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好课一定要有不同的声音

(2013-05-10 16:06:20)
标签:

课堂

概念

个性

不同

教育

分类: 我的博文
         好课一定要有“不同的声音”
                           山西榆次  张建新

    前不久,我参加了一次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并完完整整地听了一节六年级的语文课——最大的麦穗。

    且不说,本课(最大的麦穗)内容纯属“伪命题”。
    单说,此课经过精心反复的打磨,呈现了一个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一环扣一环地出现“格言名句”、一次又一次地“顺利出彩”,最终升华到“追求最大的麦穗、把握最大的麦穗”这样高度的人生哲理上。

    这是一堂完美的课吗?课应该这样上吗?
    回到家,我翻来覆去地想啊想,总觉得完美中缺了点什么。忽然“不同的声音”在我耳边回响,是啊,一堂课上只有共识,没有不同的声音,这本身就不正常。原因很简单,这样的示范课往往是要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打磨的。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课堂设计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要求课上不能出现意外的过程,是一个完全要求教师掌控的过程,是一个井然有序的过程,更是一个让所有学生能答出标准答案的过程。这个过程必然让学生失去激情、失去发出不同声音的勇气、失去挑战的快乐,必然导致学生的思想懒惰而一味顺从,必然导致一言堂。

    “巧妙”使整个教学过程变成了“平铺直叙”,而全无过程中的曲折、思索和惊喜。更不可能看到组员(主体参与)讨论的针锋相对。

    德国教育家布列奇卡曾经说过,教育不只是一种“产品概念”,更是一种“过程概念”,是反映活动过程属性的概念,教育“是一种影响;是一种传递人类文化财富的过程;是一种引导的经过或过程;是一种形成的过程”。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体验、参与、内化的过程,不能用简单的“灌溉”来完成。我们的教育要有对鲜活生命最起码尊重,要有对个性差异最起码的理解,要有对自然生长规律最起码的认知。
 
    此时,我不禁想到了“佳作天成”。历史上不少书法名作,无不是偶然写就;无不是在无意之间。如:被尊为“中华第一帖”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比《兰亭序》的书写时间早79年),本是陆机写给朋友的普通信件;天下行书第二,颜真卿的《祭侄稿》辉耀千古的价值就在于坦白真率,是以真摯情感主运笔墨,激情之下,不计工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创作的典范。
    书法创作,正是以情感主运笔墨,一切基于心性的驱使,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深刻的意蕴是融情入书的结果,“情不真则物不能依而变,情不深则物不能引之起”(刘永济《词论》)。唯至情、至才、极思,“情方得以畅宣,物方得以具露。”尤其触物类情而发于不自觉者,更能创造出生动感人和新奇美妙的作品。故至上之佳作,必系于深情,笔虽简而意工,貌或丑而情真,其感人的程度决定于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力度。
 
    课堂又何尝不是如此。课堂本是师生情境交融之地、是疑惑和体悟的思维碰撞、是心灵自然荡漾的奏鸣曲。只有在“忘情”状态下、无意识之中才可能产生出无比优美的效果。
    只有让每个孩子能在自然而然中、勇敢地发出不同的声音,我们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只有个性差异才可能让世界精彩无限。
 
附:《平复帖》《兰亭序》《祭侄稿》中无不有“瑕疵”,正是“真实”才得以成为“佳作天成”。
 
http://s16/mw690/5fb73e23tdcce9a7049ef&690                               《平复帖》

http://s11/mw690/5fb73e23tdcce9ae9788a&690                                  《兰亭序》

http://s2/mw690/5fb73e23tdcce9c961b11&690                                  《祭侄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