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起就抽空在网上搜罗学习关于混龄教育的文章,本来光觉得混龄活动有一定的价值的,但是还没觉得有那么大的价值,这一搜才知道混龄教育在美国、德国、日本是学前教育普遍采用的一种组织形式,班杜拉、蒙台梭利以及国内的众多专家都在这方面做了研究,相比于我们按年龄段编班,混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意义是我们以前从没细致研究过的。好像被思维定式了一样,感觉上学就是应该按年龄上,按年龄编班,大大小小的在一起使我们所驾驭不了的,但粗略看完这些研究,就已经深刻感受到混龄教育如果开展好了,对孩子们有着更深远的影响,照现在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感觉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我们普遍采用的形式吧。
周四晚上把搜集到的部分内容做成了课件,确定了先从游戏的混龄开始积累经验,从小处研究老师们还感觉简单一些。昨天中午召开了教研会,因为有了前期的零散经验,老师们对这样活动已经都有了了解,但是对于意义理解的同样也没那么深刻,所以,就带着大家一起看了这些大家们对混龄教育的研究成果,正好通过学习帮助老师们进一步理解思路,有助于对活动目标、内容的把握。http://s2/mw690/001KF7FUzy6YpwufeZHd1&690
http://s7/mw690/001KF7FUzy6YpwxkdeK76&690
http://s5/mw690/001KF7FUzy6Ypwykmm874&690
http://s7/mw690/001KF7FUzy6YpwzxlGK16&690
http://s5/mw690/001KF7FUzy6YpwP8LnSb4&690
http://s16/mw690/001KF7FUzy6YpwPqPbV4f&690
之后,我提出了三个问题,本来这三个问题仅仅是局限在活动本身的目标确定、内容选择上的,但是感觉第一次教研还到不了这么细致的程度,就从框架性的问题提的,比如:混龄游戏开展前需要做哪些准备?这也是针对前期活动开展存在临时起意的现象提出的,而且还往往是单方发起,另一个班级被动接受的,虽然也因为有了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收到了效果,但是细细看来,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材料的提供都考虑的不够细致,大部分还仅仅处于合在一起玩的状态,效果也就会打折扣。,第二个问题是混龄游戏开展过程中老师们需要做什么?这也是我们在区域游戏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的,就是老师们的观察跟不上,或者说观察了,但是因为介入意识缺乏,对游戏的推进、活动后的反思 没有跟上,其中很多契机也就失去了。所以把这个问题抛出去,老师们肯定会重点思考。第三个问题是混龄游戏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是什么?应该如何避免?这和前两个问题或多或少会有重复的成分,但也是基于对问题的深入挖掘而提出的,不找问题,问题就会越多,所以,当把这三个问题抛给每个组时,老师们也就热烈的讨论起来了,我也就在旁边开始倾听、观察,老教师们的经验丰富,像这样静下心来一项项的梳理,很快就能够把问题、策略找出来,工作几年的老师,虽然说的有些零散,但是也能从发言中看出对孩子们的年龄段特点还是把握的比较准确的,不太发言的事刚刚上班的老师们,还没转换过角色,也是因为没有适应这样的研讨范围,正常现象。一步步慢慢引导和熏陶吧。http://s11/mw690/001KF7FUzy6YpxcErgefa&690
海报做好了,时间也到了,就没有着急让各组阐述,临时决定下一次教研再讲,给大家一个消化的时间,继续研讨的时间,和自己原来想法碰撞的时间,让教研也规范起来、有研讨、有实践、有总结】有提升,一步一个脚印的来吧,就像虞永平教授说的,注重过程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