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温江2016年2月2日第七版:小年记忆
http://www.wjnews.com.cn/WJ/PaperView/358
小年记忆 □梁迎春
过了腊八, 迎来了小年。年味越来越浓, 喜庆的氛围笼罩着大街小巷。看着人们的各种忙碌, 妻问我,
咱家过小年都准备什么呀, 我愕然, 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现在的生活每天都像过年, 还需要准备什么呢,
遂想起小时候过小年的场景。
作为传统的祀灶日,
那时过小年很讲究的。在我们辽南, 家家户户都很重视。我们家算是大户人家, 爷爷奶奶, 带着叔叔和伯伯们都在一起做饭吃,
各自的小家并不开火, 全家上下三十多口人, 婶婶们轮流着做伙食饭。看着大人脸上的笑容, 孩子们追跑欢闹,
就知道小年是多么欢乐的一天。
天刚蒙蒙亮,
就被香喷喷的格子粥味道唤醒, 婶婶们已经做好了早饭。几个孩子, 趴在被窝里不愿意起来, 望着窗玻璃上的霜花。随着院子里扫帚 “沙沙”
地响,“扫年” 活动拉开序幕, 婶婶们各尽其责, 有的扫房擦窗, 有的清洗衣物; 奶奶安排两个叔叔出去购物,
余下的在家干一些重体力的活。当太阳照在炕上的时候, 爷爷奶奶的家已经彻底打扫了一遍。
这时,
出去购物的叔叔们, 已经买回来窝纸, 还有新笤帚和刷帚, 婶婶们急忙用白面打好了浆糊。糊棚是很讲究的活, 旧时称 “扫棚”,
有的人家担心自己糊不好棚,就雇人糊棚。我们家出去购物的两个叔叔擅长糊棚, 窝纸也是他俩精挑细选的, 原先棚子的窝纸是粉色的牡丹花,
这次买的窝纸是淡蓝色的郁金香花, 引来孩子们围着观看。小婶把炕桌摆在炕上, 铺好窝纸, 用刷帚 “沙沙” 地涂抹浆糊,
另两个婶婶分别将涂抹好浆糊的窝纸递给两个叔叔, 两个叔叔用笤帚 “沙沙” 地扫棚, 他们的动作井然有序, 敏捷熟练,
一点没耽误唠家常。一上午的功夫, 爷爷奶奶家已经焕然一新。据说, 小年这天大扫除, 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吃完午饭,
各自回家打扫自己的小家, 半下午又回到爷爷奶奶家, 因为小年夜要 “辞灶”。孩子们藏着心眼, 围着爷爷奶奶身前身后的跑,
等着分到一块甜甜的麦芽糖。每到这一天, 爷爷总是要给孩子们讲灶王爷的传说, 让孩子们知道小年习俗 “祭灶” 的由来,
灶王是如何被玉皇大帝封为王的?孩子们似乎不关心什么祈求平安财运, 倒是被灶王爷传说, 整的神秘兮兮,
谁也不敢去偷麦芽糖。有几个胆小的孩子, 恐惧感会伴随好长一段时间, 就算年三十重新贴一张新的灶神, 从锅台边走过都不敢斜视,
当然更不敢偷嘴了。灶王爷的这个震慑作用, 相信只有走过那个时代的孩子懂得。
辞灶是一项很庄严的活动,
我们当地人称之为 “升灶神”、“送灶王爷”。小年夜是不能做炒菜的, 全家动手包饺子, 有 “送行饺子, 接风面。” 一说。开饭前,
要给灶神敬香, 然后摆上水果、 麦芽糖、 饺子等。灶神画像贴在厨房的南墙上, 面对着大锅。有人说供奉麦芽糖是为了给灶王爷甜甜嘴,
在玉帝面前说好话; 也有人说, 麦芽糖粘性较大, 能粘住灶王爷的牙, 这样他上天就不会乱说话了。看着灶神画像两边的对联,“上天言好事,
下界保平安。” 不知道他老人家真的履行职责了吗, 在玉帝面前又是如何表达的呢。大家吃完饺子, 开始送灶王爷了。烧纸、 焚香、 升灶神,
一缕缕烟雾迂缓升起......。
随着震耳欲聋的礼炮声,
夜空中呈现出一幅光鲜绚丽的画面, 我的记忆被拉回2016。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