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走进武则天文化 |
分类: 走进武则天 |
走进武则天(48)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代表作,被后代书家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人们对《兰序亭》的关注有多少,对昭陵和乾陵的关注就有多少,这简直愁郁了人们一千多年,《兰亭序》是否仍留存在昭陵墓室之内?如果被温韬凿陵盗出,为何至今不见真迹流传?又会不会是在乾陵内呢?
王羲之于公元353年,在兰亭溪畔与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统、孙绰、支遁等41人相聚,其中26人赋诗41首,这可以说是古代诗词上的一次盛宴。王羲之即兴记下了当时的盛况,《兰亭序》由此而产生,全文28行、324字,其中的20个“之”字,无一雷同有如神助,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但《兰亭序》真迹的境遇如云如雾,千年来一直不知所踪,我们不妨循着遒媚飘逸的风采,来追踪绝世笔墨的印记吧。
据《云门失兰亭序记》载:“智永和尚为王羲之七世孙,王徽之后裔。少年与兄孝宾一道在秦望山嘉祥寺舍俗入道。精通般若法华诸经,好禅寂,罕接俗物,以善书名。智永居永欣寺阁上临书先袒遣贴三十余年,所退笔头,置之大竹簏,簏有一石之大,而五簏皆满,取而之,号“退笔冢”。人来求书及请题者如市,所居门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谓之“铁门限”。”这智永也是书法界的名人,开后代书法家书写《千字文》之风,智永死后将《兰亭序》传给了辨才。唐太宗晚年酷爱书法,梦寐以求想一睹《兰亭序》的真迹,于是命辨才到京入道内场侍奉,后又派人设计将《兰亭序》弄到手。
然而历史却总是留下太多的疑问,《兰亭序》自到了李世民的手中以后,便再也不见天日,是李世民给带到了墓中吗?可是李世民的墓不幸被盗,唐末五代的温韬在任陕西关中节度使期间,曾经盗出昭陵无数珍宝。史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珍宝。”温韬下令挖掘李世民的昭陵,可是昭陵修筑异常坚固,士兵们费尽力气打通了75丈长的墓道,进入地宫,见其建筑及内部设施治宏丽,如同长安宫殿一样。士兵们将那些稀世珍宝一扫而光,并发现一个铁箱子,打开一看,里面藏的尽是李世民生前收藏的珍贵字画,其中最珍贵的当属东晋时期王羲之的真迹。虽然过去二百多年了,里面的纸张和墨迹依然如新。这些珍宝全部被温韬取了出来,但至今仍下落不明。
史书虽然记载了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并没有指明其中有《兰亭序》。况且后来温韬的墓被盗了,在他生前的出土宝物清单上,也没有《兰亭序》。因此有人断定,温韬匆忙盗墓,不能尽做清理,《兰亭序》应该还藏于昭陵的某个更隐秘之处。也有的史学家认为,《兰亭序》有可能被爱好书法的李治暗中留下,因为李世民后期病重期间,是李治和武则天在旁伺候,他俩将真迹据为己有欣赏,而将掉了包的复制摹本随葬昭陵,直到武则天去世才被带进了乾陵。
哎,思来想去,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的关系实在暧昧理不清,作为帝王的内心更是无法揣摩,或许只有武则天大墓开启的那一天,才能解开这三人共同的秘密吧。(未完待续)
梁迎春
2012年1月11日01点1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