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艺术不一定要板着脸
(2011-09-16 07:44:34)
标签:
老狼杂文文化 |
分类: 老狼杂文 |
由文化部主办的“2011年国家艺术院团优秀剧目展演”日前火热进行中。东方演艺集团参加的四台剧目名单,分别为世界风情歌舞《炫》、歌舞诗《水墨中华·风》、世界风情音乐会《东方世纪行》和大型音乐歌会《红歌耀东方》。东方歌舞团转企改制后的问题,在社会上一直反响很大。节目丰富了,舞台大了,面对文化的多元化需求,东方演艺集团如何将基层演出与商业演出结合?其歌舞剧是作品还是产品?演员是艺术家还是劳模?
从改革的大方面来说,东方歌舞团打破大锅饭太晚了。这几年一直在探索中发展着,虽然道路曲折,但前途是光明的。东方歌舞团,中国歌舞团,在2005年的时候合并成中国东方歌舞团,在2009年改制为东方演艺集团。如今东方演艺集团下设四个团东方歌舞团,中国歌舞团,东方民乐团,东方流行乐团。中国东方歌舞团是第一个转企专制的单位,改革后带来了新的变化,呈现的亮点同样引领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最担心的问题,原来不是问题,走进市场就有了竞争意识,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大主流。如今演员收入提高两倍以上就是最明显的变化,这个变化很能说明问题,改制让院团焕发出了活力。东方歌舞团由于旧体制的原因,一大批演员闲置,百余名声乐演员、器乐演奏员几乎无事可干,十个排演厅只有两个在使用,八个都成了仓库。转企改制后的短短几个月,就推出了《爱的伊甸园》等几台大戏,十个排演厅不够用了,轮流排队,这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东方演艺集团董事长顾欣在9月14日做客人民网时说,高雅艺术不一定要板着脸,改革是为了解放艺术生产力,东方歌舞团有责任引领中国文化价值观。改革后活力竞争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包括体制机制的创新,艺术理念的创新,精神面貌的创新。这种创新必须在舞台上体现出来,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要发扬,也要想到如何面对年轻的观众,文化消费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苛刻,只有符合市场需求,才能符合文化多元化需求。改制后的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积极进行艺术创新,探索新样式,形成新风格,打造全国一流的,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大型演艺集团。不要只说你是演艺人,你是个企业,你要往中国500强看好,为什么我们的文化不能和这些能源企业,和其他企业比较,我们没做好不代表没有空间,文化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为什么不做?
如何处理管理与专业之间的矛盾,顾欣说更多的是责任,中国文化最缺的是文化方面的管理人才,改制首先是面对解决人的问题,人才资源要符合市场的需求。目前无论是体制机制、艺术层面还是管理,离一流的企业都还有一些差距。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是本届文化党组审时度势根据中央的要求成立的第一个挂“国字头”的演艺企业,应该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文化产业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事实上,东方演艺集团参演的四台剧目,确实引起不小的轰动,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改制后的东方演艺集团展现出了新的精神面貌,去年的五月份,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世博文化中心驻场表演大型音乐舞蹈晚会。在今年的二月份,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先后在云南的景谷县和普洱市为当地各族群众进行了“三下乡”慰问演出。在2011年国家大剧院“建党90周年”演出,国家大剧院与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联合制作歌剧《白毛女》。高雅艺术走进校园活动,也引起了强烈反响。去年演出场次突破了400场,今年到现在为止“送文化下基层”50多场,商业演出185场,演出场次定位在400场左右演。东方演艺集团符合了市场的需求,品牌效应与经济效应有效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发展壮大起来了。可我们老百姓何时能看得起演出?面对高票价只能望而止步,这是一个具有巨大消费潜力的大市场,演艺产业的扩展应该考虑到全国性的市场票价定位。现实是高雅艺术中“高雅”两个字的价值,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了票价的层次之分上。
高雅艺术不一定要板着脸,但也需要一个准确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