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艾灸预防瘟疫
(2016-04-12 09:13:07)
标签:
大连作家科普健康老狼梁迎春历史文化 |
分类: 老狼百病论治 |
—艾灸两三穴防病保健
文/梁迎春
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有这样一段话:“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这里说明艾灸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传染疾病。但转念一想,这句“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中的“三两处”,究竟是指哪三两个穴位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查阅了大量的医学文献,发现自唐朝孙思邈之后,历代医家只是引用了《备急千金要方》中的这段话,借以证明艾灸防病保健的作用,至于“三两处”究竟是哪两个穴位,并没有人细究。也就是说,历经将近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这“三两处”并没有被发现,也无任何资料可查。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走进孙思邈的著书背景,进一步探讨“三两处”。
中医之博大精深,连孙思邈都深感古代医方的散乱浩繁和难以检索,因而博取群经,勤求古训,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编著成《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备急千金要方》又称《千金要方》或《千金方》,孙思邈约成书于652年。上面那段话中的“吴蜀”,显然是指三国时的吴国与蜀国,时值东汉末年,烽火四起,三足鼎立。
东汉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中说“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来,犹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特别是217年死人特多。魏文帝曹丕曾说:“昔年疾疫,亲故多受其灾”。又说:“疫疠多起,士人雕落”。那时中原“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由此可见,东汉末年中原地区流行瘟疫凶猛,三国人口急剧减少。这段几十年间连绵不断出现的瘟疫历史,被400年后的孙思邈注意到了,并记载了预防的方法,那就是“三两处灸之”。
补养身体,常见的强壮穴位有:关元、中极、气海、脐中、中脘、膻中、百会、大椎、身柱、命门、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膏育、足三里、太溪、涌泉、血海、三阴交等。仔细观察这些穴位,无论采取排除法、推导法,还是假设法,都无法尽释孙思邈的“三两处”。就这样看着这些穴位冥思苦想,突然发现关元、中极竟然是足三阴与任脉的交会穴,而大椎却是足三阳与督脉的交会穴!也就是说,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三阴皆左右交会在任脉的关元、中极穴。
这一发现,令我极度兴奋,于是将其应用到临床当中。经过验证,艾灸大椎、关元和中极穴位,能激发人体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针对一系列的慢性虚弱性病证,都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如经常感冒、神经衰弱、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肺痨久咳、虚喘、贫血、低血压、乳汁不足、内脏下垂等等。
这就足以证明:大椎和关元、中极穴就是孙思邈所记载的“三两处”穴位。正因为大椎主治上焦疾病,关元、中极主治中、下焦疾病;又因足三阳皆左右交会在督脉的大椎穴,足三阴皆左右交会在任脉的关元、中极穴;所以脉气能上下左右贯通。故上病可以下治;左经有病,取右经的俞穴也能治疗,右经有病,常可取左经的俞穴而有效。
治疗方法:
采用艾炷灸或隔姜灸,先灸大椎穴,然后灸关元、中极穴。关元和中极的位置仅差一寸,可用一个艾柱条同时灸。针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患者,分别用生灸和熟灸。(生灸是指时间短一点,熟灸是指时间长一点。)儿童及老年患者以5-10分钟为宜,中青年患者以15-20分钟为宜。
前一篇:莆田侨乡时报:大唐盛世的背影
后一篇:物流与生活杂志:春食柳叶好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