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手法的最佳力度
文/梁迎春
作为一名按摩医生,能够对患者辨证论治,做到有的放矢,应该是每个按摩医生的最高向往。想要达到这种境界,不但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和渊博的医学理论,还要掌握熟练的手法技巧。如何能将病灶部位趋于正常的生理状态,取决于按摩手法的成败,而按摩手法力度的发挥,确是决定性因素,熟悉与掌握最佳之力是关键。
按摩手法的最佳之力,应从力的强度、方向、频率和时间,四个方面来观察疗效。
力的强度是指力的大小,临床上无法用测力计来测量,按摩医生要做到心到手到。意思是说,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在患者能够忍受的情况下,采取适量的力度,既能达到治疗的效果,患者又不会感到痛苦。这样才能有效地刺激经络循环,进而达到行气活血、祛瘀散痛的功效。
临床上,如患者是老人、孩童,或者是体弱多病的,都应采取轻度的手法,以力达皮下,患者稍有酸麻胀痛感为度;而中度手法,力度相对能加重一些,深度多达肌肉纤维层,常见于理筋顺筋的手法,用于中等体制的患者,或是以肌肉、肌腱、韧带、关节囊等软组织损伤就诊的患者;而重度手法,多用于青壮年,或肥胖型患者,力度较重,可达骨膜层。并常用于以关节脱位,错位骨折的患者,一般是以牵拉积压复位为主的手法。当然,无论轻、中重度手法,都以患者能忍受住为限。
力的方向也很关键,治疗的效果,很大的关系取决于着力的方向,可分为顺向,逆向,垂直向,和左右向。手法方向看似简单,实则比较复杂,但可根据偱经走向,以及筋膜肌腱、神经血管的走向来确定。并依据组织结构,结合患者的病理变化,来确定补泻。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
通过力的频率能使作用力发挥更好的效果,可分为慢速、中速和快速。也是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症等来确定频率的大小。慢速多用于补虚的功能,儿童及年老体弱的患者,五脏的疾病可用补法;中速有和解的功能,手法频率与患者的耐受强度恰好;而急速多用于泻实的功能,急速的运动可改变病灶部位的无规则运动。六腑可用泻法。也可慢、中、急,三中手法结合使用。
在力的频率基础上,再结合相应的作用时间,手法方可奏效。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至半小时,手法持续时间长、中、短的确定,也是根据患者的体质与病情,来辨证手法作用时间的长短,方可和解气血、阴阳、脏腑的失调。
针对不同的疾病,虽然采用的手法不同,但力的强度、方向、频率与时间,是决定手法成败的因素。只有掌握运用好这四点,才能发挥出手法的最佳之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