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走进鲁迅文化 |
分类: 走近鲁迅 |
走进鲁迅(17)
鲁迅的一生最爱戴的母亲,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以及鲁迅致母亲书中,我们都能感觉到鲁迅是个孝子。但是有件事情很奇怪,鲁迅的母亲鲁瑞非常喜欢鲁迅,但却不喜欢鲁迅的作品。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鲁瑞对鲁迅的很多的境况不知情,鲁迅之所以隐瞒病情还有一些险境,就是要自己的母亲过着安逸无忧的生活。其实大先生的思想是和母亲有冲突的,但是他一生都敬重爱护着母亲,鲁迅不但是个孝子,而且是个真正的孝子。
鲁瑞十分重视教育,对鲁迅要求很严厉的,当时因鲁迅的祖父做官受到牵连,家道走向中落,鲁迅的父亲身体又不好,经济来源只能靠着鲁瑞种点农田和变卖家产。小时候的鲁迅就很理解母亲,经常奔波于药铺与当铺之间,毫无怨言的几年如一日,但父亲的病却不见有好转。鲁迅也就是在这时,决定到日本留学学西医。鲁迅与母亲的关系特别好,母亲特别喜欢这个大儿子,鲁迅一生当中唯母亲的话是从,包括婚姻也是如此。鲁迅的小说中塑造了很多母亲的形象,这种艺术的独特魅力,都来自于母亲的影响。
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果却让两人都孤独痛苦了一辈子,但鲁迅却没有与朱安离婚,尊重母亲的意愿。1916年的时候,鲁迅特意从北京赶回绍兴为母亲祝寿,拳拳赤子之心真是溢于言表。对于母爱,鲁迅曾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母爱如同湿棉袄,脱了感到冷,穿着感到难受。”这个形容真是贴切啊,母爱的伟大与厚重,我想每一个人心里都是很清楚的,只是难得像鲁迅这样的,一生屈膝尽孝。“我娘是苦过来的,”最初看到鲁迅说的这句话,我的心为之颤动,真正的孝子就是应该这样不忘本!鲁迅视母亲如知己一样对待,笔名鲁迅极大可能是取自于母亲的鲁姓。
鲁迅与母亲在一起生活的快乐时光,留存在了八道湾的记忆里。从1919年到1926年这段期间,八道湾住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见证了鲁迅是个大孝子。他把老母亲及全家都接到了北京,悉心照料着家人的生活,经常为母亲准备好点心之类的食品,陪母亲读书看报。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反哺在鲁迅身上,却让我们看到了少见的恭顺和孝敬,这来自于生活当中的点点滴滴,从来没有半句怨言。
鲁迅是在1927年入住上海,一直到1936年去世。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中,他写给母亲的信多达220余封,平均一个月两封,收入《鲁迅全集》的书信中有近50封。收入这么多,足见鲁迅致母亲书,隐含着许多有价值的社会文化信息。然而,我更多的了解鲁迅写给母亲的信,是来自于《鲁迅书信集》,使我看到了鲁迅的拳拳赤子之心,尤其是后期得病的几年,始终对母亲隐瞒着,从未流露出半点悲观和绝望,还有自己的一些险境也从未提起,他就是要母亲过一个安乐无忧的晚年!母亲喜欢读张恨水的小说,他都想法买到邮寄过去。
只是没想到白发人送黑发人,当鲁老太太得知鲁迅去世的消息,会是怎样的悲痛欲绝啊。但她很快从痛失爱子的撕心裂肺中走出来,因为她看到全国上下各界人士都在沉痛哀悼自己的儿子,鲁瑞做为母亲是很欣慰的,因为鲁迅的精神还活着......。(未完待续)
2011年5月6日15点4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