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教学反思
(2013-05-20 15:47:13)《根据比例尺求实际距离》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比例尺、知道了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解决生活中相应的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内容较多,要求学生能读懂平面图,理解比例尺的一般意义,通过交流理解不同的算法及相互间的联系。重点掌握求实际距离的方法,体会不同方法的思路,并逐步优化解题方法。针对这节课我反思如下:
一、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我先创设了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课的学习。导入新课时我说:“今年暑假王阿姨准备到首都北京去游览,我想请同学们应用比例尺的知识,根据墙上的这张中国地图,求出我省的太原市到北京的距离是多少千米?”然后我让一个小组的4个学生上台协作动手测量出太原到北京的图上距离,并找出这幅图的比例尺,要此基础上老师归纳板书出例题:在比例尺1:6000000的地图上,量得太原到北京的距离是否8.3厘米,太原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
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能按给定的比例尺求相应的实际距离,而准确把握比例尺的意义,是计算实际距离的依据。由于学生对比例尺的意义会有不同的解释,因而出现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教学时,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说说自己对比例尺的理解并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汇报交流时学生出现了以下一些方法:
有的学生会把数值比例尺转换成线段比例尺后再列式和计算;有的会从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倍数关系进行思考;有的会用解比例的方法解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交流,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但是在合作交流时个别学生没有参与讨论,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
三、巩固练习时,让出现问题的学生把自己的方法写在黑板上,以便生生之间发现问题,让学生指出问题,讲解自己是怎么想的,那些方法不正确的学生更容易听懂。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与他人分享快乐,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多方面发展,而方法错误的学生也能获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