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郎口“旋风”迷了学者的眼
文/张建新
http://s13/mw690/5fb73e23h0078d4d505cc&690
曾几何时,杜郎口中学的改革经验让半个中国的学校校长、老师为之倾倒,导学案成了很多学校课改之范本。
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其教室的布局、课堂教学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没有讲台,只在教室布置了前、后和侧位三面黑板,学生课桌摆放成六个组块,每个组块都放着五颜六色的粉笔头。
课堂上教师不讲课,学生或站、或坐、或不停的自由走动,但却神情专注。学生敢问、敢说、敢爬黑板、敢下桌讨论,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读、说、议、评、写贯穿始终的课堂学习环境,学生参与人数多、密度大,他们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因学习而发,都为学习而发,他们在同一“起跑线”上交流思想、研究问题、心灵相约、生命相遇——这里的课堂完全是学生的舞台。
杜拉口中学和洋思中学都是在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的背景下改革,以非凡的气魄作出了许多非凡之举,围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践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
我们不能不承认,这种“另类”的课堂教学确实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益,取得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当很多学校改革都陶醉于模仿“导学案”的时候,杜拉口中学又一次刮起了“革命”的旋风,取消导学案。让太多的追随者迷失的前进的方向。
导学案的出现,是引导课堂教学从“教中心”向“学中心”过渡,是课堂教学改革的一个标志。
我们应该知道“导学案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案”。且不说,导学案的设计来自于教师的对课标、对教材的自我主观理解;且不说,导学案的产生来源于一个“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生源差”的背景之下;且不说,导学案出现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思维的拓展。不可否认,这样的改革让一个薄弱学校的学生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难道学习成绩提高或考上好大学就是成功?这就是幸福吗?)。
我这样认为,无论来自于什么地区、什么学校的教师到杜拉口中学取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学会提高成绩,很少有带着为了本真的教育目标来学习。因此,就出现了“拿来主义”、“照搬照抄”。当杜拉口中学意识到导学案的弊端而断然取消导学案的时候,这些盲目的追随者顿时慌了手脚,不知所措。
在此,我强力建议:教育教学改革不能盲目追随、不能盲目崇拜、不能盲目模仿。一定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变盲目为理性、变模仿为借鉴、变拿来为甄别。
因为,无论是洋思中学(最重要的是落实知识方面做的好)经验,还是杜拉口中学(最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的展示自我平台有其独到之处)经验,都是来自于薄弱学校,无论怎样他们和我们一样也都是改革的探索者、践行者,我们都在苦苦地寻找一个能培养出杰出人才的有效途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