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有意义的听课
(2025-03-25 09:53:49)
2月27日下午,我随文联的几位老师一起到省人民大会堂听刘震云老师讲课。初次知道刘老师,是在青葱岁月,那时一位文友送我了一本刘老师的《故乡天下黄花》,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部小说,单从文笔看,感觉作者像个温婉的女子,对那个特定时期的中国农村描写的极为细致深刻。可惜后来几次搬家,把这本小说弄丢了。
后来再接触到刘老师的作品,那就是看他小说改编的电影,印象最深的是《手机》里的严守一,一个事业上成功,感情上失败的男人,这样的男人,在现实中确实存在,并且占一定比例。至于《我不是潘金莲》,刘老师把一位一根筋的女人,描写的入木三分,一个女人因为执拗毁了自己的一生。虽然她的倔强、坚韧是优点,可一个人总是在烂事上纠缠,却是不可取的。《1942》是一部很沉重的小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作为一个河南人,小时候没少听祖母将外出逃荒的事情。什么啃树皮,吃矸子石,吃了拉不出来,饿死人的现象是屡见不鲜,那个特殊时期,普通老百姓的命运着实悲惨。
原以为刘老师是讲怎么把小说写好,就像平时网上那种简单的授课,没想到是我肤浅了。刘老师首先讲了文学的底色是哲学,要用质朴的语言讲出深刻的道理,一个优秀的作家一定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有哲学的支撑,语言艺术、文学修养远远没有背后思想的重要。刘老师还说了一句,哲学停止的地方,文学就出现了。这句话我当时没听懂,直到回来后,几个文友讨论,我才弄明白。我总是粗俗的把哲学定义为抬杠,也就是争论。刘老师说了,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对和错,也没有永远的对和错。这些运用到文学中,也是一样的道理。
刘老师风趣幽默的谈吐,时不时在两千多人的会堂引起笑声。此次听课我受益匪浅,也知道了自己的差距不是一星半点,一个小说的结构是最重要的,见识不够,结构就很难搭好,还是要继续好好读书,增长见识。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