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走近鲁迅老狼文化 |
分类: 走近鲁迅 |
走近鲁迅(29)
前段时间,我的文章连续被盗发在报纸和杂志上,我很是愤怒,出于好奇,百度了一下有关文贼的信息,竟然发现广西桂平县拥有“文贼之乡”的称号。不知道这是引起了多少文人和写手的愤怒,才给冠以这样的称呼,也不知道这个文贼之乡的人,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辛苦,盗发了多少稿件,才荣获“文贼之乡”的美名。据相关资料显示,自去年以来,一些作家和编辑出于正义,也是为了给自己维权,联手揭发了不少文贼的真面目,致使“文贼之乡”的锐气大减。可是仍有文贼在不断地改头换面,盗文的手段也提高到新的层次,更改文章题目,掐头去尾的,使一些作者和编辑很难在第一时间发现,真是防不胜防!由此,我想到了当年轰动文坛的真假鲁迅事件,当鲁迅遇上假鲁迅,鲁迅的做法真是仁慈和宽容,这对那些愤怒的作者以及见不得阳光的文贼,都会有所启示,文人的胸怀当如鲁迅!
1928年的鲁迅,在文坛上的地位已经举足轻重了,时常有冒名鲁迅的文章,但是鲁迅并没有往心里去。同年的2月25日,鲁迅意外地接到一位素不相识的马女士的来信,她在信中说:“自1月10日在杭州孤山别后,多久没有见面了,前蒙允时常通讯及指导......”。鲁迅意识到这件事的严重性,马上写了一封回信,告诉这位女士:自己已有将近十年未去过杭州了,因此不可能在孤山与人作别,她见到的,一定是另一个人。同时,鲁迅还写信给在杭州教书的许钦文协助调查此事。
鲁迅接到许钦文的信后,写了一则《在上海的鲁迅的启事》,发表于1928年4月2日的《语丝》第四卷第十四期上,明确声明:“我之外,今年至少另外还有一个‘鲁迅’的存在,但那些个‘鲁迅’的言动,和我也曾印过一本《彷徨》而没有销到八万本的鲁迅无干。”这篇启事收入在鲁迅的杂文集《三闲集》,后来,许钦文托付杭州教育局的负责人,转告那个假鲁迅不要再装下去了。
其实,文人的生活圈子很小的,文人也鲜见有宽广胸怀的人,都说文人很小气,视自己的文章如孩子一样,自己的孩子被盗走了,有谁不生气呢?文字是有生命的,自古以来就有“文抄公”一说,但是他们只是小丑,见不得阳光,要想走上大舞台,最终凭的还是实力。心态很重要,品味生活决定内在,性格决定了情节,文人的性格同样决定了文人的胸怀。李白的放荡不拘,杜甫的冷峻豪迈,鲁迅的讽刺硬冷,打造的都是不朽的文字。在这种独特的性格背后,我们更是清晰可见那一份责任和爱心。这也正如鲁迅的杂文,他称之为“杂感”,求真的态度可见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国家的责任感。
记得鲁迅说过:文人作文,农人掘锄,本是平平常常的,若照相之际,文人偏要装做粗人,玩什么“荷锄带笠图”;农夫则在柳下捧一本书,装作“深柳读书图”之类,就要令人肉麻。是啊,文人的胸怀在于求真和包容,只有真诚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胸怀苍生才能海纳百川,文通四海,集天下之大成!愿我们都能做真实的自己!(未完待续)
2011年7月2日22点2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