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不等于心痛
文/梁迎春
胃为六腑之一,由于定位在胃脘,定性为痛,故称胃脘痛。在最早记述胃脘痛的医古文中,将胃脘痛记载为心痛的有很多,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载,“心痛,胃脘痛厥,逆隔不通。”《灵枢•经脉》“食则呕,胃脘痛,心下急痛。”《素问•至真要大论》“胃脘痛,当心而痛。”等等。如此概论影响了后世,将胃脘痛也称之为心痛,但心痛与胃脘痛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发病和原因及治疗的方法也各不同,胃脘痛并不等于心痛。
心与胃作为同义,来自于“心下痞”、“心下满”、“心下痛”、“心下懊侬”,甚至有“心痛即胃脘痛”一说,将心痛指定在胃脘区域。笔者就临床实践结合文献,认为不但要有诊断胃脘痛的依据,还要有否定胃脘痛的依据,这样才能将胃脘痛与真心痛严加区别,虽均属胃脘部疼痛,但不能皆责于胃。
一般将胃脘痛的定义为,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这个定义本身就存在误区,容易将心痛与胃痛混淆。真心痛虽可见胃脘部位疼痛,但发病的原因是完全不同的。厥心痛常常出现出汗,并伴有呕吐的症状,茶不思饭不想的;心火也会入脾而致呕吐,其症状颇似急性胃穿孔。单就脾心痛来说,虽然疼痛部位也在胃脘,但疼痛的程度较重,突然发作且持续性上腹部疼痛,常伴有发热腹胀恶心呕吐,少数患者亦可出现黄疸。这些当然不是单纯的胃脘痛。古代医家可能是因为与胃临近,才称之为脾心痛吧。
关键的是,一定要辨别胃脘痛的临床表现和个体差别。胃多气多血,若脾胃功能长期失调,必定导致中气亏损,气虚推动无力,气淤血滞而引起胃脘疼痛。常见的胃病有很多,如胃溃疡、浅表性胃炎、胃窦炎、糜烂性胃炎、胃下垂、萎缩性胃炎等等。
所谓的“烧心”,指的是神经性胃炎,多因长期的精神压力的因素导致,胃部难受,不想吃东西,很多患者表述为“烧心”,这其实是不正确的。糜烂性胃炎,常伴发于消化性溃疡、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还有胃粘膜的急性炎症,都有胃脘痛的症状。
现代中医将胃脘痛的分类,也是用虚实辨证纲领来概括,认为正气亏为虚,邪气盛则实。表面上看,好像与心痛已经划清界限了。但我认为:单纯用正、邪的两种属性,将胃脘痛截然分开是不可能的,这中间必然存在着虚实转化的客观情况。是正虚邪实,还是虚实相兼?
所以说,胃脘痛不等于心痛。临床一定要认真观察每个病例的具体表现,精详地研究其虚实比例。这样才能明确用补法或泻法;先补后泻,还是先泻后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