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疗保健文化 |
分类: 老狼百病论治 |
笔者在读《伤寒论》的时候,发现医圣张仲景运用解表剂很是细致。我于是想到,张仲景发明了饺子给百姓治病,但饺子里面包的祛寒药物到底是什么呢?怀着好奇的心理,我查看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伤寒论注》、《温病条辨》等医古文。后代医家虽有撰文体会,但未有究其精微,那么我们不如循着医圣的足迹,来探寻一下“祛寒娇耳汤”吧。
饺子是中国传统特色美食,民间传说是张仲景发明的,他用“祛寒娇耳汤”给百姓们治病,原名“娇耳”,后来才被称呼为饺子。相传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当地瘟疫盛行,饥寒交迫的百姓们,冻死冻坏的有很多。张仲景在衙门口垒起大锅,加入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药物煮熬。因为有的药物很苦,就给切碎用面皮包起来,形状类似与耳朵,被称之为“娇耳”。张仲景舍药救人,从冬天开始一直持续要除夕。百姓们为了庆祝身体康复,就模仿“娇耳”做成了饺子,成为了初一菜桌上的佳肴。新年吃饺子的风俗也因此传了下来,我想人们更多地是为了纪念张仲景吧。在与死神擦肩而过,告别痛苦的时候,能够想起“娇耳”,娇气的耳朵,寓意是多么地深远啊!
肺乃娇脏,外邪六淫侵犯肺卫,以致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的表症。只要是外感六淫初起,及时地运用解表剂治疗,使邪从外解,就能防止传变,早期治愈。所以无论是风寒所伤,还是感受温热病邪,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等初起之,皆可用解表剂治疗。那么,解表剂都包括什么呢?
解表剂分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种。因外邪六淫有寒热之分,人体有虚实之分,或原有病症又感外邪。所以,解表剂针对的就是表寒证、表热证和虚证感受外邪所致的表症。辛温解表的代表方剂中,出自《伤寒论》的有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在辛凉解表的代表方剂中,出自《伤寒论》的有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扶正解表的代表方剂中,并无出自《伤寒论》方剂。由此可以理出头绪,张仲景当年常用的解表剂,就是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种。当然不排除辨证加减。张仲景是如何运用解表剂的呢?临床上又如何来辩证外邪呢?我们不妨来看看张仲景写的《伤寒论》序。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在这里,张仲景明确地指出了:自然界分布着五行之气,而运转化生万物。人体禀承着五行之常气,因此才有五脏的生理功能。经、络、府、俞,阴阳交会贯通,其道理玄妙、隐晦、幽深、奥秘,其中的变化真是难以穷尽,假如不是才学高超,见识精妙的人,怎么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可见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下了多大的决心!在开篇和结尾都提到了,现今读书人不重视医药,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的种种弊端。《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张仲景是总结前代医学理论和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心得,提出六经辨证的原则。使理法方药有机结合,并使辨证论治系统化,迄今仍然指导医疗实践。
《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为元末明初王履著,“读仲景之书,当求其所以立法之怠,苟灼见。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知其书足以为万世法,而后人总莫能加、莫能外矣;苟不得其所以立法之意,则疑倚结。如把仲景脉法的特点归纳为据脉察机、审脉相杂,未免通此而碍彼也。”王履在这里提出了新的见解,在寒病与温病的区别上很独到,也被后世医家所认可。王履认为,不论病伤于寒还是温暑,两者的病因相同,而治法不同。同时也说明了,“专为即病之伤寒设,非通为伤寒温署设”,乃张仲景的立法之意。
儒医柯琴在《伤寒论注》中说,“胸无半点尘”,就是指对仲景的研究要严谨认真。他认为《伤寒论》经过王叔和编次,已非仲景之旧。仲景之文遗失太多,而王叔和之文附会也不少。《伤寒论注》对仲景书的研究贡献很大,揭示了伤寒方证一体的规律性。而在清朝汪廷珍所著的《温病条辨》中,则更是见侧重研究温病,使三焦的辩证法更趋完善,并提倡清热养阴的治疗原则。这也说明仲景辨证从营卫虚实着眼,虽然指出辩证加减的灵活性,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伤寒论》未尽之义。
综合以上所述,张仲景的解表方剂局限于五行、五脏、六经,主要针对的就是寒症。这与前面所理出的头绪相吻合,张仲景当年常用的解表剂,就是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四种。而前三种都是辛温解表剂,只有后一种是辛凉解表剂。“祛寒娇耳汤”中的娇耳,到底包的是什么药物呢?会不会就是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其中的一种药物呢?我们再回到历史,感受一下东汉末年的长沙气候环境吧。
东汉末年是我国历史上的自然灾害高发期之一,山东、湖南、河北等地自然灾害频发,且整个东汉晚期,气候寒冷达到了峻酷的程度。急剧转冷可能跟地震灾,水涝灾,蝗虫灾,冰雹灾有关。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瘟疫的流行,再加上战乱,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城市田庄多成荒野。在张仲景的《伤寒论》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说明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有2/3的人已经死了,且大部分是死于伤寒病。张仲景著书立说也是触景生情,忍痛写下《伤寒杂病论》的。
在张仲景常用的辛温解表方剂中,麻黄汤的功用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汤的功用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小青龙汤的功用是解表蠲饮,止咳平喘。这三个方剂都是主治外感风寒,都是以麻黄、桂枝为主,加入适量甘草,只是辨证加减略有不同。而辛凉解表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中的石膏,用量竟高达18克!这也是解表剂中唯一用量如此大的,适用于外感风热证。石膏甘、辛,大寒,内服多生用,具有解肌清热,生津解渴的功能。主治壮热神昏,谵语狂躁,口渴咽干,肺热喘急等症。
我似乎看到了张仲景的大智慧,一个生动感人的悬壶济世壮大场面:张仲景在长沙衙门口支起大锅,放入羊肉、辣椒,以及麻黄、杏仁、甘草等解表的药物熬煮,给百姓们治疗伤寒病。属于寒证的,让他们喝驱寒汤就可以了。“娇耳”是给那些属于热证的病人吃的,因为寒极易化热。当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紧,转化为高热、口渴、呼吸急促、脉洪大,或有出血、斑疹,甚则谵妄昏迷时。张仲景所用的辛凉解表剂,就是在重用石膏了。由此可以断定,“祛寒娇耳汤”中的“娇耳”,里面包的就是打碎成小块或粉末状的生石膏!
娇耳,饺子,新年!张长沙,医圣张仲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