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里面刘备托孤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关羽被东吴杀害以后,刘备报仇心切,竟不听诸葛亮劝告,亲自率军出征攻打东吴,结果惨败,自己也病倒在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知道自己病难以治愈,便派人日夜兼程赶到成都,请诸葛亮来嘱托后事。刘备叫诸葛亮坐在旁边,用手摸着他的肩背说:“自从得了丞相,我的事业大有发展,只是由于知识浅薄,没听丞相的话,遭到今天的失败,实在后悔万分,看来我这次是不行了,我儿子能力太弱,不得不将大事托付于你。”刘备召集众将官到齐,写了遗嘱交给诸葛亮说:“我本想和你们一同消灭曹丕,不幸中途分手,麻烦丞相把我的遗嘱交给太子刘禅,以后一切事情都望丞相指点。”诸葛亮拜倒在地说:“望陛下好好安息,臣等一定全力辅助太子。”刘备叫左右的人扶起诸葛亮,一边流眼泪,一边握住诸葛亮的手说:“我现在快要死了,阁下才干高于曹丕十倍,一定能办成大事,如果刘禅可以帮助就帮助,不行你就作两川之主。”诸葛亮一听,立即哭拜在地:“臣一定尽力辅助太子,一直到死了为止。”刘备又把刘永、刘理叫上来,拜在诸葛亮面前吩咐:“你们要记住,我死了以后,你们都要把丞相当作自己父亲一样看待,不能怠慢,”接着又对众将官说:“我已把国家大事托拜给丞相,要我儿子待他像父亲一样,诸位也不可怠慢。”说完眼睛一闭,终年六十三岁。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 刘备托孤时用意很深,虽然仅仅几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寓意深远。并且当时并不是只找了一个诸葛亮,还有一个李严在场。刘备能把远在成都的诸葛亮召来托孤,说明他有足够的时间来考虑和处理这个问题,因此托孤于诸葛亮、李严二人,并非是因为李严在身边方便之故,而是有很成熟的考虑的,甚至可以说是煞费苦心的。说到这儿应该介绍一下李严了,李严在任上屡次以少数兵力平定大规模的叛乱,充分表现出了他的军事和政治能力。相比较而言,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众能力,但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因此刘备很明智地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
笔者考证资料发现,在这之前,荆州要地的丢失,夷陵之战的惨败,还有主将关、张败亡的这一系列事件使荆楚遭到了重创。偏偏刘备却在这个时候一病不起,当然会想到自己身后之事,那就是这三者之间的矛盾和蜀汉政权的巩固问题,同时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他对诸葛亮并不是完全信任和没有顾虑的。因为在当时举国上下,除了刘备就是对诸葛亮最敬重了,若刘禅真的是个昏庸无能的人,那么诸葛亮势必会取代刘禅,可以说刘备并不信任诸葛亮。这个其实在刘备入川的时候就能发现,刘备入川时带的是庞统,而把诸葛亮安置在老家里,就是为了限制诸葛亮,避免其功劳太大而居功自傲,而后来的事实其实也证明了这个担心,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又让刘禅尊称为父,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全部由他自己处理,几乎不会过问刘禅。六出祁山也是诸葛亮自己的想法,几乎也没怎么和刘禅商量。所以说刘备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儿可辅则辅,若不可辅君当自立为王”,刘备既然以这样的方式将这话明白地说了出来,那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明确地表示他惟有尽忠而死也不会取而代之了。如此一来,倘若日后刘禅昏庸而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有这句话在,那他就要先背上个辅佐不力,背主食言的骂名,在政治舆论以及民心上都会面对不臣不忠不义的罪名,并因此导致师出无名而居于劣势。再说历史上哪个君王肯将皇位让给异姓人,哪怕他的儿子是个弱智,那也不会拱手相让。所以刘备与其说是信任与托孤,不如说是早已预谋,先发制人的威胁策略,无奈之下欲擒故纵的一种权谋。
老狼
2010年3月26日21点49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