还没有回归大众消费的行列。这一方面说明国内电影市场仍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同时也说明国内电影产业的根基还相当薄弱。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电影产业内各环节之间的不同利益诉求和分歧开始显现。

  产业各方利益纠葛

  去年年底,张伟平和八大院线就《金陵十三钗》票房分账的争执引来关注无数,广电总局电影局下发的《关于促进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992号文)更是引发多方激辩。影院占大头的分账比例一直让制片商不满,制片方称“好莱坞分账都是向制片公司倾斜的,中国为什么不行?如果没有足够的利润来周转和循环,很多制片公司无法运转,对电影市场的发展不利”。而院线对此的态度是“影院地产价格的上涨使经营成本快速增长,且与西方电影市场不同,我国影院几乎只能靠票房的单一收入,片方提高一个点的分账比例,就意味着影院要损失一大部分利润,我们肯定会死守这块阵地。”双方各持一词,现在矛盾的焦点,都指向中国电影发行体制中的利益分配问题。

 

  在电影的行业中,制片方的地位类似商品的制造者,主要向影院提供电影。而院线的地位类似于经销商,通过控制零售商即影院销售电影来获取利益。在实际运行中,影院可以自由选择播出电影的时间和场次,但电影却几乎只能通过在影院播出来得到回报。这样的生态链也就造成了一个结果:没有底气的电影,通常更需要院线给出更多的资源去帮助销售。而受到追捧的电影,则在与院线的对话中有着更多的话语权。

 

  按照2008年12月19日广电总局电影局发布的《关于调整国产影片分账比例的指导性意见》,原则上制片、院线、影院分别拿到票房的比例,是电影总票房扣除5%的电影专项资金和3.3%的营业税后,在剩下的91.7%的票房里面按43%、7%和50%的比例进行分成。但实际情况正如上面分析的,不是所有的影片,制片方能到43%的分账比例,根据影片的强、弱势分成比例一般在38~43%之间,只有如张艺谋、冯小刚这类金牌大导演才能保证按上限43%的比例分成;而不具竞争力的小片在与院线谈分账比例时往往处于弱势地位,自身利益容易受到挤压,经常是按下限38%的比例分成,这使小片在本来观影场次和人数就少的情况下,进一步加大盈利难度。

 

  且由于过去部分院线直接由省电影公司改制而来,很多影院以加盟形式进入院线,院线为了增加影院数量,提升份额和话语权,盲目增加影院,这时影院就待价而沽,导致院线分账比例下降而让利于影院;院线正常情况分账比例可分到7%,但实际上分账比例一般在2%~7%之间,对高票房强势影院让利情况下可能分账比例会降低到0.5%;院线间为争夺影院造成的恶性竞争,最终又可能挤压上游制片发行方的分账比例,导致整个产业生态恶化。

 

  基于三方这样的利益纠葛,992号文提出“为进一步平衡电影制片与发行放映的利益分配水平,建立符合市场规律的电影投资与回报体系,电影院对于影片首轮放映的分账比例原则上不超过50%。”这一意见的目的就显而易见了。在现阶段,控制影院的分账比例,使院线的分账比例回复到正常,影院与院线的分账比例如果能确定在要求范围内,就可以保障制片商的利益,有助于改变过去中小影片制片方票房分成比例较低的不公平待遇,以更好的保护中小影片制片方的利益,这样就可以带动制片市场的热情,制作出更多的好作品,票房不应该完全由几部大片支撑,更多的国产单片票房的提升,才能促进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

 

   中美电影新政的影响

  在国内电影产业各方为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争夺时,中美电影新政的消息一传出,立时又引起了新一轮的热议。业界对新政的态度一方是拍手利好,认为新政策将促使电影市场带来重新洗牌,迫使中国电影提高制作质量;一方则表示“压力山大”,中国电影的空间将受到严重的挤压,而影片的成本也会随之上浮。

 

  此次新政有两部分内容非常引人注意,一是中国每年将增加14部美国进口大片,二是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从13%提高到25%。

 

  对于美国电影配额提高到34部这一政策,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这将使国产影片的生存和放映空间遭受进一步的挤压。其实国内电影人不必为此惊慌,国内对国产片的基本反映时间是有政策保护的,在《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就提出落实国产电影年放映时间不低于年放映时间总和2/3的规定。且到了重要档期,比如贺岁档,中影和华夏非常理智的不发行分账大片,给国产影片留出了一个好莱坞大片的真空期。

 

  另外,长远来看,好莱坞大片是“狼”,但更会产生“鲶鱼效应”,竞争可以促使国内电影人在电影制作理念和制作水准方面有所提高,为保证资金回收,国内制片企业势必加速拓展海外市场以及票房以外的收入,比如版权收入以及电影衍生品的收入,改变完全依赖电影票房回收的不利局面。尤其是一直被视为电影业毒瘤的盗版问题,国家相关部门将不得不重拳出击,以确保制片方的版权收益;将进一步促使电影人,乃至整个电影业对观众和市场的重视;更为激烈的竞争将打破垄断,使更多的企业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与此同时,与好莱坞电影企业的合作,也可以让国内电影人在更高层面放眼全球观众和市场。

 

  而对于美国电影分账从13%提高到25%,这个调整幅度看上去很大,美国片商的分成几乎足足提高了一倍。但其实也没有那么夸张。对于国外分账影片的提成有一个复杂的公式,票房在4500万以下,按13%的比例提成,之后每过1000万,加0.5%,但不能超过17.5%。也就是说,超过1亿2500万部分,以17.5%来分成。这也就是为什么网上有消息称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提高了7.5%。且如果给国外出品方的分成提高到25%,提高的这7.5%必然由国内发行方、院线和影院一起分担,不会全部转移给其中的某一方。国家广电总局和电影局必然回出台相应的细化措施,对各方利益进行平衡。

 

  不管如何,现在新政实施的细节还没有最终公布,从确定到实施也还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电影产业的各个环节也应该面对新的政策作出合适的调整,不管是利大还是弊大,促进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才是政策的最终目的,提高国产电影的质量才是发展的关键。

 

  小结

  综上所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内部存在很多问题,产业链基础薄弱,行业内利益分配矛盾加重,现在又面临美国大片对市场的冲击,竞争将进一步加大。我国电影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这一关键时刻,我国电影产业还需内外兼修,不断完善电影大产业链的发展模式,打破票房“独大”的局面,使产业价值链得到延伸,逐渐形成一个利于电影产业健康发展的体系。

 

  这些都需要电影业从业人员的不断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和鼓励。这条产业链上将有无数的机会等待我们去发掘,也必然充满了挫折和坎坷。

 

  (注:详细的电影市场数据及产业价值链如何延伸将发布在《三网融合月度精粹》2月版,如有需要请与中广互联会员部联系)

 

原文链接:http://www.sarft.net/a/39926.aspx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