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回味的《西津渡古街》

位于镇江城西的云台山麓,是依附于破山栈道而建的一处历史遗迹。
西津渡古街是镇江文物古迹保存最多、最集中、最完好的地区,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这里共有文物保护单位
12 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1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
主要景点有:昭关石塔、四道券门、古渡口、待渡亭、古街等。
全天开放,地址:镇江小码头街。
《待渡亭》就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
呵呵!一场雷阵雨让我们体验一下古人避雨的感受,我们可不等渡船哦,只是祈祷老天快快停雨呀!
西津渡古街全长约 1000
米,始创于六朝时期,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的建设,留下了如今的规模,因此,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西津渡,三国时叫“蒜山渡”,唐代曾名“金陵渡”,宋代以后才称为“西津渡”。这里原先紧临长江,滚滚江水就从脚下流过。清代以后,由于江滩淤涨,江岸逐渐北移,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脚下的超岸寺旁。
当年的西津古渡现在离长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离。
传说当年乾隆皇帝也曾经在这座《待渡亭》里停留。大臣们怕皇帝寂寞无聊,特地备下渔具让皇帝钓鱼消遣。那天乾隆皇帝的运气好得出奇,频频有鱼儿咬钩,所以收获颇丰,乾隆爷自然十分开心。原来手下人暗中在水下布下一张大网,网里放了一大群鱼,乾隆一而再再而三地得手这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把《待渡亭》称之为钓鱼台。
沿着古街一路往西走,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两层小楼把我们带回到那笙歌曼舞的年代。

古街上的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迹。砖木结构。

飞檐雕花的窗栏一律油漆成朱红色,给人以“飞阁流丹”的感觉。
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
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
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
《昭关石塔》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等全国六位知名专家考古鉴定,一致认为《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最久的过街石塔。
这是一座元代建造的过街石塔。据专家考证,为元武宗海山皇帝命建造元大都白塔寺工匠刘高主持建造。石塔塔基的东西两面都刻有“昭关”两个字,故称“昭关石塔”,也有人称之观音洞喇嘛塔或瓶塔。昭关石塔高约5米,分为塔座、塔身、塔颈、十三天、塔顶五部分,全部用青石分段雕成。
救生会旧址是一座二层青砖的宋代建筑 , 端庄气派。
西津渡古街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的维修和保护,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1
年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项目奖。
这短短的几百米长的街道上竟有各式店铺 150
多家。从行业种类上看,大致有饮食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有文化方面的,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为船家服务的店铺,诸如木匠店、缆绳店等。解放前这里还专门设了一个警察分局,这些林林种种的店铺加上救生会和救火会,简直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

相传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曹操率百万精兵强将南下,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形势十分危急。在蒜山顶上的亭子里,两位传奇人物从容地商量着对策。他们约定各自在自己的手心里写一个字,以决定对付曹操的策略。这是一场智者的交流,当他们亮开手掌时,掌心里不谋而合地都写着一个“火”字。于是,历史的长卷里就有了一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这就是人们至今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战役。这两位传奇人物就是诸葛亮和周瑜。
因此,这座小山就叫“算山”,这座亭子就叫“算亭”。当时山上长满了泽蒜,所以习惯上称蒜山。

仿古建筑戏台

前往《英国领事馆旧址》的小路。此处暂时还没对外开放。

英国领事馆旧址是座19世纪后半叶的拱券廊式建筑,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绪15年(1889)正月初六,由于英国人无端殴打中国小贩,数千被激怒的镇江民众愤而焚烧了领事馆。现在的主楼是清政府赔款于1890年重建的。
英国领事馆系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也称“东印度式”建筑,顶端中央的横额上刻有“1890”字样
1927年北伐军兵临镇江,镇江人民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帝国主义在镇江享有的特权。

随着长江水势的变化,隋唐之前阔达40余里的江面到宋代剩下18里,至民国之时镇江北面的江心已经淤积一片新的陆地,触峡的航道是江沙淤积愈加严重,又是数几十年沧海桑田,如今曾紧邻码头的《西津渡街》已远离江水,沿江北一线排列的众多码头陆续迁移,在镇江城区再也看不到码头的痕迹,渡口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
为了纪念《西津古渡》曾经的辉煌,人们将这条码头附近的街道命名为《西津渡街》
昨天已经成为历史,西津渡古街如今已注入了时代的内涵,赋予时代的活力。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古迹,古朴的生态,淳厚的民风,传统的商业,一切的一切都焕发出一种令人难以言喻的活力。

《西津渡古街》正以它独有的魅力强烈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和考古工作者的目光。这就是令人回味无穷的《西津渡》。
{《西津渡古街》资料来于网络}
芳芳·文·摄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