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总论致病因素(风寒暑湿燥火)
(2009-07-17 14:07:41)
标签:
杂谈 |
分类: 老狼百病论治 |
记得《奇恒》一书,即有‘六气致病’之说。”炎帝听后点点头道:“此正本王之所惑处。”求协继续道:“自伏羲画卦以来,人类对自然已有较多认识,以为天、地、人密不可分,休戚相关,故有‘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之说,《奇恒》中记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 ‘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这是指六气之常;若六气不能正常施布,造成和谐协调失衡,则‘淫生六疾’,‘过则为灾’而殆害于人,此其六气之变。该书中明确点出‘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这里的阴,泛指一切寒、凉、冰、冷;这里的阳,泛指一切火、热、温、暑;风与雨,则系普通自然现象;晦则泛指阴天及暮夜或隐幽之事;明则专指白昼或明显可见之事。这‘六气’正常时,为人类活动必不可少;反常时,则大地为之灾害,人群为之疾病。习惯称为‘六淫’。故此该书指出‘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四肢)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所谓淫,系指侵袭太过之意。”见到求协已告一段落,炎帝接问:“先生以隐幽、暴露加解于晦明,颇有新义,望能详之。”求协续道:“悉乎哉问也。所谓晦,本晦暗之意。如某些绝密隐私,不可告人,阴谋设套,不能告人,均曲运神机,机关算尽,能不劳心而发病?又如女色、女室,近之过频,能不损身? 而明者亮通而显眼也。跃武扬威,跋扈专横,或奋力勇作,猛干强行,人之气血能有不伤?晦之伤人,损及心肾,故易患鼓胀、慌乱、疑惑之病;明之伤人则气耗血损,故易患心、肝、肺之疾”。炎帝听说,再对古典医籍统加回味,深感求协学识渊博,见精见微。乃再度问曰:“以先生所见,日后诊病,可否以此六气作凭?”求协道:“六气致病,旨在言其病之易发,且临证时尚需审查入微。故欲真能与临证贴切,《太始天元玉册》及《阴阳》、《金匮》三书,所讲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更为合拍。当今医人,颇多用之。凡此六者,正常时,有利于人,称之为‘正’或‘正气’。反常时,则能害人而使人患病,故称为‘邪’或‘邪气’。小民与多维先生所拟立之‘正邪’学说,不仅单指人身躯体之正邪,也当然包括天道自然之正邪。”此时,炎帝边听、边看、边回味,见论述之精当,见解之深刻,师古而不泥古,承古而有创新,实为难能可贵之俊才。乃戏言道: “可恨壬、癸二酋,不早荐二位贤仕于本王。”又说:“先生来时,背负药材,管事人等以为先生系售卖烧柴樵夫,故有不敬,恳望海涵。”求协道:“眼下疾病丛生,小民知道病久必伤肝肾。而太医馆初建,补肝肾之品,势必奇缺。故此沿途采集样品,以备让人广为参照采药。”说着从兽皮袋中取出一物,其色鲜红,状如黄豆,粒粒可爱,说道:“此名枸杞,即小民背来小灌木所结果实。”炎帝顺手抓来几粒观看,并送入口中,咀嚼数过: “甘甜可口。”乃问求协:“此药能补肝肾?”求协道:“效果不凡。此品性味甘寒,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炎帝接口道:“肝主筋,肾主骨。本品滋养肝肾之功,自为必然。”接问:“此物何处可采?何以名曰枸杞?”求协道:“黄河两岸,下湿之地、黄土沟岸或山坡处多有。然以甘、凉、云中诸地为上品。至若命名,其间尚有一段离奇爱情掌故,始而得名。”炎帝听了一天宏博专业理论,颇有困意。忽闻有新奇故事,精神为之一振道:“讲故事,有道理,有助于记药性,启思路,望先生莫畏劳乏,给众位提提精神。”
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正常情况下,这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的条件,对人体无害,称六气。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天气反常,或变化太快,在人体抵抗力下降时,六气就变成侵犯人体的六淫邪气,故又称六邪。
六淫致病,有以下特点:
1、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既可单独侵犯人体,也可夹杂多种致病因素一同侵犯人体。
3、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
4、人体肌表、口鼻是入侵的途径。
风,是春季的主要气候,四季皆有。风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风邪动而不居,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属阳邪;常侵犯人体上部(头面)、体表、阳经,使汗孔开张,从而出现头痛、出汗、恶风等症状。
2、风邪行无定处,变化无常,故致病时病位游移不定,病情复杂多变。如由风邪引起的风湿性关节炎,其关节的疼痛是游走不定的。
3、风邪是六淫病邪的主要致病因素,寒、湿、燥、热多依附风邪侵犯人体,如风寒、风湿等。
(二)寒
寒,冬季主要气候。寒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性属阴,容易损失阳气。
2、寒邪侵袭,阳气受损,则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受阻,故说寒性凝结、阻滞不通。
3、寒邪侵袭,使汗孔收缩出现无汗,经络、筋脉收缩痉挛而引起疼痛、曲伸不利。
1、暑属阳邪,性质炎热,侵犯人体后多出现一系列大热、大汗出、面红等阳热症状。
2、暑使汗孔开张,如果汗出过多,损失津液,同时又会导致气虚;故说暑邪易耗气伤津。
3、夏季除了天气炎热外,还多雨潮湿,故暑邪致病时常夹杂湿邪,除了烦渴、发热外,还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等湿邪困倦症状。
(四)湿
湿为长夏(夏季最后一个月)主要气候,长夏为一年中湿邪最盛的季节。湿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为阴邪,侵袭的病位多在下部,阴邪容易损失阳气,阻遏气体的运行。
2、湿性重浊,其性质如同水液一样,容易停留在人体的某部位而出现病变。
3、湿性粘腻,是指病症粘腻不爽,如分泌物滞而不畅;或是指病程长,反复发作。
燥为秋季主要气候,多从口鼻入侵人体,分凉燥和温燥。燥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燥邪干涩,容易损失人体津液,可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燥等。
2、燥邪多从口鼻而入,而肺开窍于鼻,与外界相通,故燥邪最易伤肺,见干咳少痰等。
火热为阳盛所化生,火为热之极,两者常混称。火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主动炎上。
2、火为阳邪,易损伤人体津液,耗损正气。
3、火邪可令血液运行加速,迫血妄行,导致各种出血症状;另还可形成疮痈。
前一篇:中医总论致病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后一篇:中医论致病因素(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