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校对N多年
(2023-03-24 16:32:06)
作为一个县级作协的副主席,经常被安排去做一些校对工作,有时候有报酬,有时候是义务劳动,早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县级杂志,一是稿源有限,二是为了鼓励新作者,因此稿子质量普遍不高,所以校对是一件很麻烦的事。
做校对的是几个老作者,其中一个比较墨守成规,遇到新写法,比如网络词汇一类,她都会改掉,变成比较通俗的用法。甚至对于那些明显的人情稿件,她恨不得重新给人家写一遍。而我心里很明白,一个作者,对于自己的稿子,那是看的就像自己孩子似的金贵宝贝,你随意改动,人家心里不定多恼恨,还有一种原因,就是非自己擅长的题材,比如古体诗,本来就短,你若不是太懂,随意改动就会闹笑话,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如果有必要,我都会主动联系作者问清楚。有人说越是基层工作,越是干的卑微,对此我深有体会。
都说活干的越多,越容易落埋怨,遭人非议,事实确实是这样。总是有声音说我在校对中,改动的太少,我听了只想笑,校对工作是以改动多少论功行赏的吗?如果一篇稿子被改得面目全非,要么是稿子太垃圾,要么是校对人员太无知,哪一种结果是主编想要的呢?恐怕都不是。一个校对人员的职责,是对稿件的语法、修辞存在的错误和问题进行清除,对错别字或多余以及遗漏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等进行检查和修正,而不是把作者的原意都改掉。
曾经我也是恨不得把一篇稿子用红笔圈满,那时我年少,去找一位做教师的亲戚玩,她说:“知道你作文写得好,来帮我把学生的作文改一下。”我很认真的把那一堆作文批改了一遍,除了极少的几篇,其余的大部分被我用红笔圈满了,有的写的文不对题,我几乎把那些作文重写了一遍。亲戚看完我改的作文,哭笑不得,说:“你只改错字就行了,文不对题你批注上即可,密密麻麻改这么多,打击学生们积极性。”我当时年轻气盛,说:“没写重做就不错了。”
现在回想起来,感觉自己很可笑,再说如今的校对,其实稿子如果太差,就可以不用,既然用了,应该都是没啥大问题,改动错别字,以及明显的句子错误就行,校对工作,尊重作者原意是基本前提。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