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变“自留地”现象
文/张建新
最近,我们小区的草坪被“瓜分”成一片片“自留地”,一派“繁荣景象”。
http://s12/bmiddle/5fb73e23ta88abcaaf85b&690
去年,小区内的一位退休老人看到草坪上有一些不长草得空地,觉得怪可惜的,于是,小心翼翼地开辟了不到2平米的“自留地”,种上了香菜、西红柿,每天浇水施肥,呵护着、盼着“苗苗”一天天长大,等成熟后就你一个、他一个地都送给了邻居,其乐融融。
http://s8/bmiddle/5fb73e23ta88ad1f2e597&690
看到“自留地”的存在,一些人就怂恿:再开的大一些吧,发正小区没有管。于是,又扩大了一倍的地方,可是,有人看到后,就在旁边也开挖了一片空地,据为己有。不成想,没过两个星期,草坪上马上多了7、8片“自留地”,后来,竟然,出现了外来户抢挖现象。不得已,本单元住户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不受到侵害,写出了:“不是本单元住户,不得在此种菜”的牌子。
http://s5/bmiddle/5fb73e23ta88aa7b503c4&690
牌子上写着:“不是本单元住户不得在此种菜”
这个现象,让我想起了学校教室的“破窗效应”。那么,何为“破窗效应”呢?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进行过一项试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摆在帕罗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布朗克斯街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一辆,他把车牌摘掉了,并且把顶棚打开。结果这辆车一天之内就给人偷走了,而放在帕罗阿尔托的那一辆,摆了一个星期也无人问津。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一些不良风气、违规行为就会滋生、蔓延且“繁荣”。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破窗效应”。
http://s13/bmiddle/5fb73e23ta88ac9e633bc&690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细节对人的暗示效果,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必须慎重对待并及时修好“第一块被打碎的窗户玻璃”!这扇破窗在传递着会导致不良现象无限扩展的信息。我们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很小的“过错”,认真分析其实质,如果对第一块破窗不闻不问、反映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种有损班集体利益的行为就会滋生出来,甚至导致某种程度上的无序状态。
http://s1/bmiddle/5fb73e23ta88acbedddd0&690
所以,有经验的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他应懂得,一个班级如果在建设初期疏于管理、放任自流,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班级风气、成绩也会每况愈下,即使以后花很大的精力也难以把它纠正过来,特别是对一年级学生来说,几乎是一张白纸。
因此,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作任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破窗效应”的出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