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走近鲁迅老狼文化 |
分类: 走近鲁迅 |
走进鲁迅(19)
有人说,人贵在有敢于直面错误的勇气和承认错误的诚意。可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几人愿意剖析自己呢,往往都是在展现华丽的一面,同时也在欲盖弥彰,结果不但别人不了解你,连你自己都无法面对自己。可是在一代大文豪鲁迅的身上,我却看到他不但是敢于面对自己,更勇于深刻的剖析自己。当我读完《写在‘坟’后面》的第一感觉就是,鲁迅是在和自己的灵魂絮语,同自己的心灵在对话,矛盾、挣扎、选择、希望尽在其中!很多人都在唠叨鲁迅,但却无法真实的走近鲁迅,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鲁迅的声音吧。
早在1926年,在创作第一部杂文集《坟》之时,鲁迅即指出:“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己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使是袅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这才真是我的朋友。”其实在鲁迅的其它作品中,经常能看到鲁迅在剖析自己,但是在《写在‘坟’后面》剖析的很全面,不单单是在解读自己的生活和人生,对创作中的一些隐喻也做了阐明。都说文由心生,那么鲁迅的创作心路历程,在这篇文章中就是力透纸背了,要想获得他人的信任,只有真诚才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这种从心底流露出来的感动,也贯穿了全文。鲁迅首先谈到了自己的生活,能否把写作当成工作保留了看法,很坦诚地说,“有些作品是为了卖钱的,小说、杂文、杂感都混到一块了,至今还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这个话题也是很多写手、作家为之彷徨的,记得我前几年参加一个笔会,其中有人提出个问题,如果写作没有稿费,还会有几人愿意从事枯燥乏味的写作工作呢?不可否认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很多的写手都是在稿费大于工作薪水的情况下,才考虑放弃工作的。鲁迅在这个时期的徘徊也代表了中国作家的写作之路,当时是在1926年,鲁迅已经很有名气了,仍然在考虑这样的问题,可见要想把写作当做工作来看待确实很难。
其次鲁迅说,“《坟》是一种取巧的掩饰,这书的印行,在自己就是这么一回事。有些陈迹明知不值一文,总不能绝无眷恋,这虽然不是我的血所写,却是见了我的同辈和比我年幼的青年们的血而写的。”在这里鲁迅也指出了所有作家的一个通病,那就是以前的旧作总喜欢收藏起来,毕竟是自己的汗水,不舍得抛弃。鲁迅说的实实在在,虽然不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但却见证了同龄人和那些岁数小的年轻们的青春!虽然鲁迅笔下的文字是说真话的,但他却说,话还没说尽,这可真是韵味悠长啊。鲁迅的内心是非常矛盾的,想完全露出血肉来,但还要生活。这也是一些作家的文章不够深入的重要原因所在,有所避讳,当然就会有所掩饰,又怎么能锋芒毕露呢?
鲁迅的责任心和对青年们所抱有的希望,在《写在‘坟’后面》中也是溢于言表。“倘说为别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为连我自己还不明白应当怎么走。”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鲁迅的境遇也很糟糕,在上海期间曾经四次避难。鲁迅是孤独的,他的思想具有启蒙意义,但又担心害了青年们。他有意识的展现自我,却又刻意地掩饰自我,试想一下,这是怎样的一种苦闷的宣泄啊,在失望中同样表现出来了消沉与仿徨,但他还是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人身上。写到这儿我们就应该明白,鲁迅的作品区区几百篇,竟然有这么大的影响力的根源了,那就是鲁迅在自我解剖的同时,还可见忏悔和自嘲,因此他下笔总是入木三分,这就是诚实的力量!
最后鲁迅提到提倡白话和新文化运动,一个很经典的比喻,“动植之间,无脊椎和脊椎动物之间,都有中间物;或者简直可以说,在进化的链子上,一切都是中间物。”鲁迅解释的很明白,对白话文有争议和嘲骂新文化的人,给予了最有利的掊击。接着就谈到了文章的改革,“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出版,惟愿偏爱我的作品的读者也不过将这当作一种纪念。”鲁迅很谦虚,他在这个时期的思维活动跃然纸上,更是让我们体验到了,鲁迅是在用自身的消亡来证明历史的进步。
倾听鲁迅的声音,我感受到了从未感受到的心灵震撼,但是鲁迅临死时却说,“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倘不,那就真是湖涂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