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走进武则天文化 |
分类: 走进武则天 |
走进武则天(45)
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当时的唐朝对她的功劳是相当认可的,可随着司马光主持编纂的通史《资治通鉴》,里面所载的内容对武则天大加批判,自宋之后对武则天的评价就褒贬不一了。由于司马光的为人温良且刚正不阿,批判武则天的思想根植在了史册中,对后世文史学家评论武则天有着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不可否认武则天开辟了大唐盛世,在史学上做过巨大贡献。那么司马光批判武则天,是否有失公平呢?
也许有人会说,司马光只是主持编撰,《资治通鉴》批判武则天的思想,并不能代表司马光的个人观点。其实这种想法失于偏颇,在北宋时期,儒家思想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司马光官居兵部尚书,而且还担任皇帝的藏书阁顾问,又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此等身份说话是什么分量,可想而知。
据《资治通鉴》第二○四卷载:“太宗、高宗之世,屡欲立明堂,诸儒议其制度,不决而止。及太后称制,独与北门学士议其制,不问诸儒。诸儒以为明堂当在国阳丙己之地,三里之外,七里之内。太后以为去宫太远。二月,庚午,毁乾元殿,于其地作明堂,以僧怀义为之使,凡役数万人。”这里面记录了明堂的建造过程,武则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增加了劳动人民的负担。但换个角度想,是否还可以这样认为,武则天虽然有为自己立功颂德天枢的嫌疑,可她毕竟是完成了李世民、李治两代帝王未完成的心愿。武则天需要用毁誉参半的胸襟来演绎,用一双女人娇弱的肩膀担起天下人的希望,从中也昭示着她足以令帝王、朝臣皆汗颜的谋略与胆识。
《资治通鉴》二○五卷载:武则天当政时,大开杀戒,“先诛唐宗室贵戚数百人,次及大臣数百家,其刺史、郎将以下,不可胜数”。但看这句话,武则天无异于屠夫,但是这件事有个前提。自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叛乱,唐宗室李冲、李贞联合起兵之后,武则天才开始对有反抗意图的唐李氏宗室进行压力镇压。从杀掉驸马太平公主的丈夫薛绍,就可以看出武则天斩草除根的决心有多大,仅仅是因为来俊臣诬告薛绍的哥哥薛顗参与串通谋反,便想到了除掉驸马薛绍!武则天为了保住江山,这么做也是身不由己,这其中有多少苦衷,我想只有当过皇帝才会有所感受吧。
《资治通鉴》二○七卷载:“太后又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府)内供奉,右补阙朱敬则谏曰:‘陛下内宠有(张)易之、(张)昌宗足矣。臣闻右监门卫长史侯祥等,明自媒炫,丑慢不耻,求为奉宸内供奉,无礼无仪,溢于朝听。臣职在谏诤,不敢不奏。’太后劳之曰:‘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赐彩百段。”武则天后期性生活开放,消极的行为众所周知,这也是批判武则天的一个重要原因。武则天也确实有这么一个污点,被后世的史学家揪住小辫子不放。但在《资治通鉴》这里,我们不难看到透露出来的信息,朱敬直言进谏竟然没被杀头,还赐彩百段!这和骆宾王写的《讨武曌檄》如出一辙,虽然将武则天的罪状一一列了出来,并进谏给武则天,武则天不但没生气,反倒赞美他文笔锋利!
《资治通鉴》的评论:“太后虽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这句话看似赞美武则天,实际上是在贬她,天下英贤皆为武则天所用,可毕竟滥以禄位收天下人心,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为什么就不说说武则天敢作敢为、不因循守旧、任人唯贤、不拘门第选拔人才呢?武则天不但给平民百姓提供了做官的机会,而且还慧眼识英才,信任并重用不畏权贵的狄仁杰,就是最好的证明!(未完待续)
梁迎春
2011年12月19日11点0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