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爱思网
爱思网 新浪机构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80
  • 关注人气:62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黛西·米勒》的视角

(2011-12-21 15:45:22)
标签:

黛西

米勒

视角

学术

论文

杂谈

分类: 人文专栏

本文由夏威夷暖风授权爱思英语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传承与创新:试论《黛西·米勒》的视角

摘要: 从小说诞生之日起, 视角作为鉴赏和解读小说文本的基本手段和角度之一, 始终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亨利·詹姆斯的代表作《黛西·米勒》通过批判性、创造性地运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对小说理论和创作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是推进小说流派从批判现实主义向现代心理主义过渡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其完善视角的独创更让前人、来者无法望其项背。

关键词: 视角; 小说艺术; 传承; 创新;《黛西·米勒》

一、小说视角的嬗变史:回顾与对比

小说起源于古时诸如传说、寓言等形式的叙述文学, 所以自然而然地, 小说文本总有讲述者, 或显现、或隐身, 以向读者陈述故事。谈及讲述者就牵涉到托马斯·李斯特提出的一个关键概念——视角。视角通常被定义为支配故事陈述角度的叙述方法。长期以来, 可供小说家选择的叙述模式有两种: 第一人称视角和第三人称视角。在第一人称视角里, 虚构的“我”贯穿了整个故事, 向读者转述他/她视野里的东西, 这种视角备受书信体小说家的青睐。亨利·詹姆斯的《信札》, 及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和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都是用第一人称写就的。第二种, 即第三人称视角有三种变体: 客观( 戏剧) 、全知和有限视角。第三人称客观( 戏剧) 视角向读者展现类似戏剧表演的情节( 故亦称为戏剧视角) , 没有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在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的小说里有一个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百事通”, 他/她甚至可以以与读者对话的口吻叙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 由于全知视角在叙述事件和描述人物方面所具备的近乎万能的灵活性, 它几乎成了小说家们的不二选择,特别受以“反映现实”为己任的英美十八、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的垂青, 很显然, 使命感极强的文人骚客们视其为得心应手的利器。纳桑尼尔·霍桑的《红字》和托马斯·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皆属此类。即使全知视角再怎么全能, 过分依赖也常常会让作者为难: 由于没有直接表达, 读者与小说人物缺乏共鸣, 解读不易。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作者既不想放弃全知视角又不甘冒读者反映冷淡之险, 那么可以寻求折中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法国文体学家热奈特从另一个角度看待这个问题: 聚焦, 一个源自物理学的隐喻, 包括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三种类型。零聚焦类似任何人称的全知视角, 外聚焦和第三人称客观( 戏剧) 视角相对应。内聚焦相对复杂, 可能发生在第一或第三人称视角,其焦点可能是固定的, 也可能是变换的或多重的。

二、亨利·詹姆斯在运用视角方面对小说技法的创造性传承和贡献

作为饮誉其祖籍国和居住地——大西洋两岸的英美两国——的小说家、文体家和批评家, 亨利·詹姆斯宣告了意识流学派的萌芽, 是十八世纪现实主义向十九世纪现代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作家。亨利·詹姆斯之前的小说家总是醉心于对残酷现实的客观揭露, 以此作为创作的最高审美目标。由此, 他们认为, 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得通过类似上帝的全知视角逼真地再现扭曲和堕落的社会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多舛的个人命运。亨氏本人也十分注重小说的真实,“从广义上说,( 小说) 是个人对生活的直接印象”( 《小说的艺术》) 。前人把全知视角理想化, 视其为达到上述目标得心应手的利器。詹氏则不同, 他意识到全知视角的叙述往往结构松散、篇幅臃肿, 毅然决然地进行变革, 尝试采取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使小说的戏剧化创作更为可行, 视角的理论构建也更丰富了。亨氏指出, 除了上述的弊端, 过分依赖全知视角还剥夺了读者想象和探索文本深层次含意的权利, 因为, 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有了作者独断的指引, 读者基本上处于不用费力的状况。这样的读者—作者关系妨碍了求知欲强的读者通过个体体验的有限和困惑来体会生活的广袤无垠和无拘无束。有了这样的认识, 詹姆斯决定独辟蹊径, 扬弃老套的全知视角, 采取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或者叫固定内聚焦。

亨氏首倡的第三人称视角主要是建立在他所谓的“意识中心”的基础上, 摒弃全能的观察者或第一人称的“我”, 通过某个第三人称来叙述和过滤,反过来又通过叙述和过滤表现第三人称的性格特征。亨氏坚决主张这样的视角贯穿整部小说, 作者不要干涉事件的发展。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有关的要素包括油灯理论、提线人物和媒体。出于戏剧创作方面的教训, 他也意识到, 单一视角有时可能不尽如人意, 此时就需要其他视角来补充, 这些“ 替补”视角被形象地称为一盏盏的“油灯”——从各个角度照亮焦点人物;“提线人物”的作用是替隐身的作者提供必要的信息;“媒体”人物在亨氏不同的文学评论文章里也被称为“反映者”、“转述者”、“证人”、“记录者”、“意识容器”等, 作为旁观者在必要和可能的时候做出各种评判。

综上所述, 亨氏的视角理论传承而又革新了小说传统, 其力作《黛西·米勒》更为他奠定了终生的世界声誉。笔者将以詹氏的视角理论为指导, 探讨《黛西·米勒》中视角的运作方式和效果。

三、《黛西·米勒》首创第三人称有限视角

《黛西·米勒》生动地勾勒出了当时欧美对立的社会习俗, 描写了美国少女黛西短暂的欧洲之旅和侨居欧洲的美国青年温特邦追求她时所遭遇的困惑,因为他把黛西在公众场合的举止误读为轻浮, 始终犹豫不决, 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和悲剧; 另一方面, 尽管很想融入欧洲社会, 黛西却对欧洲的文化了解甚少, 所以始终被拒之门外, 坐等悲剧发生。《黛西·米勒》是詹氏创作早期脍炙人口的一部力作, 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过时已久的第三人称视角所进行的扬弃, 使标题人物黛西在与保守的欧洲人交往和冲突过程中的性格、思想始终存有悬念。诚然,《黛西·米勒》的卖点很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 其首创的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运用是主要的原因, 下面几个小节将从人物塑造、主题表现和情节安排等方面阐述该视角模式给小说创作带来的革新。

( 一) 人物塑造

从字面上看, 黛西·米勒意为一个作坊老板的雏菊, 这样的人物命名方式别出心裁, 雏菊者, 单纯、幼稚也, 且教养不高, 尽管兴许有几个小钱儿。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安排下, 即使是她的第一次登台亮相也是通过其弟兰德弗的一声叫唤:“我姐来了! ”①随着情节的发展, 读者似乎慢慢猜测到: 她家是美国一个工业新富( 兰德弗:“我爸很有钱, 在施内塔第有个大企业。”②) , 但视野狭隘、无知——对温特邦所介绍的欧洲历史、文化毫无兴趣, 其弟甚至怀疑欧洲有没有糖果。作为欧裔后代, 她们对自己文化祖籍地的了解近乎空白, 以致在欧洲和欧洲人以及顽固的欧化美国侨民( 如温特邦及其姑母考斯忒勒)交往时时常受挫。而另一方面, 来自新大陆的黛西清纯如水, 带着一袭在欧洲人身上寻找不到的平等、自由的清新之气。她鄙视森严的等级制度, 嘲笑笼罩着欧陆、令人窒息的陈规陋习, 甚至大胆地主张废除这种不人道的制度。黛西想结识考斯忒勒太太, 但被后者拒绝了, 尽管对于其中的缘由也略知一二, 她还是坦然处之。黛西还体现出一种与生俱来的美国式的个体主义精神, 尊重他人的隐私和自尊, 不像罗马的长舌妇们喜欢在人背后制造流言蜚语。不过, 黛西的这些性格并非来自哪个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第三人称的陈述, 亦非其本人的独白, 而是周围人物对她的印象和评判。具体地说, 对意识中心( 黛西) 的聚焦是由温特邦来完成的, 在塑造黛西性格的过程中, 他充当一盏明亮的“油灯”。为了让黛西的形象更加丰满、生动, 以欧洲人和罗马的欧化美侨为主体的其他人物也从其他角度参与刻画。黛西的弟弟兰德弗由作者控制, 起着提线人物的作用, 以填补文本语境欠缺的信息。这样的安排一方面增强了焦点人物的生动性和可信度, 另一方面又为读者从自身认知图式和阅读期待出发、进行独立阐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待续)

( 二) 主题表现

得益于自身的移民经历和对文化冲突的敏锐观察, 亨利·詹姆斯的作品多数是围绕着国际主题而展开的,《黛西·米勒》也不例外, 整个故事表现的是单纯的美国人和世故的欧洲人( 含欧化的美侨)之间的冲突。从一开始温特邦在日内瓦湖畔的小镇维韦邂逅黛西起, 他就对他的女同胞心存狐疑,“他总觉得黛西小姐轻佻——是个漂亮的美国骚货。”③在黛西遭受一系列的冲突之前, 这种误会为她最终的悲剧埋下了伏笔。从根本意义上说, 黛西遭遇的冲突体现了美国人和欧洲人( 及欧化美国人) 之间对立的价值观。一方面, 由于没有封建传统思想的干扰以及自身的诚实奋斗, 到了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美国工业发达, 人民享受着傲人的的物质财富和空前的、举世仅有的平等的人际关系。受实用主义和金钱的驱逐, 在日常生活中,“五月花”的子孙们看重的只是创新。一夜暴富而又相对远离外部世界使得他们不必像祖辈们那样屈服于各种森严制度的桎梏。另一方面,由于精神文明没有和工业文明同步, 他们无知、狭隘、品味低俗, 而且, 出于经济上的优越感, 当身在海外时, 他们不愿接受或忍受异质文明, 这也是他们在欧洲遭遇排斥和孤立的原因之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深受传统父权思想影响的欧洲人( 及欧化美国人) 十分拘泥于各种社会阶层的行为规范, 对待女士尤其苛刻。他们天生世故、势利, 对外人心存偏见和歧视。黛西的遭遇充分说明, 这两种价值观水火不容, 也暗示了亨利·詹姆斯作为热情的参与者和冷静的观察者面对矛盾时所进行的思考和为融合二者所作的努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可怜的黛西是新旧大陆不同价值观冲突的牺牲品。当然, 或许有人会说, 黛西对于冲突后知后觉, 自身也负有责任——身处海外,她却不会“全球思维, 入乡随俗”, 令人扼腕叹息。笔者认为, 这两种看法皆有一定的道理, 也皆有不尽令人信服之处。事实上, 并非詹氏有意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结尾, 而是正如对女主人公的塑造一样,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下的主题表现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除了前文的解读, 细心的读者还会有这样的印象: 詹氏在不遗余力地试图调和两部分人所持的不同价值观。或者, 也可以认为, 长年移居海外的詹氏在一个陌生环境里, 比如在各种社交场合上, 寻找不到民族归属感。因而, 正是由于视角的有限才使主题的表现和解读更趋无限。

( 三) 情节安排

E.M.弗斯特认为, 情节通常包括三个元素: 事件的组织、展现和连接( Griffith, 2006:45) 。就成分而言, 一个完整的情节往往始于某种不定的情景, 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的渐强事件直至高潮, 接着是渐弱事件直至结尾。在全知视角里, 情节的发展任由作者主宰, 而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里, 情节的发展受主要视角——《黛西·米勒》里的温特邦, 和媒体人物——保守的欧洲人和欧化的美侨——思想和社会维度及其道德评判的影响。作者精心挑选了到处都是美国游客的瑞士小镇维韦作为黛西·米勒初次登台亮相的场所, 在这个文化交汇地, 呆板的温特邦慢慢喜欢上了美丽迷人的女同胞。在成长历程中, 他很少接触到像黛西这样的异性。“他只认识两三个很会卖弄风情的女人, 她们年龄都比黛西小姐稍长, 出于颜面, 她们也都有丈夫跟着。”④不幸的是, 温特邦老是在各种社交场合捕风捉影, 对黛西的评价从一开始就误入歧途, 一直延续到最终。更为不幸的是, 由于媒体——他姑姑等人——时不时有意无意的耳边风, 他对黛西的误会愈陷愈深, 即使到了最后, 尽管似乎意识到“在国外待久了, 我注定要犯错误”, 他对黛西的性格仍然拿不准。如果要刨根问底解开黛西的性格之谜, 读者只能从黛西的临终遗言和温特邦决定返回日内瓦时内心独白——“隐约感觉自己对一个聪明的外国姑娘感兴趣”——去寻找一点儿蛛丝马迹。据此, 我们完全可以说, 结尾既提供了问题的解决办法, 同时又是开放的, 有待于解决, 从而增强了情节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 四) 修正与完善

伏案创作的亨利·詹姆斯很清楚,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虽有种种优点, 也不可能尽善尽美, 所以尽管也主张小说中同一种视角一以贯之, 但为了追求较为理想的效果, 他还是综合运用了几种视角, 因为当主视角人物不尽人意, 辅助的油灯就得适时补充。即使面对自己独创的东西, 詹氏仍然持批判的态度, 力求完美。

四、结语

詹氏被誉为英美小说理论的鼻祖之一, 这要归功于其小说创作中的首创精神, 创造性地传承了第三人称视角, 其力作《黛西·米勒》独辟蹊径, 突破了十八、十九世纪小说第三人称视角的藩篱。了解、熟悉他对第三人称视角的革新是解读其作品、勾勒十八、十九世纪英美小说理论关键的一步。

为了更好地表现现实, 以亨利·詹姆斯为代表的现代主义作家十分讲究叙述模式的选择。在历史转折的时期里, 詹氏苦心孤诣, 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诞生之前大胆尝试, 在其鼎盛之时添砖加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成绩斐然, 并因此而饮誉世界文坛。

注释:

①Daisy Miller p.547, An Anthology of Short Stories, 4th ed. By James H. Pickering,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②ibid, p.549

③ibid, p.550

④ibid, p.550

参考文献:

[ 1] Freedman, Jonatha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enry James, [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 2] Griffith, Kelley, Writing Essays about Literature, 7th ed.[ 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6.

[ 3] James, Henry, The Art of Fiction ( A) , Yao, Nai- qiang, Western Classics in Literary Criticism [ C]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3.

[ 4] 陈明瑶.论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技巧革新[ 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3) .

[ 5] 黄源深, 周立人.外国文学欣赏与批评[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 6] 林六辰.英美小说要素解析[ 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 7] 王建会.英美文学辞典[ D]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1.

[ 8] 魏钟.从全知视角到有限视角—论亨利·詹姆斯对小说叙事角度的创新[ J] .南京师大学报2002:( 3) .

Inheritance vs. Innovation: On the Perspective in Daisy Miller

Abstract: Ever since the birth of fiction, perspective has been the focus of scholars as the fundamental means and angle to appreciate and analyze novels. Daisy Miller, Henry James' masterpiece, highlights his critical inheritance of and remarkable innovation to traditional theory and craft of fiction creation in the transitional nurturing of novel trends from critical realism to psychological modernism. The ingeniously selected point of view proves among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ors to the success of Henry James' writing career.

Key words: perspective; novel artistry; inheritance; innovation; Daisy Miller

原载:《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2

 

 

原文地址:http://www.24en.com/column/nf/2011-12-21/138423.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