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写作先打好腹稿

标签:
文化老狼梁迎春文联历史娱乐 |
分类: 走近鲁迅 |

走近鲁迅(84)
鲁迅写作,字字珠玑。曾有很多人研究鲁迅写作法,亦有人尝试着去写,但终不得其法。
鲁迅认为:写作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小说人物应在社会生活众人中凑合而成,动笔前要有一个酝酿期,先打好腹稿。写完文章要修改,至少看两遍。鲁迅说的这几句话,前三句,从事写作的人,相信都深有体会。最后一句,不用多言,大家都会去做。往往做不到的是打好腹稿这一步,而能否打好腹稿,确是文章成败的关键。
关于鲁迅提笔前的场景,许广平有过记载:鲁迅在写一篇稿件前,会有一个很长的酝酿期。有时候遇见朋友,他就会谈起来,说他看了什么材料,想写个什么东西;有时候也不讲,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索,或者暗自打腹稿;有时候,看起来他写得很快,但这是日常不断地、多方面的学习积累,勤学苦练的结果。鲁迅创作是相当认真的,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写。那张躺椅,是他构思的好所在,那早午晚饭后的休息,就是他一语不发,在躺椅上先把所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每每文债愈多,腹稿愈忙,饭前饭后脑筋愈不得休息。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鲁迅写作态度很认真,而且从不写提纲。在他动笔之前,这篇文章已经进行了酝酿和思考,或者先打好了腹稿,这篇文章已经成熟了。鲁迅能够做到一气呵成,笔锋直达人们的心灵,启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就需要分析人们的思想感情、思想境界,触摸到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可见,鲁迅对人物的描写,已经传神了,刻画出了人物的灵魂,源于他敢说真话,实事求是地去写。
但是,创作文学作品则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并且善于虚构。鲁迅本身想象力和虚构能力都很强的,他也说过:“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这其中的分寸与奥妙,还真的是难以把握。
笔者总是临屏敲字,最终累坏了眼睛,也没有鲁迅写的深刻。或是自己没有留心观察,亦或是创作经验不够,分析的方法不得当,但总比提前写提纲效果好。我觉得,写好提纲再动笔,就好比盖房子,打好了框架,再往里填充钢筋水泥,读起来有一种硬硬的,写偏了的感觉。这样的文章,中心思想似乎一目了然,但缺乏深入分析的倾向,又怎能刻画出人物的灵魂?
既然,写作打好腹稿,如此重要,怎样才能打好腹稿呢。文坛众说纷纭,多而杂乱。我想,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分析不同因素对社会,对人物的影响,确定决定性因素,才能写出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风骨。我们再回头看看鲁迅谈写作的前三句话,自然明了。
不过,鲁迅还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应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鲁迅是一座山峰,此时此刻,我大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很容易就能失去自我的感觉。
最终结论:文无常形,高山仰止不如纵情驰骋,才能让我们真正放开手去做,去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