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名园—— 菽庄花园
——厦门之旅(五)

观光《菽庄花园》是自费项目,同车游玩的客人不多,我不敢在园内多呆,动作很快地游看了一圈,走到《十二洞天》时怎么也走不出来,时间来不及,只好爬出来,很狼狈。《菽庄花园》在我感觉中很美,站在四十四桥上聆听惊涛骇浪,回望金色的沙滩,远眺雄伟的日光岩,特别是钢琴博物馆里的琴声,种种感觉让我留恋忘怀,遗憾游玩的时间太短了。我抓紧拍了些片片上传给朋友们分享,钢琴馆严禁拍摄,我偷拍了两张,有点模糊,见谅!
图片的介绍来自网络
菽庄依海建园,海藏园中,傍山为洞,垒石补山,与远处山光水色互为衬托,浑为一体。所造楼台亭榭不一其形,迦桥低栏,形若游龙。园内看海,波浪拍岸,依栏远眺,极尽山海之致,复有岩洞之幽,鲜花满径,绿树成行,为难得之胜景。

1894年甲午战争清廷失败,翌年割台湾给日本,林维源及其子叔臧不愿当亡国奴,迁到鼓浪屿居住。其后,叔臧建了这座花园。
菽庄花园建于1913年,主人林尔嘉,又名叔臧,园名即以他的名字谐音而命名。

菽庄花园总面积20328平方米,其中水域3352平方米,建筑物2451平方米。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以小见大,耐人寻味。
本来这个庭院以静为主,静中生趣,但眼前波涛拍岸,浪花飞溅。涛声回响,形成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对比,相得益彰,珠联璧合,妙趣横生。
花园建造分藏海园、补山园两部分。主要是以园藏海,以园饰海、以海拓园、以石补山、以洞藏天.进园,便有横墙一堵,挡住游人视线,把海藏入园内。
补山园也有五景,即顽石山房、十二洞天、亦爱吾庐、听潮楼、小兰亭。
以后又陆续建小板桥,渡月亭、千波亭、熙春亭、茅亭、扇亭等

藏海园有五景:即眉寿堂、壬秋阁、真率亭、四十四桥、招凉亭;

四十四桥,乃全园主景,因主人建桥时四十四岁而得名。此桥下有闸门,把海水引入园内,构成了大海、外池、内池三处,把大海藏进去。由于桥身迂回曲折、凌波卧海,宛如游龙。桥上有观鱼台,渡月亭,千波亭,渡月亭有楹联:"长桥支海三千丈,明月浮空十二栏"。在月夜,坐在亭里,看皓月当空,静影沉璧,令人浮想联翩,月下涛声,轻如细语,仿佛与人谈心。明月之夜,游此最佳。
千波亭,造形幽雅精巧,游人在此观潮、听涛、踯躅、盘桓,均能各尽其妙。

菽庄花园是"藏"、"借"、"巧"三个字。
"藏"就是把海藏起来,进门左拐后,才能见到万顷碧波的大海;四十四桥把海水引入园内,变成大海、外池、内池,使海水不再扬波,这就是"藏"字做工夫。

"巧",四十四桥凌波卧海,按不同地形变化,依山垒石建亭,围池砌阶联以曲桥,宛如游龙。使小巧玲珑的花园,扩大数倍,且园内亭阁无一雷同,此乃巧字做工夫。

"借",就是借景、借声、借意、借影。化他物为己物,纳外景为内景,借日光岩为仰景,南太武山为远景,借大海做铺垫,借楼阁做近景,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到了鼓浪屿往左边漫步,走到菽庄花园,就会听到悠扬悦耳的钢琴声从远处一座小丘传来,仔细一听,往前一望,原来传出琴声的就是外观像一台欧洲古琴的钢琴博物馆。
30台古钢琴静静地站在充满典雅气氛的陈列室中,让带着惊奇眼光的参观者,发出阵阵赞叹。那里就是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这些古琴的款式、设计是一台琴一个样,而且都制作得非常精致,琴身的花纹就跟水墨工笔画一样细腻美观,那全是当年造琴师用手工一刀一刀地精雕细刻的成果,每一台琴就是一件手工艺精品。古钢琴弹出的美妙音乐是艺术,古钢琴本身即使是“一声不响”,当作静物摆着,也是一件艺术品。
面积仅1.78平方公里的鼓浪屿(只有半个圣淘沙大小),仅有2万4000居民,岛上却有5000余台钢琴,其中最特别的是30台古老的欧洲与美洲钢琴,集中陈列在钢琴博物馆中,鼓浪屿人自豪地说,那是中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
芳芳·文·摄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