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事物如同星辰,闪烁着独特的光芒,照亮我们心灵的角落。《溱洧民间文艺》,于我而言,便是那颗最璀璨的星。
二十年前,我和梁冠山老师都在红十字中心医院上班。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梁老师问我会不会写故事,说民协刚办了本杂志叫《黄帝宫文艺》,说实话,我那时真的不会写故事,可我是个不服输的人,也不愿错过这个机会,就告诉梁老师说让我试试。
下班后,我就开始回忆小时候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然后开始动笔。可事情并没有如我想像的那么容易,因为写惯了小说,写出来的故事,充满了小说的味道,语言也是小说的语言。无奈,我揉碎了一张又一张稿纸,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终于完成了两篇故事,当我把稿子交给梁老师之后,心里满是忐忑,不知稿子可不可以过关。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稿子居然发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当我拿到第一期《黄帝宫文艺》,虽然它的封面并不华丽,却透着一种质朴的美感。看到自己写的故事变成了铅字,比在省级以上的杂志发了小说诗歌都要开心。
后来,我就期期为《黄帝宫文艺》写稿,稿子成功率还是蛮高的,我知道是几位编辑老师对我的鼓励。这样也大大提高了我的积极性,慢慢地,我对故事的驾驭能力也成熟了。随着我加入民协,认识了几位前辈,也更加热爱民间文艺活动了。期间高力升主席对我的民间故事创作,给予了不少帮助,由于马遂昌主席的信任,我还参与了校对工作。
每期杂志的到来,都像是久别重逢的挚友,带着满满的惊喜与感动。我常常坐在窗边,阳光透过薄纱,洒在杂志上,文字在光影中跳跃。那些动人的传说,如同山间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那些精美的插图,似一幅幅流动的诗篇,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黄帝宫文艺》几经更名,最终定名为《溱洧民间文艺》,作者的队伍在不断扩大,发稿的版面也在不断增加,但有一条没变,就是它始终是我们新密人的杂志,讲述的永远是我们新密的人和事,因此,我们新密人都爱读,也都喜欢它。
前几年,杨建敏老师接任民协主席以后,《溱洧民间文艺》改成了彩印。当我看到它从黑白印刷变为彩印的那一刻,我的眼前仿佛被重新点亮,一切都变得鲜活和绚丽起来。封面的色彩在阳光下闪耀,像是一个梦幻的世界,等待着我去探索。每一页都像是精心绘制的画卷,文字在色彩的映衬下更加生动,仿佛有了生命。那些曾经只能用文字描述的场景,如今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我深深地感受到彩印带来的震撼与美好。
是梁冠山老师的牵线,是《溱洧民间文艺》的带动,让我走上了民间故事创作的道路,由此让我懂得了好多民俗民风。《溱洧民间文艺》陪我度过了无数个日夜,我与《溱洧民间文艺》的故事还在继续。溱洧河畔的柳絮又飘起来了,像一场温柔的雪。我也将一如既往地参与新密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工作,多采风、多写稿,为《溱洧民间文艺》越办越好尽一份绵薄之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