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疑云(2)
大唐盛世的背影
文/老狼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首月夜怀念远方亲人的诗流传千古,起句“海上生明月”,意境雄浑阔大,意境朦胧。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渲染的色彩,明显是脱口而出,但却显出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从中可见张九龄作古诗时,浑成自然的风格。笔者带着好奇的心理,走进了历史,发现张九龄为人耿直,做官有远见卓识,作诗大气浑然一体,在他身上依稀可见大唐盛世的背影......。
张九龄(公元
678年740年),盛唐前期重要诗人。名博物,字子寿,谥文献。唐朝韶州曲江(今韶关)人,世称张曲江或文献公,有七岁知属文的美誉。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
20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张九龄的不朽功绩。后受李林甫排挤,罢政事,贬为荆州长史。张九龄卒年,新旧《唐书》皆同。惟享年
68岁之说。生平著作甚丰,有《姓源韵谱》1卷,《珠玉钞》1卷,《唐初表草》一卷,《千秋金镜(一作“鉴”)录》5卷,并主持、参与修撰《唐六典》。今存《曲江集》20卷(或作12卷),载文250余篇,诗210余首。12卷本附刊《千秋金鉴录》,为后人伪托。并附:九皋、九章小传。张九龄是个风度翩翩的宰相,他的人跟他的诗一样,从容不迫,端的是一付盛世重臣的落落风度。九龄体弱,别人上朝,都是把记事的笏板别在腰间,唯有他特立独行,让一个小厮用锦袋装着,跟在身后,就像现在的领导们出门由秘书拎着公文包似的。张九龄品第人才,“去循资格”,所引皆正人,咸称公允。又能面决是非,口成案牍,均得其平。张九龄提出一系列“政惟重谷”的改革措施,始议河南垦水屯,将岭南种植水稻的先进经验推广到北方,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主持开凿大庾岭新路,既利于南北交通,也利于对外贸易,不仅为开元经济繁荣所必需,而且造福于千秋万代。
任宰相之职的时候,正值盛唐的顶峰。张九龄是历史上第一个担任宰相的岭南人,有“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的美称。而且还是个耿直的人,杨贵妃受宠之时,大家有事没事总爱去杨妃的哥哥杨国忠家里坐坐,只有张九龄从来不去。他一生三度入朝,在朝廷前后任职二十余年,历任左拾遗、左补阙、中书舍人、秘书少监、中书令等职,“开元之治”凝结着他的不朽功绩。在位期间,张九龄为政清廉、刚直不阿、敢于犯颜直谏,竭力匡扶社稷,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积极推行务实且有远见的改革,为巩固开元盛世以及防止唐朝由盛转衰局面的出现,作出了相当重要的历史贡献。后世称誉张九龄的历史功绩是刚直气节,政治远见为曲江风度,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
史学家对盛唐的衰微,众说不一。大多数的人都把开元十四年安禄山造反,看成是大唐衰落的开始。我却认为大唐的衰微,是从玄宗罢免张九龄、宠信李林甫开始的,这个时期才真正是大唐国力变化的分水岭。因为张九龄确实是盛唐标志性的人物之一,他视同寇仇的两个人安禄山和李林甫,才正是后来葬送盛唐一片大好形势的罪魁。他还精通诗词,首开“清澹”一派。并能对御为文,被玄宗赞为“文场之元帅”和“王佐之才”。张九龄与王维、孟浩然等一大批杰出的诗人,形成山水田园诗派,与边塞诗派并驾齐驱。其生平友好如严挺之、韦陟、周子谅、孙逖、卢象等人相交,光明正大。张九龄不仅是一位审时度势、锐意改革的政治家,还是继张说之后的一代文宗,首倡唐诗中山水田园诗派,是唐诗由初唐进入盛唐的桥梁与标志。这位名相从盛唐政治舞台上的退出,留给了后人一个风华绝代的落寞背影,盛唐的大幕在他身后也徐徐落下了......。
老狼
2011年4月3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