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揭开昭君美丽的神秘面纱

(2010-04-13 14:38:14)
标签:

呼韩邪单于

元帝

匈奴

昭君

香溪

分类: 唐朝大解密

历史疑云(3)

             

                    揭开昭君神秘的面纱

 

                         文/老狼  

 

  昭君出塞的故事为世代所传颂,给后人流下了风华绝代的背影,她的哀怨情愁感动了无数的痴男怨女。书中把昭君描述的精湛细腻,从开篇到结尾,不遗余力地,把这样一位旷世绝代的美艳女子,描摹得淋漓尽致,让人忍不住掩卷沉思、任想象纵横飞驰。寂寞宫墙三年独守,梨花带雨半是忧伤半是愁,汉王殿上隆胸细腰,发髻斜压,轻摇碎步,艳惊未央,后来远嫁大漠,一路凶险,然而猛兽见了她变得温顺退缩,行侠、歹徒为她放下手中的长剑,飞鸟欢快地停在她的肩头,整个草原为她绽放异彩,难以制服地烈马乖巧地等候她的驱遣,从长安古道,到大漠草原,走到哪里,她的美艳就照亮哪里,以致于她的美丽、歌声以及琵琶,让高飞的大雁入迷地忘记了飞行而坠地面......。 
  但是至于昭君的感情生活却很少有文字记载,笔者考证了大量的资料发现,昭君的三次婚姻都是被动的,都不是自愿的,她的婚姻是封建王朝联姻制度的真实写照,她的哀怨情感更是挣脱封建枷锁的有力证明。笔者认为昭君出塞的故事,能够流传千古的原因,与她的感情生活是分不开的,其中的辛酸不是用文字就能表达出来的,也是后人为之惋惜心痛的根基所在。这里还有个主要原因在于该书的作者避重就轻,一味注重描述昭君的外表美丽,淡漠内在美,对她的感情生活只是一笔带过,那么昭君的内心情感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王昭君于公元前52年出生于南郡秭归县宝坪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归北界为兴山县,香溪为邑界,汉王嫱即此邑之人,故云昭君之县。 
  第一个丈夫可以说就是元帝的一纸公文。公元前36年仲春,汉元帝昭示天下,遍选秀女。王昭君为南郡首选。元帝下诏,命其择吉日进京。王昭君泪别父母乡亲,登上雕花龙凤官船顺香溪,入长江,逆汉水,过秦岭,历时三月之久,于同年初夏到达京城长安,为掖庭待诏。昭君作为普通的宫女,三年无缘面君。这三年的生活,无异于孤独寂寞作伴,哪来的感情可言,可以说是笼中之鸟,甚至都无人身自由。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汉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以结永久之好。众宫女一听是去荒漠遥远的匈奴,谁也不愿意去,不甘心做白头宫女的王昭君毅然请命,自愿去匈奴。笔者认为,也许是三年的后宫冷漠生活,迫使她瞬间爆发出自愿请命的坚定信心,但是后宫佳丽三千,粉黛无数,唯独昭君毅然而出,足见其大义凛然的侠骨柔情,给大汉王朝添上了浓重的一笔色彩,这是从国家正义的角度来讲。不排除昭君也会有另一个想法,与其终老深宫,不如自愿请命一搏,一是可以面君,二是或许还可以找个好郎君呢。如此看来,不如挺胸一搏。  
  我们从书中为了极尽表达一个女子的美丽,而描述了元帝在临行前难以割舍的片段,就可以看出来其中的空洞。元帝被昭君的美丽折服,忘乎所以,后悔晚矣。以至于在行大礼的前一夜不能自持,与昭君一夜之欢,而这一夜,虽月色溶溶,虽流波如水,虽琴瑟合鸣,虽缠绵缱绻。但当她第二天又羞涩得面若桃花,仪态万方地与兴奋不已、英武宽厚、豪爽又不失温存的呼韩邪单于行大礼时,这美丽显得那么的诙谐,她依然穿过呼韩邪单于炽烈目光的缝隙,与元帝眉眼往来,在百分百地享受着单于给予她的爱情、荣耀、尊贵的同时,又时时心存元帝的柔情。此时的美丽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联姻制度下的牺牲品,是对统治者的挑衅、讽刺。 
  第二个丈夫就是呼韩邪单于。王昭君抵达匈奴后,呼韩邪单于对昭君非常好,被封为“宁胡阏氏”,并为呼韩邪单于生下一子,取名伊督智牙师(也写作伊屠牙斯),封为右日逐王。婚后三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逝世,大阏氏的长子嫡于雕提莫皋继位,号为复株累若鞮单于。在这三年里,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深受百姓爱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在欣喜国泰民安的同时,昭君也有无限的困忧,我们从她出塞后的感情生活和个人思想情绪上,也看到了昭君的哀怨和无奈,这种哀怨是不平凡的,留在史册上,更多的是体现她的人生价值。现附上昭君传世诗作《怨词》全文: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芭桑。
  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
  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
  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从这首词里可以看出昭君是有怨的,在这满腔的的幽怨、无限的感伤里,混合着浓重的乡愁,前途未卜的困忧,有违心再嫁的委屈,有不得归汉的无奈,有心无所依的辛酸,带着丝丝的憧憬,化作琵琶声,声声如泣如诉,郁结在我们的心里,愁断了千古柔肠。这怨也看出了昭君不平凡的内在美,闪耀着慈善的母亲光辉,视外族子民如己出,这怨转为大汉民族的魅力、浩气长存。
  第三个丈夫雕陶莫皋。依照匈奴的礼俗,嫡子可以娶庶母做妻子。雕提模皋想按照匈奴的风俗“子娶其母”娶王昭君为妻。这跟封建的伦理道德相抵触,所以王昭君给汉成帝上书要求返回汉朝。但汉成帝回书敕令,王昭君遵从匈奴的风俗。昭君此时的心情,无以言表。她会为仁爱的呼韩邪单于感到心痛吗,会对宇方成对她的深爱拒绝惋惜吗,会对元帝的云雨缠绵回忆吗。笔者说的这些有资料可查,昭君在阴山玉泉洗浴时,曾经赤着白玉般的胴体对着绵延的山脉高呼,“宇方成、方笑天,你们在哪里?”可见王昭君真爱难寻、情无所依。她不得不以大局为重,忍受屈辱成了雕陶莫皋的妻子。又生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居次”意为公主),后来分别嫁与匈奴贵族。雕陶莫皋比呼韩邪单于年轻多了,应该说这是十一年的生活,算不上幸福但是还过得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病逝,昭君自此寡居。一年后,王莽设计篡位欲夺取西汉政权,匈奴各部落趁机起兵,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33岁的绝代佳人王昭君,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多年的积怨太深,无法排遣,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服毒而死。厚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其实无论我们后人,赋予昭君怎样的评价和猜测,终不能尽悉她近两千年的情思。千年的边塞烽烟,大漠黄沙,残阳如血,草木青青,昭君的魂魄不老,魅力永存! 
  故事中的呼韩邪单于、雕陶莫皋,他们的痴情和真爱,显得有些让人不忍的滑稽,而其它的男人也无非是伏倒裙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可怜虫而已。罗列了这一班优秀的男人如蝶恋花,生死不辞,正是这些活生生的事实,让昭君的美丽光芒四射。重要的是她开创了汉匈友好的新时代,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的不同凡响,表现出古代女子坚决勇敢,不畏封建枷锁困惑的,敢于牺牲自己的大无畏精神,这也是昭君出塞的故事,能够流传两千年的原因所在,她的勇气和精神着实让我们感动,这也正是她正气大义的内在美完美体现。
  从最初王安石描述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到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虽然他们描述的意境不同,但是意义基本相同,使我们能够依稀看到那种大漠孤魂的悲壮,那种撼动千古的哀怨情愁,更多的是看到了王昭君的人生价值。王昭君的外在美是显性的,而内在美是隐性的,人要不断修炼自己内在的美丽,只有内在美才是恒久的。在美女如云的浩瀚历史长河中,王昭君能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我相信只有兼备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复合体,才能成就这样一个动人的昭君出塞的故事。
  纵观王昭君的一生,是封建传统成就了她,同时也是封建传统毁了她。我不知道这样的封建传统,会在我们的史册上延续多久。目前的中国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物质上急需现代化,可大部分人精神上还处在传统里,我们何不取其精华、去其糟怕。这也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历史内涵,无限延伸的内在美和人性光辉!望着昭君的背影,踏着历史的足迹,塑造真正的人格魅力!就让昭君出塞的故事世代流传吧!让她风华绝代的风采,风靡中华每一寸土地!让她撼动千古的哀怨情愁,感动每一位炎黄子孙!(老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